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0日 15:56 1 admin

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电池技术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大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绞尽脑汁寻求突破。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 “明星选手”,被寄予了厚望。而干法电极工艺,作为固态电池制造中的关键一环,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又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一、告别湿法!干法电极工艺如何改写电池行业规则?

提到电池电极制备,大家可能先想到的是传统的湿法工艺。这种工艺就像做蛋糕时调面糊,需要用大量液态溶剂把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等混合成浆料,涂在箔材上后还要经过烘烤去除溶剂。这不仅工序繁琐,而且烘烤过程能耗高,溶剂挥发还会造成污染,就像一个 “耗能又排污” 的环节。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而干法电极技术则完全不同,它就像 “无油炒菜”,直接把固态的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合剂粉末混合在一起。具体过程很有特色:先把这些粉末混合,通过特殊工艺拉成纤维状,再压成薄片贴在箔体上。目前主要有两种制备方式:粘合剂原纤化和静电喷涂。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粘合剂原纤化是主流方法,分为粉料混合、纤维化、辊压三大环节。粉料混合时要粉碎颗粒、控制温度;纤维化要解决阻力大、不均匀等问题;辊压对设备要求极高,尤其是正极,需要更大压力。采用这种方法的企业遍布美、中、德等国,像美国的 Maxwell/Bosch,中国的海博瑞恩电子等。

静电喷涂法则是用高压气体把粉末喷洒到箔体上,利用静电吸附,再热压让粘接剂粘连粉末形成自支撑膜。丰田、LG 等日韩企业多采用这种方法。

二、干法电极工艺:是 “香饽饽” 还是 “烫手山芋”?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和传统湿法工艺比,干法电极技术的 “闪光点” 很突出。最吸引人的就是成本低,省去了溶剂和烘干步骤,能耗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环保,减少了溶剂污染,这对于追求低成本、绿色生产的电池行业来说,简直是 “福音”。

但它也有 “难言之隐”。在材料方面,干燥的材料会磨损金属设备,组装硫化物电解质时还会腐蚀设备,产生的金属碎屑可能影响电芯性能。

工艺上,粘合剂原纤化在混合粉体时很难做到完全均匀,会影响产品良率,涂层不均匀还可能引发电池事故。辊压环节,对于金属锂负极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很难压实,设备易受损,修复时间长,影响生产。马斯克也曾提到过正极材料压制等难题。

静电喷涂法虽然环保、控制好电极厚度和均匀性,但在可加工性、粘连稳固性等方面表现欠佳。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三、干法电极工艺的 “幕后功臣”:这些设备你了解吗?

设备在干法电极工艺中可是 “主力军”,主流的自支撑膜制造设备有气流粉碎机、螺杆挤出机和开炼机。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气流粉碎机工作效率最高,压缩空气通过喷嘴射入粉碎腔,混合物在高压气流下碰撞粉碎实现原纤化,再经辊压形成自支撑膜。

螺杆挤出机良率最高,混料进入螺杆后被压实、搅拌、混合,最后按要求挤出机头塑成电极膜。

开炼机通过两个相对回转的辊筒挤压物料,速比不同产生剪切力,让混合物分子链打断,多次往复后生成电极膜。

另外,干法电极对辊压设备的压力、精度、均匀度要求更高。头部辊压设备厂商可能会因新型辊压机需求而受益,而且设备大型化集成化是未来方向,能提高效率和一致性。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参与干法电极设备制造,如琥崧科技、纳科诺尔精轧科技等。

四、材料创新:干法电极工艺的 “助推器”

近年来,材料选择上的创新为干法电极技术添了不少力。热塑性聚合物作为粘结剂,粘结性能好,在干法工艺下能牢固粘结材料,还便于加工成型,冷却后结构稳定。

碳纳米管作为导电剂,电导率高,能形成高效导电网络,提高电极导电性能,降低电阻,还能增强电极结构稳定性。

固态电池的 “关键一步”:干法电极工艺到底牛在哪?

这些新型材料的颗粒尺寸、表面性质经过优化,能在混合过程中均匀分散,避免团聚,充分发挥性能优势。

五、工艺优化:干法电极技术走向成熟的 “关键一招”

为提高电极材料的均匀性和一致性,科研人员从混合设备和工艺参数入手优化。

混合设备上,研发新型搅拌桨叶,产生更强更均匀的搅拌力,一些设备还配备高精度计量系统,控制材料添加量。

工艺参数上,确定最佳混合时间、转速和温度等。合适的混合时间保证材料充分混合又不影响性能,恰当的转速促进材料流动,精准的温度满足材料需求,提升混合效果。

这些优化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减少电池安全问题,提高生产良率,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基础。

干法电极技术凭借独特优势和不断突破,在固态电池领域潜力巨大。虽然目前有挑战,但随着各方面进步,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为新能源电池产业注入新动力。


文章来源:联净复合材料

注:本站转载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场以及对其内容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将及时处理。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