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
2025-08-20 0
它从108米高的标志塔顶急速坠落,重重砸向地面,可就在片刻之后,这个仅有2厘米长、2克重的小家伙竟重新起身,若无其事地蹦跶起来,像极了“打不死的小强”……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磁弹性体驱动机制,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为未来小型化、无线化、高性能的智能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姜汉卿教授告诉记者:“在自然界,昆虫靠肌肉高效收缩爆发出惊人力量,但人类复刻这一奇迹却困难重重。传统机器人依赖笨重的电机和复杂零件,根本无法塞进昆虫般小巧的身体。而曾被寄予厚望的人工肌肉,又往往需要高压电或强磁场驱动,难以在户外自由施展。”
如何突破这一困境?
姜汉卿团队从昆虫肌肉的伸缩机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全新的电磁弹性体驱动机制。这个系统巧妙结合了磁力与弹性:利用弹性力和静磁吸力的平衡,来实现机器人类似肌肉收缩的运动。他们还设计了一个精巧的驱动系统,将其塞进了软体机器人不到2厘米长的小身板里。如今,只需不到4伏的低电压,线圈磁场便能让机器人像肌肉般高效收缩,爆发出高达210牛/千克的力量和60%的惊人形变,性能远超现有技术。
姜汉卿透露,这精密的“人工肌肉”暗藏玄机,其弹性体能如拉满的弓般储存能量,形成独特的“双稳态”甚至“三稳态”。这意味着,机器人完成动作后无需持续耗电就能保持状态。“举个例子,新一代软体机器人能耗低,只有56毫瓦,跟小LED灯差不多。它背着一枚8毫米长、4毫米厚、容量只有20毫安的小型板载电池时,可以持续工作一个小时。”
正是这项突破性技术,让一群“机器小强”被赋予多种运动模式,使其得以真正走出实验室,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大显身手。
——当它从高空坠向平地,抗摔打的本领立刻凸显价值。1.6厘米长的蠕动机器人从108米高空自由落体后,竟能毫发无伤地继续在尘土中匍匐前进。未来,在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它可以被无人机投放落地,快速进入废墟深处,寻找被困人员位置并发出信号,成为生命搜救的“先锋”。
——当2厘米长的游泳机器人跃入水中,瞬间化身灵巧的“机器鱼”,在自然水体中自主巡游超1小时。未来,可以派小巧灵活的它检测水下环境或监测污染。
——全球最小的自主跳跃软体机器人在草丛间腾跃,指尖大小的身躯在崎岖地形中连续起跳,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运动潜力。未来,它有望在复杂地形上感知环境、自主移动、躲进缝隙等。
“这些‘微型斗士’甚至能搭载传感器变身环境侦察兵,将运动、感知与极限抗冲击能力完美融合于方寸之间。”姜汉卿表示。
姜汉卿正在带领团队向更高目标迈进。未来,这些“机器小强”将挑战两栖运动与3D跨障能力,成为人类执行一系列科学任务、探索极端环境的得力助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第一批抵达现场的‘使者’,就是这些蹦蹦跳跳、从天而降的‘机器小强’。”
本报记者 晋浩天
相关文章
金融界2025年8月2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斯纳普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媒体请求系统、媒体请求方法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1...
2025-08-20 0
8月18日,智元机器人正式推出三款四足机器人产品 —— 聚焦文娱商演与教育科研领域的 D1 Pro、D1 Edu,以及面向工业级应用的 D1 Ultr...
2025-08-20 0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8月20日消息,据外媒MacRumors报道,苹果日前发布了watchOS 26的第四个公开测试版。此测试版新增了对美国地区Ap...
2025-08-20 0
据《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18日报道,来自英国和印度的科学家团队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人体细胞会通过改变自身形状来闭合伤口裂缝。例如,在伤口处,细胞的部分...
2025-08-20 0
【楷登电子:与英伟达合作革新功耗分析 加速开发十亿门级AI设计】财联社8月20日电,据“Cadence楷登”微信公号20日消息,楷登电子近日宣布,通过...
2025-08-20 0
IT之家 8 月 20 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谷歌公司已同意支付 3000 万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16 亿元人民币),以和解一项指控其在...
2025-08-20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