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潮评丨不能让AI克隆的零门槛,制造侵犯权益的广参与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9日 18:28 1 admin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潮评丨不能让AI克隆的零门槛,制造侵犯权益的广参与

图源:央视新闻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婵宝,今天有事请大家帮忙。婵妹就想着帮助妈妈,让家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同时把老家的土鸡蛋分享给粉丝们尝尝……”在互联网上,奥运冠军的“声音”突然开始推销农产品,知名演员的“声音”24小时不间断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当声音能被轻易窃取和滥用,随之而来的侵权乱象频繁上演。也有专家表示,除了侵犯声音权等合法权益,AI克隆声音目前最大的隐患是被诈骗分子利用,一旦与AI换脸等技术结合,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人”实施诈骗,危害将非常严重。

其实,备受这类侵权乱象困扰的,不止是奥运冠军等名人名家。无论你是谁,只要你在网上有了一定关注度和流量,让某些人看到了有利可蹭、可图的机会,声音以及肖像等信息都可能被盗用,并陷入相应困局。用AI克隆奥运冠军声音带货,是AI侵权乱象的冰山一角,其背后还涉及法律、道德、伦理和技术层面等多重问题。这所走向的是“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对立面。

这类乱象为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民AI时代,AI应用多如牛毛,且人人都可以使用,“克隆”特定人物声音甚至已经可以实现“一键式”操作。当一件事“零门槛”,就会带来“广参与”,任何“广参与”的事,不可控性都会飙升。每一次“技术平权”实现后,对现实而言都具有两面性,带来便捷和美好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放大监管乃至治理的难度。

还有人疑惑道,用AI克隆奥运冠军声音带货,这类并不难辨别的低级骗术,真会有人信?

一方面,这些作品不仅会用相关名人的声音,还配上了相关名人一些公开的视频素材,确实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再加上AI技术进步飞快,确实正在从“一听就假”到“真假难辨”甚至“以假乱真”转变。

另一方面,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开平台,是面向所有人的,实现的是一种无差别无障碍的信息传播,在网上发布一则任意信息都可能被万千人刷到,当刷到这类信息的用户数量足够大,虚假信息就像“魔弹”一样,总有人会被“一击就倒”,并相信和买单,这是个概率问题。而网友们的网络和媒介素养又参差不齐,也进一步放大了很多人对虚假信息“照单全收”的可能性。

但近年来针对此类乱象,法律和治理也在进步,其努力追赶技术迭代的脚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首次以立法形式将保护“声音”写入其中,在第1023条中明确,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也明确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文本、音频、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等。中央网信办近日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我们也不能无视一些客观规律和情况:好的法律和治理的落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监管也都具有一定局限性、滞后性,提升网民辨别能力和防骗意识,以及倒逼越轨者强化自我规制等,也都需要时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此类乱象,“法不责众”“违法越轨成本相对较低”问题,依然会存在。因此治理此类乱象,要秉持一个长期思维,注重在善治、智治、 法治的轨道上久久为功,再辅之行业自律和市场自我净化,我们愿意相信,“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和现实的契合度,只会越来越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