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长征火箭17天4射,用长五发卫星,美国有猎鹰9,中国只能烧钱硬顶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19日 11:27 1 admin

8月13日深夜,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火箭点火升空,十颗“星网08组”卫星顺利入轨。

这是中国在17天之内的第四次长征火箭发射,平均不到4天就要点火一次。

如此高的频率前所未有,而这次更罕见地动用了我国目前运力最强、造价最高的“胖五”。不少人疑惑:为什么一颗颗低轨卫星要用上如此昂贵的火箭?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字——“抢”。抢时间,抢资源,更是抢生存权。

长征火箭17天4射,用长五发卫星,美国有猎鹰9,中国只能烧钱硬顶

本次发射的十颗卫星,全部属于我国星网工程的组成部分。星网,即中国版“星链”,计划通过大规模低轨卫星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

按照既定规划,中国星网预计未来部署超过一万两千颗卫星,形成覆盖全球的低轨通信网络,对标的正是美国SpaceX的星链计划。

马斯克从2019年开始部署星链,至今已经发射超过6000颗卫星,并计划最终将卫星规模扩展到42000颗,庞大的数量让星链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近乎无死角的网络服务。

以俄乌冲突为例,乌克兰的前线通信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星链维系,这让全世界直观地看到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战略价值。

中国当然不可能坐视美国独霸低轨通信,尤其是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相关规则下,谁先发射并完成一定规模的卫星组网,谁就能优先占据频率资源。

根据国际电联规定,如果在2027年底之前,中国没有完成至少1500颗卫星的组网部署,相关频谱极可能被星链抢占。

那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在低轨卫星互联网这一全新赛道上,中国可能失去最关键的话语权!所以,中国的星网建设已经格外紧迫,必须抢时间占位子。

长征火箭17天4射,用长五发卫星,美国有猎鹰9,中国只能烧钱硬顶

时间不等人,对手更不会等你。那怎么办?中国星网的最大矛盾不是卫星造不出来,而是卫星产能已经具备,但发射工具严重滞后。

为了抢时间,中国必须把所有能用的运载火箭都调动起来,哪怕成本极高,硬着头皮也要上,目的就是保证卫星尽快入轨,抢占轨道。

正因如此,近期我国才会密集安排长征系列火箭的连续发射,甚至不惜动用“胖五”这样造价昂贵的大火箭。

长征五号B这样的战略级火箭,本来是给空间站这样的重大工程准备的,当年用来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等“大家伙”,现在被临时拉去送星网,显而易见是一种“国家队托底”的手段。

因为留给中国的窗口期太短,频谱抢占战没有等待时间。就算现阶段发射成本再高,也要先把星网的“基本盘”打下来,然后再慢慢降成本。

这一方面,我国就不如美国了!虽然我们的卫星早已不输美国,但在火箭层面却存在明显差距。

在星网大规模部署的关键阶段,用最传统、最昂贵的火箭发射方式去追赶对方的低成本扩张,根本就没有“胜算”。

长征五号单次发射费用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即使一箭十星,平均每颗卫星的入轨成本依旧远高于星链。

长征火箭17天4射,用长五发卫星,美国有猎鹰9,中国只能烧钱硬顶


中国目前尚未有真正投入实用的可复用火箭,长征系列依然是一次性使用,发射一次就要报废一次!而美国呢?


美国早在2015年就成功实现了火箭回收,猎鹰9号一枚火箭能带上二三十颗卫星,而且还可以重复飞行,大大降低了边际成本,一次发射摊下来的成本只有几千万美元。

这种差距一旦拉开,就会形成“越追赶越昂贵”的恶性循环。

那么,中国是否完全没有可复用火箭的进展?并非如此。近年来,国内多家商业航天企业都在积极研发新一代可复用火箭。

例如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已经完成液氧甲烷火箭的首飞,并计划实现回收;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同样定位于可复用方向;国家队的新一代长征九号、可回收版长征八号等方案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但这些火箭距离真正投入商用还需要时间与反复验证,而星网的时间窗口却只有短短几年,把数千颗卫星送上天,短时间内,只能靠国家队硬撑。

有人会说,既然国家可以砸钱顶上,那就砸吧,先抢到频谱再说。问题是,这种模式无法长期维持。

一次性火箭大规模使用,就像拿着人民币往天上烧,最终拖垮的是整个商业化的可持续性。

星网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天上互联网”,必须依靠低成本、常态化发射,而这恰恰是复用火箭的意义所在。

长征火箭17天4射,用长五发卫星,美国有猎鹰9,中国只能烧钱硬顶

更现实的是,星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网络项目”,它正在成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工具。

无论是乌克兰战场上的实时通信,还是为全球航空公司、远洋货轮提供高速网络,星链都已经实现了实用化,并且赚取了真金白银。

试想,如果未来全球网络覆盖被美国星链垄断,中国企业出海、海外科研合作、甚至军用通信都会受制于人。这种局面一旦建立,就绝不是多花点钱就能解决的了。

正因如此,用长征五号这样昂贵的火箭去“烧钱”发射星网卫星,17天四次长征火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不得不如此”的选择。

国家必须确保在2027年前拿到最低限度的频谱份额,否则未来的国际通信格局可能被彻底锁死。

哪怕付出巨额成本,也要先把基本盘打下来!看似不经济,却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不在国际规则的竞争中落伍。

但矛盾在于,这样的抢进度,代价是牺牲了商业航天的正常发展节奏!

美国的星链靠猎鹰9号低价批量发射形成垄断,而中国星网想要迎头赶上,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速复用火箭的突破,摆脱对一次性火箭的依赖。

长征火箭17天4射,用长五发卫星,美国有猎鹰9,中国只能烧钱硬顶

无论是蓝箭的朱雀二号、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二号,还是国家队未来的长征新一代火箭,都必须尽快实现可回收、可复用,并且进入稳定发射的商业化周期。

只有这样,星网卫星才能真正以低成本、大规模的方式布满天空。

美国已经用星链在太空互联网市场站稳脚跟,中国的窗口期越来越短。未来几年,将决定中国在太空互联网这条赛道上,是站在前排,还是被人永远卡位。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