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朱雀二号飞行任务失利,商业航天早期的一个注脚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9日 03:19 1 admin

2025年8月15日9时17分,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异常,飞行试验任务失利。

该火箭由北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研发。蓝箭航天当天公告称,“航天工程具有高复杂性和高挑战性,每一次任务都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工程成熟的重要实践,我们将以负责任的态度,会同任务相关方,基于全部飞行数据,全面开展故障归因与技术改进工作,并在调查过程中保持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商火箭企业之一,2018年发射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2023年7月成为全球第九家、中国第四家实现火箭入轨的民营企业,也是中国首家走通民商火箭研发、制造、试验、发射全链路的企业。

朱雀二号是蓝箭航天目前在役的唯一火箭。这是一款中型液体运载火箭,是中国民营航天首款进入量产和商用的液体火箭,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可满足近地轨道卫星部署和飞船发射的需求。

2022年至今,朱雀二号共进行了六次飞行,其中四次成功、两次未能成功(2022年12月首飞,2025年8月第六飞),2023年12月、2024年12月、2025年5月分别承接了三次商业发射任务,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5年5月还实现了一箭六星成功发射。

中国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2025年7月底,蓝箭航天已启动上市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2025年4月,蓝箭航天前投资人碧桂园(2007.HK)出售其约11.063%股份的公告披露,蓝箭航天在2023年、2024年的净亏损额分别为11.77亿元和10.15亿元,资产净值分别为24.95亿元和39.16亿元。

随着太空通信、低轨卫星发射需求的增长,催生了SpaceX、蓝色起源等商业航天公司,中国也涌现了一批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如蓝箭航天、屹信航天、星际荣耀、国星宇航等等。

然而,全球商业航天正处在发展的早期,也是典型的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此次发射失利,有可能让蓝箭航天的商业发射任务暂停,同时也是对商业航天的一次新的风险提示。

回看人类历史,所有试图摆脱地球引力的尝试,多数以失败告终,但具有冒险精神的发明家、投资者、企业家总会在一次次失败中站起来、再出发,于是人类渐渐有了现在的热气球、飞机、通往太空空间站的宇宙飞船,以及正在探路商业化的飞行汽车、火箭。

目前,蓝箭航天还在推进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制工作,预计将于2025年具备首飞能力。

在商业航天发展的路上,难免会经历曲折、磨难。加油,好运!

企业动态

01 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开启公测

8月14日,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产品形态官宣,并开启全球公测。这款产品采用上下双全景镜头设计,可拍摄8K全景视频,配备VR飞行眼镜和体感遥控手柄,一次飞行可捕捉全景视野,机身249克、可折叠,用户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无需培训和考试即可使用,可在空中进行360度沉浸式游览和拍摄。

深圳影翎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25年1月,是由影石Insta360与第三方共同孵化的全景无人机品牌。

• 点评:影翎科技说自己不想做“又一家无人机公司”,而是想要带来一场飞行方式的革命。一个新物种,带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新问题。白马非马,全景无人机是不是无人机?(李一跞)

02 首款针对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免疫疗法获批

8月14日,美国FDA批准美国生物制药公司Precigen(PGEN.O)的Papzimeos(zopapogene imadenovec)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RRP)。Papzimeos是首个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成人RRP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是首个针对RRP根本病因的获批疗法。

Papzimeos是一种基于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通过在12周内分四次皮下注射完成治疗,核心作用机制是激发机体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6型和11型的免疫应答——这两种HPV亚型是导致RRP的致病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本次批准是基于一项单臂、开放标签临床试验,纳入了每年需接受3次及以上手术的成人RRP患者,51.4%(35例患者中的18例)实现完全缓解(治疗后12个月内无需再进行手术干预),多数患者的缓解效果可维持至两年。

• 点评:RRP最常发生于喉部,以喉部乳头状肿块的形式出现,患者常出现严重的声音障碍、气道阻塞及反复阻塞性肺炎,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反复手术切除,患者一生可能需要进行数百次手术。Papzimeos为全球首款基于非复制型腺病毒载体的免疫疗法,更重要的是,为RRP患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罗仙仙)

03 全球首款DPP1抑制剂获批

8月12日,美国FDA批准美国生物制药公司Insmed(INSM.O)研发的DPP1抑制剂BRINSUPRI™(brensocatib 10mg和25mg片剂),用于治疗成人和12岁及以上儿童的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NCFB)。BRINSUPRI是首个获FDA批准用于NCFB的靶向药物,也是全球首个上市的二肽基肽酶1(DPP1)抑制剂。

BRINSUPRI是一种每日一次的口服治疗方法,通过抑制DPP-1阻止嗜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NSP)活化,进而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它最初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Insmed在2016年10月以1.5亿美元的交易总额从阿斯利康获得其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本次获批是基于一项临床三期的积极研究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服用10mg或25mg BRINSUPRI患者的年恶化率分别降低了21.1%和19.4%,并显著延长了首次急性发作的时间。

• 点评:NCFB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会导致气道永久性扩张,其特征为频繁的肺部恶化,需要抗生素治疗和/或住院治疗。BRINSUPRI的获批,为患者提供了支气管扩张症恶化的治疗方法,同时作为瞄准中性粒细胞通路的疗法,或将为更多炎症性疾病开启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罗仙仙)

04 ASMPT关闭深圳子公司

8月11日,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半导体和电子制造企业ASMPT(0522.HK)宣布对其中国制造业务进行战略优化,决定关闭位于深圳的全资子公司先进半导体设备(深圳)有限公司,以优化其全球供应链,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该公司隶属于ASMPT的半导体解决方案部门,约有 950 名员工受到影响。

ASMPT的产品涵盖半导体组装、封装以及SMT(表面贴装技术),从晶圆沉积到各种解决方案,2024年公司营收约132.29亿港元,净利润约3.24亿港元,中国香港及内地在其营收中的占比约为38%,为其第一大市场;美国地区在其营收中的占比约为12%

• 点评:ASMPT称,“这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为提升主要产品和解决方案全球制造业务的成本竞争力、灵活性和弹性,纷纷重整业务布局,也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格局。(李一跞)

前沿突破

05 可同时处理超快数据信号和无线通信信号的“微波大脑”芯片

8月14日,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Electronics《自然·电子学》发表论文An integrated microwave neural network for broadband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介绍了一种被称为“微波大脑(microwave brain)”的低功耗微芯片,这是首个能够利用微波物理原理、同时处理超快数据信号和无线通信信号的处理器。

该芯片可在功耗低于200毫瓦的情况下,实时执行频域计算,适用于无线电信号解码、雷达目标跟踪以及高速数字数据处理等任务。芯片的主要开发者表示,“微波大脑”具备在宽频带上以可编程方式瞬时调控微波信号的能力,可灵活应用于多种计算场景。

朱雀二号飞行任务失利,商业航天早期的一个注脚

microwave brain。图片来源:康奈尔大学

• 点评:“微波大脑”的设计跳过了传统数字计算机在处理类似任务时所需的大量信号预处理和转换步骤,大幅提升了效率,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李一跞)

06 脑机接口解码“内心言语”

8月14日,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Inner speech in motor cortex and implications for speech neuroprostheses,利用脑机接口(BCI)解码患者内心言语。团队研究了四位瘫痪患者的内心言语神经表征,在他们的运动皮层(负责言语产生的脑区)中放置了微电极。结果显示,尝试发声与内心独白激活的大脑区域高度重合,神经活动模式也相似,但内心独白的整体激活强度较弱。基于此,团队利用采集到的内心独白数据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在概念验证中,脑机接口系统能从12.5万个单词的庞大词汇库中解码想象的句子。即使在参与者没有被明确指示使用内心言语的任务中,自由形式的内心言语某些方面也能被解码。

• 点评:上述试验让患者在不用尝试运动输出的情况下想象自己说话,绕过了目前语音脑机接口的要求,帮助更多人群特别是瘫痪患者说出内心言语。(曹妍)

07 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

8月13日,天津大学的胡文彬、韩晓鹏、郭灏、黄贺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的欧阳晓平等在Nature发表论文Delocalized electrolyte design enables 600 Wh kg−1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 ,报告他们借助AI和分子筛选,大幅缩短电解液的研发周期,首创了高能量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并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二次金属锂软包电芯、超过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核心性能指标较现有主流锂离子电池提升2-3倍。

• 点评:当前电解质的设计依赖于主导溶解结构,限制了高能锂金属电池的性能优化和实际应用,“离域化”设计可促进更加无序的溶解微环境,从而减轻动态障碍并稳定相间,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为高能电池技术的实用化迈出关键一步。(李一跞)

08 “热电橡胶”材料可将人体热能转化为电能

8月13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凯团队与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雷霆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 n-Type thermoelectric elastomers,报告他们开发出一种兼具高热电优值(ZT值)、高拉伸回弹性、低模量的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材料,有望实现人体热能的高效捕获和转化,为可穿戴设备的持续自供能和固态制冷开辟了新路径。

朱雀二号飞行任务失利,商业航天早期的一个注脚

N型热电弹性体的构筑策略。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团队通过将均匀纳米相分离、热激活交联和定向掺杂三种策略结合,成功合成N型热电弹性体。该材料展现出卓越的拉伸性以及回弹性,其拉伸应变高达850%,能够与传统的橡胶媲美。同时,其热电优值在300开尔文温度下可达到0.49,接近甚至超越现有柔性或塑性无机热电材料的性能。基于此,研究人员制造出弹性热电发电机,能直接与皮肤表面适配,同时保持较高的填充因子和较低的热阻。

• 点评:长期以来,可穿戴设备的热点能源采集受限于无机材料弹性恢复差的问题。团队研发的“热电橡胶”不仅能高效实现热电转换,还能紧密贴合皮肤,提升舒适度,展现了驱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生物传感器的潜力。(卫酉祎)

09 “细菌注射器”升级改造为递药系统

8月12日,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张锋团队在《自然·生物》 发表论文Targeted delivery of diverse biomolecules with engineered bacterial nanosyringes,报告了全新升级的蛋白质递送系统SPEAR(Spike Engineering and Retargeting)。该系统基于Photorhabdus毒力盒(PVC)注射器,首创性地实现了蛋白、核糖核蛋白(RNP)、单链DNA(ssDNA)、抗体的“一体式”精准递送。

本次研究选择了 eCIS(由细菌或古细菌天然产生的、类似注射器的纳米级大分子复合物,能将特定蛋白质“注射”到靶细胞内部)的一个亚型PVC进行改造,引入了“尖刺装载”的新策略,即将所需货物(如Cas9)直接融合到PVC的尖刺结构(Pvc8或Pvc10)上,这样货物可以保持折叠状态,甚至连由Cas9与其向导RNA(sgRNA)组成的完整RNP复合物都能一次性装载并注射进细胞。

• 点评:SPEAR有助于安全、高效、精准地将治疗分子送到指定细胞,为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疫苗开发等领域提供灵活的新工具。(曹妍)

10 玻璃态透明化技术突破组织三维成像难题

8月11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苑克鑫团队在《细胞》( Cell)发表论文VIVIT: Resolving trans-scale volumetric biological architectures via ionic glassy tissue,首次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全新的生物组织处理方法——VIVIT(Vitreous Ionic-liquid-solvent-based Volumetric Inspection of Trans-scale biostructure,基于离子液体的生物组织玻璃态透明化技术),这一创新方案让离体生物组织在不被破坏、无形变的前提下,以原貌的三维结构呈现在镜头前。

通过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折射率离子液体,VIVIT实现了生物组织的透明化,同时无形变、荧光信号提升、无损冷冻保存切片。与此同时,通过研究团队自研的三维重建算法TARRS,VIVIT还支持连续切片图像的高精度拼接,可构建从单细胞到全器官的三维图谱,实现跨尺度的结构还原。

• 点评:VIVIT为科研人员打造了一双能够看透组织内部结构的“透视眼”,还提出了一套从组织透明化到多模态染色再到三维重建的完整技术路径,为包括脑科学在内的基础研究、病理分析、AI 辅助诊断等应用打开了新的空间。(罗仙仙)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