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8日 22:09 1 admin

前天在一个回复中有人提到了无轴泵推,还信誓旦旦的说这是咱们独有的技术。

但真相是什么?今天咱们聊聊。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本质上,从传播学来讲民众对新奇事物的口碑往往会高于对传统设计的口碑。一旦一个事物颠覆了传统认知,那么这种设计无论本身多么拉垮都会先被捧上神坛。

就拿“转子发动机”来说吧。你知道为什么它也叫“汪克尔引擎”吗?因为这东西是德国人费利克斯·汪克尔(Felix Wankel)在1950年代发明的。他抛弃了传统活塞,改用一个偏心转子在封闭椭圆腔体中转动,实现压缩、燃烧、排气的连续流程——听起来是不是比活塞还优雅?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降维打击”的设计,最初却没人敢用。汪克尔自己拉起NSU公司搞应用,大众、柯蒂斯等大厂看过原型机后也都摇头,量产完全无望。直到1960年代,一个靠做啤酒瓶瓶盖起家的日本公司——没错,就是马自达,花钱买了专利,把它用到了自家的RX系列跑车上。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于是,从此“汪克尔引擎=马自达”成了汽车史上的一段奇妙缘分。但你要说这个引擎后来被广泛采用了吗?并没有。烧机油、热效率差、排放超标,问题一堆堆。所以这项“看起来很美”的技术,最终依然只是成为小众玩家的“信仰”。这“信仰”是动力吗?真不是而是“搞怪”。

类似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比如磁悬浮列车——不靠轮子靠“浮”的,听着像未来世界的通勤标配。但问题是:浮起来容易,便宜运行才难。德国、日本都搞过,烧了无数研发经费,最后发现造价是高铁的两倍,维护成本更离谱,全球范围内真正跑起来的就那几条“面子工程”,例如上海机场里那条短短的磁悬浮线路29公里的距离收费50块,同里程的高铁价格大约也就是12块5(高铁里程均价0.42元/公里);或者军用领域的无壳弹、火箭动力手枪、电动坦克……比比皆是。

无他,都是很奇特=吸引眼球。但这东西并不一定是工程学上的最优解。

那么说回无轴泵推技术,它给人的概念是啥?本来螺旋桨是需要一个轴的。但是这个设计去掉了轴,就像本来内燃机是需要气缸和活塞一样,去掉了关键部件就“亮眼”了,于是某些人就不由自主的嗨了起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有的事情都是有相同模式的。

当然了,不是Diss五轴泵推,咱们首先要先看一下无轴泵推解决了什么问题:

从字面上讲“无轴”就是取消掉了螺旋桨系统的传动轴。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在传统舰船设计中,动力系统——无论是蒸汽轮机、燃气轮机还是柴油机——输出的扭矩都要通过一根巨大的主传动轴(main propulsion shaft / propeller shaft)连接到尾部的螺旋桨,实现动力传递。这根轴从机舱贯穿整个舰体后段,穿过多个轴承舱、密封舱、减速箱,是整艘舰船里最“压舱”的存在之一。

如果你觉得这根轴可能也就手臂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来看图(见上),这不是地铁管道,也不是水泥输送筒,而是某型大型船只的主推进轴。注意看右侧工程师身边的比例,这根轴的直径几乎达到成人肩宽,长度从你脚下延伸到几十米开外,它不仅笨重,而且极其昂贵,制造、运输、安装和校准都是高精尖活计。

在船里有了这么一根(或多根)这么巨大的金属轴在高速旋转,每转一圈,都会产生轴承摩擦、机械震动、结构共振;同时这根轴又要通到船外,对水密、传动效率、维护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传动轴轴不仅仅是船的动力命脉又是一艘现代舰船的麻烦根源。

但是,主轴又有一个好处。做船舶设计的人又不是傻子,不可能放任主轴那么多缺点,反而“头铁”几十年都坚持用这种结构。它之所以能在各种舰船上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的优点实在太扎实了。

最大的好处就是——传动效率几乎没有损耗,效率接近于100%。

什么意思?就是主机输出多少扭矩,几乎就能一比一、无损耗地传到桨叶上。中间没有电能转换,没有磁场泄露,没有散热模块需要降温,也没有复杂控制系统需要实时协调。你转,我就跟着转。这是最直接的力学传动,也是最稳定的能量通道。

如果你担心“扭矩传递不过去”怎么办?简单——轴不够粗,那就加粗。这是最朴素也是最有效的工程逻辑。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在现代大型舰船中,常常能看到那种如“地铁隧道”一般粗壮的推进轴:它就是要靠结构尺寸来保障绝对的传动刚性和功率上限。

然后,咱们说无轴泵推里面的“泵”,泵就是字面意思是的“泵”,它是对螺旋桨推进系统效率的优化组件。

确切说就是把螺旋桨外围包在一个封闭圆筒里——最简单的设计叫做轴流泵。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就是依靠螺旋桨叶片带动水流的装置,在船上如果用于推进,一般的来说流水的方向就会导向船尾。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或者说这样做真有好处吗?不一定!

都是流体,我们看一个更直观的: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如果封闭结构绝对好的话,那么我们就看不到涡轮螺旋桨运输机了。而现在看到的设计依然是对半开。

那么把螺旋桨放到函道里面的骚操作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无论在天上飞还是在海里游,从流体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泵喷推进(pumpjet propulsion)其实就是在传统螺旋桨的基础上加了一层“流体管道管理”——它并不是把螺旋桨封死,而是通过导管和导叶控制水流(气流)的进入方式与离开方式,从而实现更加规整的流动、更低的能量损失。

这背后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减少“诱导阻力”(induced drag)与“尾涡损失”(wake swirl loss)。

在开放式螺旋桨中,桨叶高速旋转时会把水流切割成剧烈扰动的螺旋尾流,伴随大量能量被浪费在径向旋涡和湍流之中;而加上泵套之后,这些原本“乱跑”的尾流被导管限制在通道中,水流方向被统一、动量被集中、旋涡被减弱,于是效率就更高了。

更专业一点地说,泵喷系统会在螺旋桨前布置“预旋叶片”(preswirl stator),在后方布置“导流叶片”(diffuser vane),它们分别负责引导入水形成“前置旋流”、以及消除出水中的“反向涡量”。正是这套导叶系统,使得泵喷推进比裸桨推进在相同推力下具备更小的能耗损失。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然而这件事并不绝对,泵推的效率只在特定速度以上有优势。泵推之所以能提高推进效率,是因为它抑制了高速旋涡脱落与诱导阻力,使尾迹更稳定、能量利用率更高。但这种优化是有前提的:水流要有足够的动能,才能被“可控地导向并加速”。

而在低速(比如某些常规潜艇在静音航行、扫雷舰巡逻、港口操作等阶段),泵喷的结构阻力反而会变成包袱,例如:管道结构会带来附加摩擦阻力、预旋装置和导流叶片在低速时反而会扰乱流场……所以开放式螺旋桨和函道式样推进(泵推),无论是在航空设计领域还是还航海中都各有各的适用场景,并不是某一个设计就是推进系统的终极形态

那么把“泵推”和“无轴”放在一起呢?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这种设计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存在的呢?

从工程逻辑上看,“泵推”是为了解决开放式螺旋桨在中高速下尾涡混乱、能量浪费大、声学特征明显等问题,而“无轴”则是为了解决传统主传动轴在舰船内部体积大、震动强、维护难、穿舱成本高的老毛病。似乎它就成了潜艇推进器的一个合适选择——了吧

不过,这玩意起初并不被用在潜艇上,而是作为船舶的转向器而存在的。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起初大型船舶转向不仅仅是靠舵,还会依靠一小小型的转向推进器,但是对比上图蓝色的转舵轮最右边的似乎更省空间吧?

这个设计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来了,只不过相对于机械的轴传动来说,还是左边更加直给有轴传动更加方便。

直到本世纪60年代,直流电机技术被广泛应用,无轴泵推才真正走向了主流。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怎么实现的?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我们来看它的结构图(如上图)。如果你学过一点电机原理,会猛然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被封装在环形管道里的空心电动机。

图中最外层叫做Duct(导管),它将整个推进器封闭成一个环状通道,里面就是“泵喷”部分的外壳。内部靠近导管一圈是定子(Stator),通电之后会在空腔中产生旋转磁场。与它配合的是中间这圈有磁体的转子(Rotor),也就是被磁场“驱动旋转”的那一圈金属环。

再往内就是真正起推进作用的螺旋桨叶片(Propeller),它们直接和转子固定在一起,转子一转,螺旋桨就跟着转,而所有这一切,完全不需要一根中心轴穿出船体——动力就在推进器内部完成了“闭环”。

至于固定结构和旋转部分之间的支撑怎么办?这就靠所谓的流体动压轴承(fluid dynamic bearings)来完成支撑和润滑。这种轴承没有金属直接接触,依靠流体膜支撑转子,摩擦更小、噪音更低,非常适合潜艇这种对静音要求极高的环境。

于是,这个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传动轴的问题(穿舱、震动、噪音),还顺带实现了推进、导流、降噪、电驱一体化,黑科技吗?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做已经做到酷炫了,真比有轴的优秀吗?不一定!最大的致命点是这玩意是用电的!如果是核反应堆或者蒸汽机驱动的蒸汽轮机,旋转输出动力,那么蒸汽轮机输出端的能量损失极小,动力可以通过轴来直接传递给螺旋桨桨叶。但是核反应堆和蒸汽轮机很难直接输出动能,需要依靠发电机发电,而发出来的电再通过电动机转化为动能

没看错!是的——无轴泵推的底层逻辑就是“以电代轴”。听起来挺未来,但它真的适合所有动力系统吗?那可不一定。

传统的柴油机或蒸汽轮机,是直接以机械轴输出动力的。在这种情况下,把动力直接通过传动轴送到螺旋桨,是最高效的方式。没有电能转化损耗,没有双向功率因数问题,更没有什么电磁干扰之类的副作用。

可一旦你强行把这套系统电气化——比如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再把电输送到尾部的无轴电机,那你就得面对连续两次能量转换的效率损耗(热能 → 电能,再到电能 → 机械动能),再怎么优化也比不上直轴那种“你一动我就跟着动”的机械传动。

那么,为什么在核潜艇里却反而偏偏是泵推+电驱当道呢?

答案是因为核动力系统本身就不是“直给”的。

核潜艇不是航母,无论你是反应堆产生蒸汽还是气冷堆发热,都要通过蒸汽轮机驱动涡轮发电,再把电供给全船系统。在核潜艇里,“电”本来就是主力能源形式,而不是“附加产物”。所以与其先发电再通过轴把扭矩传出去,不如干脆一步到位,直接上电机电驱,能量路径更短更可控,还能顺带把推进系统做成一体化静音结构。

所以说,无轴泵推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独门绝技,它是船舶推进设计在“从动力源到任务目标”这条链路上,寻找最优解的自然结果。传统船舶动力链条短、损耗低,就保留了机械轴;核潜艇天然就是“发电站”,那就把电一路干到底,顺带给你一个外形规整、噪音低得可怕的黑科技推进器。

但这个东西是我们独有遥遥领先吗?还真不是,泵推+无轴+电的形式推进的潜艇是法国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开始了一项叫做“AMETHYSTE”的项目,强调水下战术运动性能(AMElioration Tacticique HYdrodynamique)、推进链静音化(Silence Transmission) 与 被动监听能力(Écoute)的协同提升,反正字面意思就是这个,该死的法语……W君看看就是头大。

在这个项目里面讨论了无轴泵推进技术,并在红宝石级第五艘紫水晶号上首先做出了泵推的尝试。这是1987年的事情了,到了2004年事故后的大修就顺势换成了无轴泵推的推进器。不过,这个设计也是担任了一部分试验性的工作。2007年法国的新一代潜艇梭鱼级(也叫“叙弗朗级”)则是在借鉴了紫水晶号的经验后直接使用了无轴泵推技术。这个级别的首舰在2019年7月12日下水,并于2022年6月3日正式服役。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其实,泵推的潜艇已经有很多了: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无轴泵推法国的新一代潜艇梭鱼级算是第一个。至于咱们的无轴泵推目前只是一个传言,还没有真正的实际证据证明我们要使用这个技术来驱动潜艇。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以及以前说的一样,外观的新奇并不代表性能的优越,也不一定是工程上的最优解。

而且,无轴泵推的核心缺点在于能量路径复杂,导致效率损耗显著——必须先发电再电驱,远不如直轴传动直接高效。此外,电动推进系统体积受限,功率密度难以提升,高速高负荷下易受制约;同时电机冷却、电磁屏蔽、流体动压轴承等系统结构复杂,维护困难,故障风险上升。再加上电磁辐射可能暴露潜艇位置,对潜艇“静音”与隐蔽性反而是一种潜在威胁。因此它并非适合所有舰艇的平台级“终极方案”。尤其是,这事情还是法国人大张旗鼓的开始搞起来的,真正了解法国人天马行空的技术的……还是长点心吧。

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无轴泵推技术,早在1937年就被提出了

还不明白?那开过法国车吗???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