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对话“顶流医生”:当AI悄然渗透诊疗全流程,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非“病”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8日 22:04 1 admin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当白衣执甲的坚守与智能科技的浪潮相遇,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川观新闻记者对话三位“顶流医生”,探寻AI如何成为医者的“第三只眼”,见证医疗行业在科技浪潮中的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年轻人要拥抱AI 方能立于行业前沿

对话“顶流医生”:当AI悄然渗透诊疗全流程,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非“病”

清晨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大屏数据实时跳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凝视着数字,调阅实时诊疗数据:“当前消化内镜检查的供需匹配度如何?我们需要找出等待超72小时的患者。”

“从门诊管理驾驶舱大屏实时数据来看,当前青羊院区消化内镜检查预约周期为4天、草堂与龙泉院区预约周期在3天内,患者入院平均等待时长为3.48天。”信息工程师余妍秋调出智慧管理系统。

这并非简单的数据查询,而是医院借助AI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缩影。如今,医院正在进一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全院运营数据可视化展示等设想即将落地。

“我想知道多少人检查要等三天以上。患者来医院,总希望两三天内就能检查,我们得通过数据调配资源,让最需要的人尽快得到检查。”杨正林的思考并未止步。他的目光还投向更远处:“住院等待时间也得透明化,让患者和医生都心中有数。”

杨正林用“惊喜与挑战并存”评价AI应用:患者可随时获取科普,年轻医生能弥补知识短板,跨学科会诊时系统能快速提供基础方案,但AI始终是辅助工具,最终决策权在医生手中。他认为,AI未来可独立完成体检初筛等基础工作,但院内外数据连接、伦理规范等问题亟待解决,“AI结果必须经医生把控,现阶段绝不能让机器直接做临床决策。相关部门正在推进相关规范,这是底线。”

他寄语年轻医生:“AI是感官的延伸,不掌握前沿技术未来可能落后。年轻人要主动拥抱医工交叉,让AI助力工作,这样才能在10年、20年后依然走在行业前沿。”

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理想的AI,让病人感觉不到它存在

对话“顶流医生”:当AI悄然渗透诊疗全流程,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非“病”

“我是华西医院院长吗?”DeepSeek刚发布时,罗凤鸣曾抛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AI的回答颇具智慧:“根据您的提问推测,您可能是。”提问之前,他还问了“华西医院的优势和不足”,而DeepSeek的回答比较客观。“它说,华西医院诊疗量大,服务流程可能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这也是大型公立医院常见的情况。”

在专业领域,罗凤鸣发现,AI回答间质性肺疾病最新进展时,能快速提炼关键信息,比翻文献高效得多。日常工作里,AI早已成为罗凤鸣的得力助手。查数据、查指南、捋流程、总结科研动态,这些曾经耗时长的工作,如今借助智能工具效率倍增。

华西医院自主研发的“华西黉医”大模型,已融入医疗、管理、教学、科研全环节。它能解答胸外科术后复查时间等问题,在慢病管理中按指示通知患者随访。但罗凤鸣认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工具再智能,也替代不了医生的眼睛和语言。“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人工智能可能只能给出治疗建议,但医生的语言安慰同样是重要的‘药物’。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非单纯的‘病’。”

“理想的AI,让病人感觉不到它存在”。在华西,AI已渗透诊疗全流程却不显痕迹。诊前,“总检报告智能体”快速生成体检报告并给出个性化建议,提升标准化程度;“预问诊智能体”生成结构化病历,让医生快速掌握关键信息。诊中,“生成式病历智能体”一键生成6类核心文书;手术台旁的智能系统实时识别关键信息,为安全加码。诊后,“患者全程管理系统”发送复诊提醒,将关怀延伸至院外。

这些变革源于与华为、电信等企业的深度协同,近期,华西医院又将与腾讯、阿里合作优化模型。罗凤鸣说:“我们不为AI而做AI,是为解决医疗质量、安全、效率问题。”他坦言,算法、算力仍需提升,“华西黉医”也需优化才能广泛推广。

对于未来,他构想:患者有“数字健康助理”全流程陪伴,医生有“医师诊疗助手”提升效率,管理者有“智慧运营助手”辅助决策,科研人员有“全流程科研管理助手”通过AI加速成果转化。“无论技术多先进,‘病人至上’的初心不能变。”

华西二院院长刘瀚旻:AI是助手而非大脑,诊疗分寸在医生

对话“顶流医生”:当AI悄然渗透诊疗全流程,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病人,而非“病”

谈及与AI的初次接触,刘瀚旻坦言最初持怀疑态度。“DeepSeek最开始出现时,说实话还是不太相信的。”这种态度的转变源于多次实际应用:刘瀚旻曾让DeepSeek梳理儿童重症肺炎诊断的研究历史,结果令他惊讶——“从思路上很快捷,判断出我要做的话题,给出的表述和我常规认知基本一致”。

他逐渐意识到,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医生都想从繁杂工作中解脱,AI正是这样的辅助工具。”华西二院由此研发“华西妇幼数字医生”,他成为首个“试验者”。

他向AI传授哮喘诊断逻辑:先看年龄,再围绕“喘”追问发作时间、次数等细节。AI通过数据整理形成认知,这是对医生个体化思维的深度模仿。“书本上的诊断思路是共性的,而专科医生一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要让数字医生带有医生自己的逻辑和思维习惯。”

上线一个月来,“华西妇幼数字医生”运行顺利。刘瀚旻说:“需覆盖足够病种才能分类梳理患者,还要预设特殊案例应对方案。”年底前,他的数字分身将覆盖全部呼吸系统疾病,可实现门诊前预判病情、为临时就诊者预问诊两大场景。推广将从正高医生扩展至副高及普通门诊,“目的是释放优质资源,让医生聚焦核心决策”。而在研发中,团队始终坚守医疗温度:“数字医生能模仿思维,却替代不了医患间的情感连接。”

刘瀚旻认为AI与医生是协同关系:“数字医生出初步判断,医生审核并反馈修正,这是长期反哺。”小概率病例的反馈能让AI不断进化,但“AI永远替代不了医生,人类对复杂事件的预判能力是机器学不会的”。

谈及未来,刘瀚旻既充满期待,也保持审慎。他认为,AI的突破可能体现在两个方向:一是更深度地模仿个体医生的诊疗习惯,实现个性化辅助;二是扩展多模态交互,融合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提升诊断能力。但技术的进步必须有边界。“人类科技的发展应该有限度,底线在于不违背伦常。”他认为,“当我们谈论AI对医学的影响时,更要思考它对人类生活的深层改变——不能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消磨人的存在意义。”

对年轻医生,他寄语:“与其因噎废食地排除人工智能,不如引导青年医生善用它,帮助年轻医生搭建正确的临床思维观,让AI辅助临床决策的同时,不丢失个体化诊疗的初心。”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