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8月18日电,针对近日“小米空调线上销售数量超越格力”的传闻,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回应称,按照相同查询条件格力仍然领先小米。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2025-08-18 0
8月15日上午9时17分,价值数亿元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刚升空就出了状况,任务失败。这已经是蓝箭航天6次发射中的第2次栽跟头,也是今年中国商业航天的第3次挫折。
就在三周前,这家身价200亿的太空新贵还在忙着筹备上市,瞄准"商业航天第一股"的位置。现在,爆炸的火光和招股书上的数字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次失败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太空淘金梦还能继续吗?
说到蓝箭航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个全球首家成功发射液氧甲烷火箭的公司。
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个消息当时刷爆了整个科技圈。
要知道,连SpaceX和蓝色起源这样的国际巨头,当时都还没有实现液氧甲烷火箭的成功入轨。中国人抢先一步,确实值得骄傲。
可话说回来,搞技术这件事,从来就不是请客吃饭。
一枚火箭有数万个零部件,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失利可能与伺服机构电路故障相关,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却能要了整枚火箭的命。
更让人心疼的是时机。就在失利前三周,蓝箭航天刚与中金公司签署科创板上市辅导协议。
招股书上写着雄心勃勃的规划:2025年交付6发火箭,2026年年运力达到244吨。
现在这一爆炸,不知道要让多少投资人夜不能寐。毕竟,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从技术角度看,液氧甲烷这条路线本身没问题。相比传统的液氧煤油,甲烷燃料更环保,成本更低,还特别适合可重复使用。
问题出在哪?出在技术从验证到工程化应用这个巨大的鸿沟上。
实验室里能跑通的技术,到了真实环境中可能就水土不服。这就像开车,在驾校练得再好,上了真正的马路还是会紧张。
蓝箭航天此次栽跟头,说白了还是在交技术成熟化的学费。这个学费必须交,关键是要交得有价值。
聊到商业航天的失败,就不得不提SpaceX这个标杆企业。
很多人只看到马斯克今天的风光,却忘了SpaceX早期有多惨。猎鹰1号火箭前三次发射全部失败,差点把公司搞破产。
直到2008年第四次发射才成功,那时候马斯克手里的钱已经快烧完了。如果第四次再失败,可能就没有今天的SpaceX神话了。
再看看现在,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年发射超50次,成功率超过97%。从失败到成功,人家用了整整10年。
这说明啥?说明搞商业航天,失败不是例外,而是家常便饭。
中科院的专家说得好:"失败是航天事业的学费,关键是要交得有价值。"每一次失败都是宝贵的数据,都是下次成功的垫脚石。
从全球范围看,商业航天企业平均需要3-5次试验才能达到稳定发射能力。蓝箭航天才失败2次,远没到绝望的地步。
更何况,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速度其实已经够快了。
美国商业航天企业平均研发周期8-10年,中国企业只需要5-7年。这个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算是奇迹。
政府层面的支持也没有动摇。工信部、发改委多次发文支持商业航天发展,资金扶持政策明确。
就在去年12月,蓝箭航天还获得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9亿元的投资,创下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纪录。
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对这个赛道依然看好,对蓝箭航天的技术实力依然有信心。
失败确实让人沮丧,但更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到什么。
据内部消息,蓝箭航天已经启动全面的故障调查,预计3个月内公布结果并制定改进方案。这种技术态度才是最宝贵的。
商业航天这个行业,比的不是谁不失败,而是谁能从失败中更快地站起来。
说到液氧甲烷技术,这可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赛道。
为什么各国都要押注这个技术路线?答案很简单:这是下一代火箭的标配。
相比传统燃料,甲烷有三大优势:环保性能更佳,安全系数更高,最重要的是特别适合可重复使用。
在这条赛道上,中国起步并不算晚。蓝箭航天2015年成立,SpaceX的星舰项目2016年才正式启动。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2023年朱雀二号遥二成功入轨,让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发射的国家。这个"全球首个"含金量十足。
要知道,SpaceX的星舰虽然在轨道试验中取得进展,但至今尚未实现完全成功的入轨飞行。
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欧洲的阿丽亚娜集团也在开发甲烷燃料火箭,但都还没有实际成果。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确实在这条赛道上抢占了先机。
但技术领先不等于商业成功。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实现稳定可靠的商业化发射服务。
目前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竞争确实激烈。SpaceX凭借猎鹰9号占据了44%的市场份额,一马当先。
国内的竞争也不容小觑。星际荣耀、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企业都在快速发展,各有各的技术特色。
星际荣耀在固体火箭领域经验丰富,累计发射20余次,已经是民营发射服务的龙头企业。
中科宇航有中科院的技术背书,估值已超50亿元。星河动力2023年实现了国内首个火箭一级回收。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蓝箭航天的优势在哪?
答案是技术路线的前瞻性。液氧甲烷技术虽然难度大,但一旦成熟,将在成本控制和性能表现上碾压其他方案。
蓝箭航天的天鹊发动机推力达到67吨,具备多次启动能力,这些技术指标在国内都是领先的。
更重要的是,下一代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已经进入首飞倒计时,目标是将发射成本降低80%-90%。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将彻底改变商业航天的游戏规则。
聊到这里,咱们得换个角度看这次失利。
失败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技术不行"、"投资打水漂",那就太浅薄了。
真正的失败,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真正的成功,是在失败中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说,蓝箭航天的这次失利,恰恰证明了中国商业航天敢于挑战技术前沿的勇气。
要知道,液氧甲烷技术是公认的下一代火箭技术方向。选择这条路,本身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技术风险。
如果因为怕失败就选择保守的技术路线,那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技术突破。这就像投资,不承担风险就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度还需要提高。
看看网上的评论,一出事就有人质疑"烧纳税人的钱"、"技术不如人",这种声音对创新是有害的。
创新需要宽容的环境。如果每次失败都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那谁还敢去做原创性的技术突破?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没有动摇。商业航天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元。
这个判断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改变。相反,正是这些失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技术难点在哪里,下一步该怎么走。
从市场反应看,蓝箭航天的这次失利并没有让客户失去信心。就在失利次日,垣信卫星发布的"一箭18星"发射服务招标中,蓝箭航天仍以综合得分第一入围候选人。
这说明什么?说明专业的客户理解航天规律,他们看重的是企业的技术实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次任务的成败。
再过三到五年回头看,今天的失败可能只是中国商业航天征途上的一个小插曲。
那些能在挫折中坚持的企业,那些不因一时失败而改变长期方向的企业,终将站在星辰大海的制高点。
蓝箭航天现在面临的选择很简单:要么在失败中沉沦,要么在失败中涅槃重生。
从目前的表现看,他们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
搞技术这件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失败都是给梦想交学费,关键是要交得有价值。蓝箭航天的这次挫折,说不定正是下次成功的垫脚石。
再过三到五年回头看,今天的失败可能只是中国太空征途上的一个小插曲。那些在挫折中坚持的企业,终将站在星辰大海的制高点。
你觉得这次失败会改变什么?留言聊聊你对中国商业航天的看法。
相关文章
南方财经8月18日电,针对近日“小米空调线上销售数量超越格力”的传闻,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回应称,按照相同查询条件格力仍然领先小米。奥维云网数据显示,...
2025-08-18 0
金融界2025年8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州卓远虚拟现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身体转向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
2025-08-18 0
8月12日消息,据业内爆料称,全球模拟IC龙头及车用芯片大厂德州仪器(TI)近期向客户发出了涨价通知,此番涨价涵盖其旗下超过6万个型号,堪称德州仪器近...
2025-08-18 0
大数据文摘出品Anthropic宣布,Claude Sonnet 4的上下文长度,现在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00万个token。这项功能已经正式上线Ant...
2025-08-18 0
鲁网8月18日讯8月18日下午,青岛市南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市南区全区域全领域“人工智能+”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关于支持人工...
2025-08-18 0
截至2025年8月18日收盘,瑞德智能股价报31.43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09%。当日成交量为67328手,成交金额达2.10亿元,换手率为12....
2025-08-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