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360 “All in Agent”: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AI 救赎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18日 09:48 1 admin

2025 年 8 月 15 日,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穹顶之下,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 20 周年庆典上掷地有声地宣布:“我们将 All in Agent,这是 360 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 当聚光灯聚焦在这位互联网老兵略显焦虑的面庞上时,台下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的喜悦,更是一家老牌科技企业在 AI 浪潮中 “怕踏空” 的紧迫与决绝。

360 “All in Agent”: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AI 救赎

技术悬崖前的生死时速

在 AI 领域,360 正经历着一场 “与时间赛跑” 的突围战。尽管其纳米 AI 已实现 L3 级推理型智能体连续执行 100 步任务零出错、L4 级多智能体蜂群完成 1000 步任务成功率 95.4% 的技术突破,但这些数字背后暗藏危机:百度 “灵境智能体引擎” 已覆盖能源、交通等六大行业,阿里 “通义千问智能体平台” 整合电商生态,腾讯 “智能体开放平台” 依托微信构建社交场景壁垒。相较之下,360 的智能体应用仍集中在安全领域,行业渗透率不足 15%。

技术代差的阴影始终笼罩着 360。其 L4 级蜂群虽能生成 30 分钟视频,但百度同类产品已实现 “从创意到投放” 的全流程自动化,效率提升 3 倍。

更严峻的是,360 的智能体工厂虽整合 80 多款大模型,但在多模态处理能力上,仍落后于谷歌 Genie 3 的实时 3D 交互技术。这种差距迫使周鸿祎在内部信中直言:“我们必须在 18 个月内建立行业标准,否则将失去竞争资格。”

战略重构背后的焦虑

这场战略转向,本质上是 360 对自身 “错失移动互联网红利” 的历史创伤的应激反应。2013 年,360 因未能及时布局移动端,错失社交入口,导致其 PC 时代的安全霸主地位被碎片化瓦解。

如今,面对智能体这一 “下一代计算平台”,周鸿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如果再错过 Agent,360 将沦为二流公司。”

财务压力加剧了这种紧迫感。2024 年财报显示,360 已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达 37.9 亿元,AI 业务投入超 127 亿元却未带来显著回报。尽管智能体战略发布后概念股异动,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落地能力持观望态度 —— 截至 8 月 16 日,360 股价较年初仅微涨 1.52%,远低于 AI 板块平均涨幅。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更不容喘息。百度凭借 “文心一言” 构建的行业解决方案已落地 5000 + 企业,阿里 “通义千问” 在电商场景的渗透率超 30%,而 360 的智能体应用仍集中在安全领域,客户案例不足百家。这种差距迫使 360 采取 “全栈式” 战略:从底层模型(360 智脑)到工具链(智能体工厂),再到场景应用(安全、浏览器、搜索),试图通过垂直整合形成护城河。

技术狂飙下的安全悖论

360 的智能体战略,本质上是 “用安全定义 AI” 的二次创业。其独创的 “蜂群协作框架” 不仅实现多智能体协同,更内置安全审计模块,实时监控指令输入与输出。

在某能源集团的攻防演练中,360 安全智能体与防守队员协同,防御效率提升 18 倍,实现全周期零失守。这种 “安全 + AI” 的差异化路径,使其在政府、金融等对安全敏感的领域建立优势。

安全能力反哺 AI的逻辑,正在重塑行业规则。360 推出的 “大模型卫士” 可识别 98% 的指令注入攻击,而 “智能体黑客” 防御系统能自动阻断恶意任务链。这种技术优势,使其在与百度、阿里的竞争中形成独特壁垒 —— 某银行在对比测试中发现,360 智能体的金融欺诈识别准确率达 99.7%,较百度产品高 3 个百分点。

但技术狂飙也带来新的风险。当 L4 级蜂群可调用 100 + 工具、消耗 3000 万 Token 时,其行为失控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清华大学网络安全实验室的模拟测试显示,360 智能体在处理复杂任务时,仍有 2.3% 的概率产生 “幻觉” 并输出错误指令。这种风险在工业控制、医疗诊断等领域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生态战争中的破局之道

为突破 “应用孤岛” 困境,360 正构建 “智能体联邦” 生态。其即将发布的 “纳米 AI 智能体社区” 将汇聚 5 万个垂直领域智能体,覆盖法律、教育、设计等 30 + 行业。通过开放 API 接口,开发者可将自有模型接入平台,共享 360 的算力与工具库。这种 “平台 + 生态” 的模式,试图复制微信小程序的成功路径。

低代码开发是生态扩张的关键。360 的 “智能体工厂” 允许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定制专属智能体,无需编程基础即可调用 80 多款大模型。某小微企业主通过该平台,仅用 3 天就打造出 “合同审查智能体”,替代原本需 2 周的人工流程。这种易用性,使其在中小企业市场迅速铺开,目前已有超 2000 家企业注册使用。

但生态构建并非一帆风顺。百度 “灵境智能体” 已接入 2000 + 开发者,阿里 “通义千问” 生态伙伴超 500 家,而 360 的智能体社区尚未正式上线,生态规模差距显著。更严峻的是,其整合的 80 多款大模型中,仅 30% 为自研,依赖外部模型可能导致技术受制于人。

历史镜鉴下的战略抉择

这场 “All in Agent” 的豪赌,本质上是 360 在技术范式变革中的战略再定位。其路径与 2016 年华为 “All in 5G” 有相似之处 —— 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360 近三年研发费用超 150 亿元),在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进而反哺整体生态。但不同的是,360 面临的是一个更开放、更跨界的竞争格局。

行业标准化成为破局关键。360 联合中国信通院等机构,推动制定《智能体运行安全测试标准》,试图将自身安全技术转化为行业规范。这种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 的策略,若能成功,将彻底改变行业竞争规则。正如周鸿祎在 ISC 大会上所言:“未来的 AI 战争,本质上是标准之战。

但标准化之路布满荆棘。谷歌、OpenAI 等国际巨头正推动 MCP 协议(模型上下文协议)的全球推广,试图垄断智能体交互标准。360 的 “蜂群协作框架” 若不能与国际标准兼容,可能陷入 “技术孤岛” 困境。

当 360 的纳米 AI 蜂群在屏幕上生成第一个 30 分钟视频时,其金属代码间流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家老牌科技企业对命运的抗争。这场 “All in Agent” 的战略抉择,既是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卡位,也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它能否在 AI 的荒野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取决于周鸿祎能否在技术突破、生态构建与风险管控之间找到平衡。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