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AI造假起号乱象遭遇全面围剿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16日 21:48 1 admin

一场由技术滥用引发的网络生态保卫战,正在中国互联网空间打响。

外国人熟练演唱中文歌曲、银发奶奶传授养生秘诀、完美女孩分享穿搭美学——这些看似真实的社交媒体账号背后,却是由AI技术打造的虚拟人设。2025年8月,一场针对AI造假起号乱象的全面治理行动正在全国展开。

中央网信办专项治理行动剑指AI换脸拟声侵权和AI内容标识缺失等乱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接连重拳出击,抖音清理了311条违规内容,封禁15个严重违规账号;而抖音电商今年已处置2.4万余个违规仿冒达人账号。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乎网络空间真实性的保卫战。

01 批量造假:AI流水线炮制“虚拟网红”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套成熟的AI起号流水线正在运作。输入关键词,AI自动生成吸睛文案;上传图片,系统批量产出拟人化素材;智能合成动态视频仅需15分钟——这便是“3天暴力起号”的秘诀。

情感、养生、颜值领域成为造假重灾区。部分账号瞄准中老年女性群体,利用AI打造“完美熟龄女性形象”,配以“40+、50+长这样,怎么样”等话术,进行年龄焦虑营销。这些视频大多未设置AI生成提示,让不少网友误以为是真人。

一位广西市民王夏发现多个“高频率更新日常生活”的账号实际由同一家MCN公司操控的AI数字人,这些账号没有任何AI生成标识。当普通用户用AI生成人像图片并裁掉水印后发布,平台系统未能识别,200多名网友上当点赞私信。

这种造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有商家声称只需缴纳1680元,3到15天即可运营出一个万粉AI账号。这些账号明码标价:2.5万粉丝的AI养生号售价6000元,11万粉丝的AI宠物号售价1.6万元,11.7万粉丝的AI母婴号售价1.35万元。

02 平台围剿:从内容到账号的全链条打击

面对AI造假起号的泛滥,各大平台正升级治理手段。抖音的专项行动将监管层级从内容端延伸至账号生产环节,标志着平台AI治理进入“全链条管控”新阶段。

打击范围覆盖六大重灾区:AI生成低俗视频、虚拟外国专家教授内容、AI视频账号售卖教程、AI账号秘籍传授、引导规避平台AI标注、转让销售AI虚拟账号等。

小红书也发布公告,重点聚焦利用AI批量生产虚假内容涨粉、利用AI起号引流带货、售卖AI起号课程、售卖AI账号等违规行为。

平台如此坚决的态度源于对核心竞争力的保护。兴趣电商平台依赖高质量、真实可靠的内容吸引用户,而AI批量生成的低质内容会导致内容同质化泛滥,破坏创作者生态,最终稀释平台商业价值。

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小程序、应用程序、智能体等AI产品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处置账号3700余个。

03 谣言工厂:AI造假的社会危害

AI造假起号不仅污染平台生态,更带来现实社会风险。2025年8月,一段“某景区百米蹦极台坍塌致游客坠亡”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点击量突破8000万。

经公安机关技术鉴定,该视频实为境外不法团伙利用AI深度伪造技术合成的虚假内容。网信部门与警方合作溯源发现,视频由境外账号首发,背后团伙长期利用AI造假牟利,甚至配合特定势力制造社会恐慌。

这些团伙通过三大途径获利:利用恐慌情绪吸引点击赚取广告分成;植入恶意链接窃取用户隐私;配合国际舆论战炒作“中国设施安全隐患论”。

7月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突发事件、社会民生等领域。有人翻炒“医保‘个人账户’将全部取消”旧谣;凭空捏造“海南规定电动自行车充电不能过夜”等奇葩规定。

更恶劣的是网上接连出现虚假“警情通报”,炮制传播“昆明驾车撞人案131人死亡”“杭州自来水接入粪水”等谣言,模仿“蓝底白字”格式,杜撰耸人听闻细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04 治理攻坚:多方协同破局之道

阻断AI造假起号利益链,已成为监管部门、平台和专家的共识。重庆公孝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徐斌指出,AI造假起号灰色产业链是技术异化的结果,可能造成低俗猎奇信息泛滥,加速虚假新闻传播,扰乱网络空间秩序。

专家建议,技术提供者需加强安全合规研发,为平台反伪造提供支撑;监管部门应督促平台履行治理责任,建立违规账号“黑名单”,严惩屡犯主体,切断黑灰产业链。

阻断违规账号的流量变现是关键。监管部门应禁止违规账号进行带货、卖课等商业活动,持续开展AI造假起号整治,切断其获利渠道。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永江建议,平台应提高对深度伪造内容的检测精度,明确对AI造假起号等违规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

在技术对抗层面,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彦指出,当前平台甄别AI内容主要依靠特征性技术痕迹,但一些起号者通过微信转压缩等方式改变视频文件代码结构,逃避平台标注。这要求平台不断升级AI鉴伪系统,对物理规律异常、光线矛盾等特征进行自动化筛查。

05 法规落地:标识新规重塑AI内容生态

治理AI造假起号的制度基石正在夯实。2025年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正式施行,要求对AI合成内容进行显性标识,以防止公众被“污染”信息误导。

这项新规的出台恰逢其时。研究表明,即便仅有0.01%的训练数据被虚假信息污染,也可能使模型有害输出比例飙升11.2%。而伴随“AI垃圾内容”在网络平台的泛滥,越来越多低质合成信息正在回流至训练语料,引发“模型崩溃”和“模型自噬紊乱”的技术危机。

法规实施将推动形成“平台监管+技术防范+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公众需要增强信息素养,学习识别伪造痕迹(如边缘模糊、音画不同步);在参与高风险项目时核实场地“三证”,要求工作人员当面检查设备。

网信、公安等部门已重拳出击,依法处置假冒仿冒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账号3008个,形成有力震慑。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查处造谣传谣违法行为,多名传播虚假“警情通报”的造谣传谣者已被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随着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中国将成为全球少数对AI生成内容实施强制性标识的国家之一。从抖音封禁15个严重违规账号,到公安机关溯源打击境外造假团伙,一张覆盖技术提供者、内容平台与用户的多维治理网络正在成型。

技术本无善恶,但当AI生成的“银发奶奶”推销三无保健品,当伪造的“蹦极事故”视频点击量突破8000万,这场治理行动已超越平台生态范畴,成为守护社会信任基石的关键战役。

在虚实交织的数字世界里,真实才是最稀缺的资源。

综合36氪、经济日报、中国城市网等

AI造假起号乱象遭遇全面围剿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