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涩谷街头,暴雨如注。路上行人行色匆匆,唯独几辆明黄色的电动滑板车安然滑过积水,车轮劈开的水花在霓虹灯下闪烁——它们的心脏,一颗能经受水下浸泡考验的电池,正在稳定搏动。
赋予这些钢铁之躯“防水灵魂”的人,此刻却远在南京的实验室里,凝视着一架翼展收缩自如的飞行摩托原型机,眼神炽热。他叫刘峰,快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快轮”)的创始人,一个坚信“出行不该被重力束缚”的造梦者。
近日,苏商全媒体采访了快轮的董事长刘峰,听他讲述了自己造梦的故事。

极客的荆棘王冠
从专利少年到交付危机
时间拨回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镜头前,大学生刘峰操控着自制的多旋翼无人机腾空而起,成功向大众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
在刘峰的家里,满墙的获奖证书和18项国家专利是他的勋章。彼时的他未曾想到,这次展示会成为自己创业的起点,也未曾想过,这项让无人机飞行稳定的技术,会成为撬动未来出行世界的支点。
首届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15万元奖金是刘峰启动的火种,却也埋下了隐患。初创团队股权分配失衡的苦果在2013年显现。“由于自己是技术型创业者,与市场型创业伙伴的合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思想差异,最终导致矛盾不可调和。同时我也发现,最初的股权比例是有问题的,所以不得不重新寻找投资、组建新团队。”刘峰坦言这是许多学生创业者的通病,“消耗的时间,都是年轻的代价。”
很多人说,毕业即迷茫,但刘峰选择了另一条险路——继续创业。当年,国外的平衡车售价高达8万元时,他尝试将无人机上的陀螺仪姿态控制技术“移植”到两轮平衡车上,将价格打到了1万多元。
2014年,天使投资如及时雨般出现,“快轮”之名应运而生。“我希望一说出‘快轮’,大家就知道与出行相关。”此刻,刘峰年轻的野心在燃烧。
然而,进入社会后的第一课,冰冷且真实。
2016年,拿到投资的“极客时代”,团队沉浸在技术的狂欢中,快轮颠覆了传统的电机结构,研发出了革命性的“空心轮”Ring——磁悬浮驱动,沿外缘旋转,这一创新惊艳全球。
但问题随之而来,极致的创新吞噬了团队三分之二的资金,这直接导致了产品商业化步履维艰。“如果剩下的钱全投进去,市场遇冷怎么办?”刘峰悬崖边的反思催生了快轮的转型。
这一年,刘峰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空白领域——电动滑板车。在这一领域,国内还没有玩家,刘峰果断选择切入“引领时代”。通过样机技术的展现,团队用45天时间,众筹狂揽了2200万元,同时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美国10万台、欧洲3万台,总金额过亿元。团队也从20人暴增至80人,但欢呼很快被冷汗取代。
“这么大的订单量,我们根本接不住!”刘峰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然心有余悸。由于缺乏供应链管理经验,产品的产能和质量双双失控。随后就是交付延迟、售后瘫痪、用户愤怒——“像是一盆盆冰水泼在身上。”刘峰回忆道。
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客服的电话被打爆,负面舆情如潮水般向刘峰涌来。这个技术天才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雷军的那句忠告:“困难时,钱是解药,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药。”

技术长矛破坚冰
防水电池与飞行摩托的跃迁
绝境倒逼快轮进入了“共享时代”。彼时,海外共享滑板车虽然浪潮兴起,但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普通的滑板车经不住风雨的洗礼,街边的共享滑板车“活不过两场雨”。这是客户痛点,也正是技术的破局点。

“我们有方案!”快轮的工程师们扎进实验室,花了四个月攻坚,全球首款达到IPX7级的水下防水电池横空出世。这项独创的技术如同金钥匙,瞬间打开了日韩、欧美的市场大门。
如今,当你漫步在东京、首尔或巴黎的街头,那些经受住暴雨考验的共享滑板车,它们的“心脏”上大多烙印着“KUICKWHEEL”,这个标识代表着快轮。
“核心技术成为企业的护城河,在‘卡脖子’的时刻更显威力”。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让随后几年的芯片价格飙涨了十倍,而依赖进口ST芯片的同行们都为此焦头烂额。而快轮则因刘峰早早布局自主研发电机驱动算法,得以快速切换国产芯片。“我们的‘长板’足够长,桶斜过来也能装水。”刘峰用“长板理论”成功诠释了专精特新企业的生存哲学——“在关税壁垒高筑的今天,唯有技术溢价能穿越风雨。”
而快轮真正的“破界”之举,则是在2020年疫情的阴霾中悄然孕育。看到同行们焦虑于地面出行的“内卷”中,刘峰将目光投向了儿时的天空梦想。在实验室的深处,代号为“Project Skyrider”的项目正式启动。

五年时间转瞬即逝,2025年初,快轮的飞行摩托在美国震撼亮相:它并非简单的“车加翅膀”,而是全球首款真正实现陆空一体化的飞行器——骑行时,机翼的折叠如猎鹰收翅,升空时则瞬间展开。
“我们要做‘空中特斯拉’!”刘峰的眼中燃着一团火。他算了一笔账:快轮的竞品们动辄30万美元或200万人民币,而快轮的目标是将价格拉低至家用车的水准。快轮的秘密武器是深度整合AI技术,将核桃大小的AI Camera集成0.7T的算力,实现主动避障与路径规划,同时通过车机联网,杜绝非法改装与超速,在刘峰看来,“安全必须超越直升机,这是快轮的生死线。”

低空新大陆
全域出行的星辰大海
飞行摩托只是快轮“全域出行”拼图的一角。在刘峰勾勒的蓝图里,快轮出行将挣脱地面的束缚,在三维空间展开:
· 地面战场:巩固电动两轮车的全球份额,尤其是在日韩及欧洲地区;
· 水上蓝海:电动钓鱼艇、冲浪板、水翼板等系列产品正不断浮出水面,并瞄准了“油转电”的大趋势;
· 低空边疆:飞行摩托将在2026年量产,个人的低空出行将不再是科幻。
这幅壮阔蓝图的背后,是刘峰对“低空经济”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当前最现实的突破口是“物的流动”。在中国云贵川等山区、欧美的广袤农场,传统的物流时效低下,无人机货运的需求非常迫切。“特种场景如消防急救、电力巡检等,更是刚需。”而刘峰的终极图景必然是“人的飞翔”。在他看来,全球交通拥堵痼疾难解,未开发地区路网缺失,“个人飞行一定是未来的刚需,关键在于要把价格打下来,把安全性提上去!”
提到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寒流,刘峰却显得异常从容。他以电动冲浪板举例:美国售价1.2-1.5万美元,快轮成本仅需数百美元。“即使关税翻倍,我们仍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核心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成为对抗贸易壁垒的坚实盾牌。
采访尾声,刘峰办公室的灯光映照着墙上的使命宣言:“让人人拥有一台智能车”。从少年专利梦,到股权陷阱的淬炼,再到共享风暴中的技术亮剑,直至今日冲击低空新大陆,这位“破界者”始终未改初心。
“如果未来的街头、水面、低空,都有快轮的产品在自由穿梭,那便是我们使命的巅峰。”窗外,暮色中的城市灯火绵延,仿佛一片等待征服的星辰大海。而刘峰和他的“空中特斯拉”,正试图为人类插上钢铁之翼,将出行的地平线,推向曾经只属于鸟儿的高度。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