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厂房里,有这样一位匠人:他手握焊枪四十余载,在0.01毫米的精度误差里“跳舞”,将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焊缝焊成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品。他就...
2025-08-21 0
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中,苹果公司构建了一个高度成熟的供应链生态,大批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其中。然而,这些苹果供应链企业(俗称“果链”企业)也面临着严重的依赖困境:业务过于集中于单一大客户,一旦苹果的订单风向改变,企业业绩和生存便可能遭受重创。
近年来,摄像头模组厂商欧菲光等案例已敲响警钟,其在2021年丢掉苹果订单后营收腰斩,净亏损大幅扩大。过度依赖苹果已成为中国供应商经营中的一颗隐形“地雷”。这一问题在财务表现上尤为显著。以被誉为“果链三巨头”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为例,过去几年它们对苹果的销售占比均超过50%,部分年份甚至更高。短期看,高度绑定苹果带来了业绩快速增长和订单保障,但长期看,这种单一客户集中策略使企业在战略上埋下隐忧:一旦苹果因技术路线调整、供应链多元化或供应商问题而减少订单,供应商自身将陷入被动。
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首先是路径依赖。许多中国供应商往往凭借某项核心能力或早期机遇切入苹果供应链,并在苹果高速成长的十多年间获得了巨大发展红利。这种成功路径在内部形成正反馈,驱动企业持续加码对苹果订单的投入。例如蓝思科技凭借玻璃面板技术成为苹果主要供应商后,业绩一路攀升,2015年至2020年营收年均增速超过50%,公司一度被冠以“果链女王”之名。成功经验的累积使企业倾向于沿袭既有路径,资源配置上优先服务苹果需求,久而久之形成战略惯性。这种惯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于:企业内部能力结构日益围绕苹果需求而定制,对其他市场的新变化反应迟缓。“路径依赖的本质,就是用旧地图去找新大陆”,当外部环境变化时,过往依赖苹果的成功模式可能不再适用。简言之,对苹果订单路径的依赖让企业锁定在既定轨道上,难以及时转向新赛道。
其次是平台控制。苹果作为产业链平台型主导企业,对供应商拥有极强的议价和主导权。在供应关系中,苹果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它通过培育多家供应商竞争来降低成本,并严格控制品质和技术标准。对于供应商而言,与苹果深度绑定可谓“硬币的两面”:一方面苹果订单巨大且有标杆效应,另一方面苹果也可随时引入替代者,迫使现有供应商降价或出局。这种平台控制力加剧了供应商对苹果的依赖——他们为了满足苹果严苛要求投入巨资扩产和研发,但这些专用投资反过来进一步锁定了与苹果的合作。当苹果调整策略(如寻求供应链多元化或提高本地化比例)时,供应商往往缺乏反制能力。可见,苹果平台的强控制力使供应商陷入既爱且惧的困境:短期利益驱动下不愿放弃苹果,但长期风险又如影随形。
面对路径依赖和平台控制导致的困境,中国苹果供应链企业需要运用战略管理理论来指导突围之策。因此,从生态系统协同与价值共创、机遇识别与能力重构两个方面提出战略建议:
深化生态系统协同,推动价值共创实现共赢。 摆脱大客户依赖,单打独斗往往困难重重,企业应主动拥抱生态系统协同战略,寻求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合作创新,实现价值共创。具体而言,供应商可以:
横向联合:与其他技术供应商或原材料伙伴结成联盟,联合研发新技术、新标准,提升对终端厂商的影响力。通过产业联盟共享风险和成果,摆脱一家客户掣肘。
纵向合作:深入参与下游客户的产品开发流程,成为从设计到量产的合作伙伴,而非仅是被动执行者。在与苹果合作中,不少中国供应商已积累了参与产品联合开发的经验(例如提早介入新产品创新研发),这种协作模式应复制到其他客户关系中,共同创造价值而非仅提供廉价劳动力。
战略投资与合资:引入产业资本共同发展新业务,或对上下游关键企业进行投资,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欣旺达在拓展新能源汽车电池业务时引入多家汽车整车厂和产业基金入股其子公司,共享股权与收益。这种生态协同让供应商在新领域站稳脚跟的同时,也使合作伙伴对其更有黏性。
通过以上举措,供应商可逐步从苹果主导的封闭链条中走向开放的产业生态,以共创共赢的新姿态获取多元支持。当供应商开始为不同伙伴创造独特价值时,自己的价值也会水涨船高。
其次,需要再强化机遇识别与能力重构,规划客户与价值切换路径。 突破依赖困境归根结底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这需要敏锐的机遇识别和相应的能力重构。企业管理者应系统审视内外部环境,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自有能力识别:客观评估自身在与苹果合作中积累的核心能力,思考这些能力能否迁移到其他产业赛道。例如,材料工艺上的精益生产能力、供应链管理的严格标准、产品品质管控体系、规模化量产经验等,都是供应商在服务苹果过程中锻炼出的“硬功夫”。这些内生能力可成为进军新市场的立足点。正如欣旺达所做的那样——将苹果供应链中锻造的严苛质量标准和电池管理技术内化,作为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业务的技术底座,从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安全可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生态焦点与互补:在识别进入新领域时,要找准生态位,发挥互补优势而非盲目扩张。也就是说,选择那些自身能力与新市场需求高度契合、且当前玩家尚未完全满足的细分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蓝思科技将多年服务苹果的精密制造能力延伸至新能源汽车的车载玻璃与智能座舱领域,切入高速增长但对工艺要求极高的汽车智能终端市场。这一领域既需要蓝思的核心特长,又能与传统汽车供应商形成互补,从而迅速赢得特斯拉、宝马、宁德时代等新客户的青睐。聚焦互补性的生态切入,有助于供应商构建起进入新生态系统的护城河。
价值主张与客户切换路径:制定明确的路线图,逐步实现价值主张和客户结构的切换。这包括重新定义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定位,从“苹果代工商”转变为“行业综合方案提供商”或“平台型供应商”,使得自身对客户的价值不再仅是低成本,而是包含创新、质量和协同效应。同时,在客户拓展上宜循序渐进、梯度布局:先从现有领域的非苹果客户入手(如其他手机品牌),再延伸至相邻新领域的小型客户试水,最后争取行业领先的大客户订单。这样的分阶段切换可平滑过渡风险,逐步降低对苹果营收比重。
例如,蓝思科技最初拓展了三星、华为等消费电子客户,随后进入新能源车企供应链,实现苹果客户占比从2022年的71%下降到2023年的57.8%;歌尔股份则在苹果TWS耳机增速放缓后,将多年积累的微电子和声学能力用于AR/VR硬件,为Meta、索尼等国际厂商代工VR设备,至2023年底公司智能硬件(VR/AR等)业务收入占比已接近六成。通过循序渐进的客户与价值切换,企业的营收结构将更加平衡,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综上,突破苹果供应链依赖困境需要系统性思维:在组织上保持双元平衡,在战略上融入开放生态,在能力上重新锻造和配置,从而开辟出新的增长路径。
结合三个中国供应商的案例,分别阐释不同的突围路径以及背后的战略要点。
1. 歌尔股份:突发订单风险下的组织能力重构与客户升级
歌尔股份是苹果无线耳机(AirPods)主要代工商之一,一度享受苹果高速增长的红利。然而,2022年末的一则苹果“砍单”让歌尔措手不及:由于产品良率问题和报价因素,苹果突然暂停了歌尔生产的某款声学整机产品(AirPods Pro 2),约33亿元订单受影响。此举导致歌尔当年净利润预期大降50%以上。这一突发风险暴露了歌尔对苹果业务的高度依赖和脆弱性。
面对重创,歌尔选择将危机转化为变革契机,加速组织能力重构和客户升级。一方面,公司痛定思痛,针对暴露出的制造与品控短板进行内部能力重构: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改进生产流程以满足更高良率要求,并加强成本控制和报价策略适应苹果的供应链规则。这种内部组织韧性建设使歌尔迅速恢复了部分苹果订单生产,并在2023年逐步改善业绩。另一方面,歌尔加快了客户升级与多元化步伐。早在2012年起公司就布局了AR/VR等智能硬件业务,以分散对苹果的依赖。在苹果砍单后,歌尔将更多资源投入到VR/AR设备领域,成功绑定了Meta、索尼、字节跳动等全球知名科技客户。
截至2023年末,歌尔智能硬件(主要是AR/VR整机代工)收入占比已达59.6%,取代苹果相关声学业务成为第一大板块。通过服务这些新兴巨头客户,歌尔实现了客户结构的升级:从过去高度依赖苹果,转变为同时服务多家行业领导者。在这一过程中,公司也培养了光学模组、运动传感等新能力,与传统声学器件能力形成“双引擎”,实现了组织能力的扩张。
歌尔的转型体现出组织双元性和机遇识别的结合:一方面维持与苹果的合作沟通并争取订单恢复,另一方面大胆押注元宇宙时代的VR机遇。当元宇宙概念升温时,歌尔因抢先布局成为资本市场宠儿,虽然随着2023年VR市场趋冷公司业绩承压,但不可否认其在新赛道上的先发优势已经建立。这为企业未来的反弹蓄积了力量。歌尔案例表明:在突发风险下进行组织能力重构,以更高水平满足平台客户要求,同时借机拓展新客户新领域,是供应商突围的一条重要路径。不过也可以看到,歌尔的新业务本身也有周期波动,这提醒管理者在多元化时应平衡好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关系。
2. 蓝思科技:复用苹果制造能力切入新能源汽车,实现客户结构再平衡
蓝思科技是苹果历代iPhone玻璃面板的主要供应商,由此奠定了其在全球消费电子精密制造领域的地位。但蓝思并未固步自封于手机市场,而是积极寻求跨领域发展,典型做法是将服务苹果练就的制造能力“复用”到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市场,从而实现客户结构的再平衡。
蓝思深谙苹果供应链繁荣下暗藏的单一依赖风险。早在手机业务蒸蒸日上之际,蓝思就开始谋划第二曲线。近年来其战略重点之一是拓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将多年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材料工艺、精密加工和大规模生产能力,迁移应用到汽车零部件制造上。这包括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车载功能玻璃、显示模组、智能座舱系统以及车规级传感器等产品。这些产品在技术本质上与手机玻璃有共通之处(如耐用透明材料、精密组件集成),但市场空间更为广阔且客户多元。蓝思的切入可谓恰逢其时:汽车行业正向智能化、电子化转型,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零部件需求猛增,而传统汽车供应商在一些新领域经验不足,给了蓝思这样的跨界者机会。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汽车玻璃和座舱件,蓝思迅速赢得了一批汽车产业链重量级客户,包括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理想、蔚来、比亚迪甚至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等。数据显示,2023年蓝思科技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收入约50亿元,同比大增39.5%,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升至9.17%。尽管目前占比不算太高,但已成为公司增速最快的板块之一。
与此同时,蓝思的客户结构明显改善。在消费电子板块,蓝思近年积极拓展苹果之外的终端品牌客户,如三星、华为、小米、OPPO等,使手机等业务在2023年仍取得约17%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由于新能源车业务的崛起和非苹果消费电子客户的拓展,蓝思对苹果的依赖度正在下降:2023年公司对苹果销售额占比降至57.8%,相比2022年的70.9%显著降低。苹果销售额本身也从331亿元略降至315亿元,表明蓝思实现了增量多元化。总体营收增长的同时,苹果业务占比得到稀释。蓝思还曾于2021年投资光伏新能源领域,种种举措都反映出其谋求多元布局的意图。
蓝思科技的转型路径凸显了生态互补与价值主张切换的战略。它将自身定位从“消费电子玻璃专家”拓宽为“泛电子、汽车领域综合零部件方案商”,价值主张也随之扩展为跨行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者。通过复用核心能力进入邻近行业,蓝思实现了企业成长路径从单峰曲线到多峰并进的转变。其经验启示在于:专业化能力并非只能服务于单一市场,只要善于识别契合的新应用领域,并进行必要的技术和业务调整,就能开辟新的增长极。在蓝思案例中,苹果供应链练就的高标准制造实力,成为打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钥匙,由此重塑了公司的客户组合和增长动力源。这种再平衡让蓝思在手机市场放缓时依然保持业绩稳健增长,并为未来打造了新的护城河。
3.欣旺达:将苹果标准内化为能源技术平台,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赛道构建护城河
欣旺达起家于手机电池模组制造,是苹果自iPhone 3时代起的重要电池供应商之一。长期服务苹果,使欣旺达在电池领域建立了全球领先的品质和规模优势: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电池供应商,出货量市占率约30%。然而,欣旺达并未止步于消费电子电池市场的成功,而是将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能源技术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欣旺达的突围路径特色在于:将苹果严苛的标准和卓越的运营实践内化为自身能力平台,进而在新赛道上打造竞争壁垒和护城河。
首先,来自苹果供应链的历练赋予欣旺达极高的质量管理和技术标准。苹果对电池供应商在安全性、一致性、能量密度等方面有严格要求,欣旺达在多年合作中培养出一套近乎苛刻的质量管控体系和技术Know-how。这些标准被欣旺达内化为企业文化和流程,当公司进军动力电池时,坚持走高端路线,强调安全可靠和性能领先。例如,欣旺达在2020年推出过“只冒烟、不起火”的动力电池安全方案,体现出对安全标准的执着追求。凭借对品质的坚守,欣旺达迅速赢得了国际主流车企的信任:早在2018年,公司就成为日产、雷诺的混合动力电池供应商,随后通过了东风、广汽、吉利、小鹏等多家车厂的资质审核,进入其供应体系。高标准成为欣旺达在新市场上的金字招牌和护城河要素之一。
其次,欣旺达将自身定位为“能源技术平台”型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业务板块扩张构筑综合竞争力。公司在进军动力电池领域时,并非简单拓展一条新产品线,而是从技术、产能、客户网络等多方面搭建平台能力:2014年组建专门的汽车电池子公司,建立电芯研发院,广纳ATL等业内专家,十年间逐步构建起从电池材料、电芯设计到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完整技术体系。2018年公司建成首条电芯产线,实现从电池包集成商向核心电芯制造商的跨越。
截至目前,欣旺达业务已扩展至六大板块,涵盖3C消费电池、智能硬件、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与综合能源、智能制造装备、检测服务等。这种多元板块协同使公司具备平台化优势:消费电子电池业务提供现金流和规模效应,动力与储能业务则提供高成长潜力和技术溢出,双方在材料采购、技术攻关上还能相互促进(如消费电池的小型高能量密度技术部分可应用于动力电池的设计)。平台能力的打造,为欣旺达在激烈的动力电池赛道中建立了系统性护城河——既有技术高度,又有成本和规模优势。
最后,欣旺达非常注重生态协同来加速新业务成长,实现价值共创。在拓展新能源汽车电池过程中,公司大胆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2022年,其子公司欣旺达动力先后获得多达19家投资方共计24.3亿元增资,其中包括上汽、广汽、蔚来、理想、小鹏等整车企业以及深圳国资。这些投资者不但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更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和合作机会,帮助欣旺达快速融入汽车产业生态。此外,公司积极开展全球化布局,在印度建厂、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欧洲工厂,以贴近海外车企市场。
通过这系列举措,欣旺达在短时间内跻身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第二梯队,2022年动力电池收入增长332.6%至126.87亿元,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虽然目前动力电池业务仍在爬坡期、尚未盈利,但欣旺达已表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协同打法:利用苹果时代积累的实力作为踏板,在新领域携手产业伙伴共创价值,打造不可轻易复制的综合竞争力。
欣旺达的故事说明:供应链龙头地位带来的经验与标准,一旦上升为企业自身的能力平台,就能用于开辟更大天地。它从苹果那里学到的不仅是订单和收入,更是一套全球领先的管理与技术体系。通过坚持高标准、长期投入研发,以及联合生态伙伴共建,欣旺达成功地将一个消费电子电池专家蜕变为新能源产业的有力竞争者。在新的赛道上,其护城河不再仅仅依赖某单一客户,而是建立在自身能力和生态位置之上。这正是许多苹果供应商寻求突围所需要的境界:让自身成为平台,而非仅附属某个平台。
五、管理启示:从依附走向自主的战略思维
以上案例为中国苹果供应链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从中我们提炼出以下高管决策启示,帮助企业从依附走向自主,实现可持续发展:
警惕路径依赖陷阱,未雨绸缪布局第二曲线。 过往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未来的桎梏。管理者应定期反思公司对单一市场或客户的依赖程度,将多元化和创新视为战略优先事项。在主营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就应拨出资源孵化“第二曲线”项目,以免错失转型窗口。凡是过度依赖苹果的企业,无论当下业绩多亮眼,都必须居安思危,避免“温水煮青蛙”式的被动局面,以动态视角规划长期战略。
正视平台型客户的双面性,提升自身不可替代性。 与苹果这样的平台客户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到其强大的控制力。供应商唯有通过差异化的核心技术和卓越的运营能力,才能在合作关系中增加谈判筹码,降低被替代的风险。这意味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能力升级,使自己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具备独门优势——这既是对抗平台控制的盾牌,也是维系长期合作的基础。
构建组织双元能力,保持短期业绩与长期创新并进。 企业管理层需要在结构和文化上支持双元性:既奖励现有业务的卓越执行,又容忍新业务探索的试错与成长。可以考虑实施“双轨制”管理模式,比如设立新事业加速器、内部创业机制等,确保公司既有稳定现金流,又不断产生新生机会。这要求领导者具备平衡术,在不同时间尺度的目标中取得协调,以避免顾此失彼。
从供应链参与者跃升为生态系统构建者。 现代产业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之争,演变为生态系统之争。供应商应跳出仅当苹果配角的定位,积极参与乃至主导新的生态系统。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硬件等新领域,与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标准、开发产品,形成自己的“小生态”。通过价值共创,企业由被动接单者转变为主动联合创造者,在生态中占据更高位置。这不仅打开了更多市场空间,也降低了对单一公司的依赖。
循序渐进实现客户多元化,确保转型平稳过渡。 依赖格局的打破并非一日之功。优秀企业往往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来逐步降低集中度,而不是猛烈切断与大客户的联系。管理者应设定量化的指标(如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逐年下降的目标),并监控执行。通过先易后难的市场拓展策略,在保持主营业务基本盘的同时,逐步开拓新客户,实现“双保险”模式。这种渐进转型可以将阵痛降到最低,赢得股东和员工的支持。
总而言之,中国苹果供应链企业的突围之道在于:以战略定力打破路径依赖,用开放协同突破平台桎梏,凭借自我进化获得新生动力。从依附单一巨头到多元价值创造,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前景广阔的转型过程。正如苹果产业链的变迁所示,机遇与风险并存。在这个过程中,唯有那些具备远见、勇于变革并善于学习的企业,才能摆脱依赖困境,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生态版图,实现基业长青。各位高管在决策时,不妨以此为鉴,在复杂多变的全球价值链中为企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
Sher 果链系牛马
钟立晨:英国卡迪夫大学MBA,苏州宏知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致力于中小企业家能力的数智化升级。
相关文章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厂房里,有这样一位匠人:他手握焊枪四十余载,在0.01毫米的精度误差里“跳舞”,将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焊缝焊成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品。他就...
2025-08-21 0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为培养兼具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转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带领新职工迅速融入科研工作,熟悉科研资源分布,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
2025-08-21 0
文|徐 来编辑|徐 来美国在AI芯片上的动作越来越密,英伟达首当其冲。市场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流汹涌。有人欢喜,有人焦虑,究竟谁真正握着筹码?规则的笼子...
2025-08-21 0
1934年10月7日黄昏,江西瑞金沙洲坝的中共中央驻地出现了一个浑身恶臭、面部肿胀的乞丐。他跌跌撞撞地要求面见周恩来,卫兵为了周先生安全执意将乞丐拦在...
2025-08-21 0
泰国前总理佩通坦深陷的“通话门”事件,现已正式步入司法审理程序。近日,佩通坦向宪法法院呈递了相关说明材料,她在材料中强调,自己与柬埔寨洪森的通话内容“...
2025-08-21 0
信网8月20日讯8月19日-8月20日,全国科技成果评估专题研讨会暨“科技评估标准化”培训在青岛市举办,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质量部部长屈明剑、成果部部长...
2025-08-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