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你以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长啥样?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16日 08:41 1 admin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会打拳击的人形机器人、能叠被子的家庭管家、在跑步机上狂奔的“速度王者”……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现场,上百款不同功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令观众大饱眼福。

你以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长啥样?

那么,什么是具身智能?背后有哪些技术支撑?未来能帮我们干什么?

什么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终于知行合一

如果说传统机器人是“按剧本演戏”,那么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即兴表演者”。

简单说,具身智能指的是机器人不仅有“大脑”(智能模型),还有能感知世界的“身体”(硬件),更能把想法变成行动。就像人类通过眼睛看、耳朵听、手脚动来理解世界,具身智能机器人靠摄像头“看”、麦克风“听”、关节电机 “动”,在真实环境中边学边做。例如,你让它“把桌上的水杯递给奶奶”,它得先认出哪个是水杯、奶奶在哪,再规划路线避开地上的拖鞋,最后用恰到好处的力气拿起杯子——这一系列操作,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日常”。

走进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仿佛掉进了“未来生活体验馆”。1500 多台机器人各显神通,从工厂车间到家庭客厅,从运动赛场到应急现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存在感越来越强了。

在工业场景,机器人组队“打工人”,协作比人还默契。在优必选展台,一场“机器人流水线秀”正在上演:Walker S2 人形机器人负责抓取零件,Cruzr S2 在旁扫码登记,UQI 移动机器人 Wali 像个勤快的 "搬运工" 穿梭送料,无人物流车 Chitu 则在出口处打包 ——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连零件摆放角度都分毫不差。

你以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长啥样?

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与机器人共同在生产线上协同工作

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优必选通过群脑网络2.0的整体调度与任务分配管理,多台Walker S2、Cruzr S2,与UQI优奇顶升移动机器人Wali瓦力U600、无人物流车Chitu赤兔协同展示,成功展现了从物料入库搬运到智能分拣的全流程作业。

这可不是简单的“各干各的” ,这些具身智能机器人靠“群脑网络 2.0”实时沟通:如果某个机器人卡壳,系统会立刻给同伴“派新任务”,就像工厂里的同事互相搭把手。这种“群体智能”,正是具身智能在工业场景的核心能力——不仅自己能干,还能协作队友。

在家庭场景,机器人管家上线,细节暖到人心。傅利叶展台前,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围观 GR-3 机器人。这台长得像动画里“大白”的机器人,用软乎乎的手臂轻轻拿起绘本,还会根据孩子的笑声调整翻页速度。当有观众伸手摸它的头时,它会眨眨“眼睛”,慢悠悠转过头来“对视”。

你以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长啥样?

傅利叶GR-3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皮肤”用了和婴儿床垫同款的环保材料,摔倒时不会磕伤人。工作人员演示:即使故意推它一下,GR-3也仅是趔趄两步就稳稳站定。这种亲和力设计正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走进家庭的关键——不仅会干活,还得“懂分寸”。

在运动赛场,机器人更是上演“速度与激情”。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展台前,“天工2.0”正在跑步机上进行着行走和奔跑直播,全程无间断稳定运行。作为“亦庄半程马拉松”人形机器人组冠军,它现在不仅能跑,还能拿起螺丝刀拧螺丝,甚至和人配合组装零件。

你以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长啥样?

“天工2.0”人形机器人

而在宇树科技的擂台上,两台 Unitree G1 机器人正上演“拳击赛”。闪避、直拳、侧踢……动作快得带起风,拳拳落在对方的“护具”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工作人员说,它们全身有23至43个关节电机,能完成动态站起、舞棍等动作。

你以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长啥样?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

机器人的聪明从哪来?三大核心能力拆解

这些机器人之所以这么“聪明”,背后藏着具身智能的三大“黑科技”。就像人类靠大脑、感官和肌肉协同工作,机器人的“聪明”也离不开这三部分。

首先,“世界模型”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阶梯,其通过学习环境的时空动态,不仅预测未来状态,还能评估自身行动的后果。想象一下:如果教机器人叠被子,每次做错都要重新铺床,多费时间?而“世界模型”就像个“虚拟卧室”,机器人可以在里面反复练习,摔多少次都不用收拾。谷歌 DeepMind 最新发布的 Genie 3 就能模拟上万种房间场景,让机器人在虚拟世界里练熟了再实践。

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认为 “世界模型” 这个方向值得关注,可能会比 VLA 模型更快落地。而且,现在机器人学习新技能得从头训练,没办法复用旧知识,所以实现类似大模型的持续学习能力也很迫切。

其次,当前最火的具身智能模型——VLA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即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就像是机器人的“神经中枢”:眼睛看到“水杯”,语言理解“递给人”,动作系统规划“走过去拿杯子”—— 这三步全靠它翻译。

不过,王兴兴认为,目前VLA模型的实用性尚存在局限,在对真实世界交互的时候,其数据质量实际上是不太够用的。即便是在RL(强化学习)的加持下,该模型架构依然需要继续去进行升级和优化。

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数据”,而是“模型不会用数据”。未来的 VLA 模型需要更懂“上下文”。

最后,强化学习是机器人的“试错神器”。例如,来自深圳鹿明机器人的LUS2,它是全球首个实现“1秒弹射起身”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最大突破在于实现了“一秒弹射起身”的敏捷能力,远超行业平均3—5秒的恢复时间。鹿明机器人的绝技背后藏着强化学习的秘密,通过强化学习训练的仿生姿态算法,在1毫秒内完成重心迁移决策,动态调整速度比人类反射神经快30倍。

现在,强化学习还在和生命科学结合。比如模仿章鱼的触手控制方式,让机器人的手臂更灵活;学人类的肌肉发力规律,让动作更自然。未来的机器人,可能比我们更懂“怎么用身体”。

未来3-5 年后,机器人会变成什么样?

在大会主论坛上,专家们预测:未来 3-5 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迎“ChatGPT 时刻”——就像当年 ChatGPT 突然能流畅对话,机器人也会突然能在陌生环境里听懂指令、流畅干活。

而产业规模早已吹响号角:2024 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营收近 2400 亿元,2025 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 35.6%,服务机器人增长 25.5%。从工厂到家庭,从赛场到深海,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把“科幻片”变成“纪录片”。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出口处,有个互动屏幕,上面写着:“你希望机器人帮你做什么?”有人写“陪老人聊天”,有人写“修灯泡”,还有人写“一起踢足球”。

这些愿望的背后,是人类对机器人的期待——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感知、能沟通、能协作的伙伴。具身智能的终极意义,或许不是让机器人变得和人一样,而是让它们用自己的“身体智慧”,帮我们解决那些“不想做、做不到、不敢做”的事。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