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为青少年打开眺望世界的“科技之窗”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5日 22:19 1 admin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温维娜 母建鑫 朱仪杰

7月末,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内人头攒动。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以下简称SFT科普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此举行。此次大赛共有全国500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学的约8.2万支团队、17.7万名青年学子报名参与。

在这个聚焦创新的竞技场上,试图解码乡村牧民需求的“羊语采集分析机器人”与能“吃”掉海面油污、瞄准国际环保痛点的智能“魔鬼鱼”机器人同台亮相,一件件来自乡村热土与面向广阔未来的“脑洞”作品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

这场赛事,不仅让县乡地区的青少年自信地“触碰星空”,更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用创新方案回应现实挑战的智慧与潜力。

科学种子有惊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举办过11届的SFT科普创新大赛,为近70万青少年点燃科技梦想。赛事不仅注重选拔“高精尖”人才,也为乡村学生点亮科技之光。

为青少年打开眺望世界的“科技之窗”

“未来太空车”参赛学生进行作品组装(主办方供图)

比赛现场,在未来太空车项目上,来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木江坪学区的张晓萱和韩峻熙显得有些生涩。他们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批参加全国性科技竞赛的学生。

将他们与这场科技创新比赛连接起来的,是支教老师陈康在微信群里“捡到”的一则消息。“凤凰县的孩子也要去探索未来的无限机会。”陈康找到校长,得到了支持。

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为孩子们的科学梦插上了第一对翅膀。然而,木江坪学区地处偏远,缺乏专门的科创场地和设备。备赛初期,团队连一个像样的工作间都没有。“我们一开始弄了个办公室,太小,设备都放不下。想用体育教室,又怕学生不小心弄坏设备。”陈康说,在校方协调下,他们找到了一间临时“科创基地”。

空间解决了,再挤出时间。“老师,课间我想去做一下实验!”“老师中午别关门,我马上过来!”这样的请求成为常态。最让陈康动容的是,孩子们常端着食堂的饭,一路小跑冲进实验室,或蹲或站,匆匆吃过午饭后,就开始埋头调试设备。“一颗科学的种子,原来有如此惊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陈康感慨道。

经过无数次调试,自制的未来太空车终于成功,学生中爆发出阵阵尖叫声。之后,他们一路过关斩将,站上全国总决赛舞台。陈康发现,孩子们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更重要的是,赛事点燃了更多孩子的科技梦想。“科技”成为校园热词,学生们追起身边的科技新星。“老师,明年我能参加吗?”“这个东西怎么做?”学生们主动询问。“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开始萌芽。”陈康欣慰地说。

历届比赛中,孩子们打开脑洞,不断迸发创新火花:贵州毕节的青少年用“居家陪护犬”温暖空巢老人,西藏学子用智能系统守护高原的纯净......播撒科学的火种,如星火燎原。

为青少年打开眺望世界的“科技之窗”

“科技改变生活”命题组学生展示作品(主办方供图)

让青少年的科技梦连通世界

SFT科普创新大赛,为青少年提供点燃科学梦想、展示奇思妙想的舞台,也为众多学子赋能,注入鲜活灵感,打开认知新视角,架起连接广阔天地的桥梁。

为青少年打开眺望世界的“科技之窗”

海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梁丰研(中)和他的学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母建鑫/摄

海南大学的梁丰研是SFT科普创新大赛的“老朋友”。今年,他以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带领自己的学生站上赛场。

12年前,参加首届大赛的梁丰研还是个本科生,“冲着奖金报名,没想过未来”。一场看似“功利”的参赛,却成为他人生的拐点。当时,面对关于“未来信息交互形式”的提问,局促不安的他,鼓起勇气抛出一个近乎天马行空的设想:“或许,未来我们能用意念传播信息。”这一投石入水般的灵感,激起一阵波澜。团队夺得亚军,由此点燃了他对科研的向往。

次年,他携团队带着利用尿液发电的绿色氢燃料移动电源“发电神器”再战,一举夺得四川赛区冠军,并得到韩国科技之旅的机会,到访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三星总部等地,拓展了更广阔的科技视野。“我想多出去长见识,感受前沿科技脉动。”梁丰研赴港深造,视野不断延展,投身国际前沿的“脑机接口”洪流。

十年磨砺,从昔日赛场灵感中走出的少年已能“挑大梁、当主角”。作为海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所在的脑机芯片神经工程团队在猕猴脑内植入自研芯片,实现了意念操控游戏光标。如今,他承担“脑—脊接口”等前沿课题,与北京天坛医院专家合作,成功为一名患有高位截瘫的11岁男孩实施手术,助其重返校园。

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毅看来,大赛通过“真实问题导向+前沿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尤为重要的是,将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命题导向,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科技报国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今,SFT科普创新大赛挖掘培养了一批“梁丰研”式青年科技人才。往届参赛选手杨仕林因大赛夺冠开启“滚雪球式”发展,从国家公派留学的机遇中汲取养分,最终选择回归三尺讲台,甘当人才培养的伯乐;还有一位往届参赛选手陈冠维借助大赛平台走向国际“舞台”,巴黎奥运会举办期间,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与三星共同开展的“共创未来,赋能予人”公益项目大使,受邀来到巴黎分享创新成果,展示中国科创青年的面貌。

为青少年打开眺望世界的“科技之窗”

SFT科普创新大赛创意作品颁奖现场(主办方供图)

SFT科普创新大赛由中国三星独家公益支持。在中国三星副总裁张剑看来,SFT科普创新大赛旨在让青少年走出校园和教室,关注身边的现实问题,突破思维边界去寻找解决方案,锻炼青少年运用科学、整合知识、应对失败等综合能力,并通过大赛后续的研学活动和长线支持,帮助青少年拓展科学视野、培养科学家素养。

SFT第十一届科普创新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评价称,“大赛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断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体现了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