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西省恒通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混凝土脱模剂消泡性能快速测试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
2025-08-15 0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人说 AI 多厉害,但真正能用起来的企业却没那么多?其实啊,很多 AI 项目就像纸上谈兵,从想法到真正能用,中间隔着好多坎儿。有数据说,七成以上的 AI 项目最后都黄了,就算是大公司,能把 AI 真正用起来产生价值的也不到三成。我们是专门做无线边缘 AI 解决方案和产品的,见多了这些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 AI 项目落地到底难在哪儿,还有我们是怎么帮着解决的。
要让 AI 能干活,数据就像它的粮食,可这 “粮食” 的问题真不少。就拿工厂里的机器来说,一台机床的传感器一小时就能产生一大堆数据,想让 AI 提前预判机器会不会坏,得连续收集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数据才行。但麻烦的是,老机器和新机器的接口不一样,数据格式也乱七八糟,想把这些数据统一起来,成本可不低。有个汽车零件厂,就为了让 12 条生产线的摄像头拍出来的照片格式一致,花了近百万改造设备。
数据传起来也费劲。以前的 AI 方案喜欢把数据传到云端去处理,可数据太多了,传起来又慢又贵。比如马路上的摄像头,要靠 AI 识别闯红灯的车,要是数据先传到云端再处理,等结果出来,车早就跑没影了。我们的无线边缘 AI 就不一样,把处理数据的 “小脑子” 装在设备旁边,数据不用传那么远,处理速度快多了,延迟能控制在眨眼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抓闯红灯的车一抓一个准。
(硬件设备:边缘AI智慧盒)
还有个大问题是数据隐私。医院里的 CT 片子、银行的客户信息,这些都是敏感数据,要是随便传到云端,很可能就违法了。之前有家互联网医院,搞了个 AI 帮忙看片子的项目,就因为数据传到国外的云端,最后被叫停了,几千万的投入全白费。我们的无线边缘 AI 处理数据,就像在家里做饭,菜不用拿到外面去,在本地就做好了,数据不出去,自然就安全多了,也不用担心不合规。
AI 干活得有算力支持,可很多时候设备的 “力气” 不够。训练一个厉害的 AI 模型,可能需要几千块专用芯片跑好几个星期,但实际用的时候,像智能音箱、摄像头这些设备,里面的芯片算力可能连训练时的千分之一都不到。有个做智能家居的公司,想让智能音箱能听出人的情绪,可需要的算力太大,音箱里的芯片根本扛不住,最后这功能只能放弃。
算力分配也不合理。比如超市用 AI 统计客流,周末人多,平时人少,要是按周末的人流量准备算力,平时就浪费了;按平时的准备,周末又不够用。我们的无线边缘 AI 有办法,它能把附近设备的算力集中起来用,周末人多的时候,就把周围店铺的算力凑一起给超市用,人少了再把算力放回去,这样一来,算力的利用率能提高好几倍。
实验室里的 AI 看着挺厉害,可到了实际场景里就可能掉链子。在实验室里,AI 识别图片的准确率可能高达 99%,可到了工厂车间,机器上有油污、光线又不好,准确率可能一下子就降到六成以下。有个物流公司用 AI 分拣包裹,在干净整齐的环境里挺准,可遇到下雨天包裹淋湿了,或者被压得皱巴巴的,识别错的概率就飙升到三成,最后还得靠人来分。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门道,AI 想进去不容易。搞农业的 AI 识别病虫害,不光得懂计算机,还得懂庄稼生病是怎么回事;工地想用 AI 监控安全,得知道工地上哪些地方容易出危险。很多做 AI 的团队不懂行业里的弯弯绕,做出来的东西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们的办法是,每个项目都配上懂技术和懂行业的人。
(已落地应用的AI质检项目)
把 AI 和现有的系统接起来也特别麻烦。一个智慧园区的 AI 管理系统,可能要连 12 个子系统,涉及 5 家不同厂商的设备,调试的时候问题一大堆:人脸识别的时间和监控的时间对不上,统计的人员轨迹乱七八糟;监测能耗的设备和系统又不兼容,数据老是丢。我们的无线边缘 AI 用标准化的接口,像拼积木一样把各个部分接起来,提前在厂里就测试好,到现场安装调试就快多了。
很多企业不敢碰 AI,就是因为花钱太多。一套 AI 解决方案,不光是买软件,还得换硬件、改网络、雇人标数据,这些加起来可能是笔巨款。有个连锁餐饮企业算过,给 100 家店装 AI 统计客流的系统,光摄像头和相关设备就得花 500 多万,再加上后续维护,可能三五年都回不了本。我们的无线边缘 AI 能将就用企业现有的设备,不用都换掉。
AI 用起来之后,维护也是笔开销。AI 不是一装就完事了,环境变了它也得跟着学。有个工厂用 AI 检查产品质量,后来原材料换了批次,产品外观有点不一样,AI 的准确率就从 98% 降到 75%,只能请人重新训练,一次就花了 20 多万。我们用边缘侧的联邦学习技术,让 AI 能在本地自己慢慢学,不用每次都大动干戈。
最让人犹豫的是,不知道花了钱能赚回多少。老板们会想,装了 AI 能省多少电费?能多赚多少钱?算不清楚就不敢投。我们的办法是先小范围试试,有个仓储物流客户,先在 3 个仓库装了 AI 分拣,3 个月下来,效率提高了 28%。
AI 项目落地难,其实就是实验室里的理想情况和实际场景的复杂情况碰在一起,产生了矛盾。我们的无线边缘 AI,就是把处理数据的能力放在离数据最近的地方,解决了数据传输慢、隐私不安全、算力不够用、成本太高等问题。我们不只是卖产品,更像是陪着企业一起跨过这些坑,从一开始看场景、设计方案,到中间安装调试、优化模型,再到后来的维护,全程都在。
以后随着 5G、6G 这些通信技术越来越成熟,无线边缘 AI 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会更多。不管是工厂里的机器互联,还是家里的智能设备,以前因为技术限制做不了的 AI 应用,以后都能实现。要是你家企业也想搞 AI 项目,又怕踩坑,不妨找我们聊聊,我们的无线边缘 AI 解决方案说不定能帮上大忙。
相关文章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西省恒通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混凝土脱模剂消泡性能快速测试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
2025-08-15 0
近日,飞腾公司与国家管网集团研究总院、中国电子云在飞腾天津总部开展联合党建活动,以 “加快数智赋能,扛牢能源安全” 为主题,探讨数字技术与能源行业的...
2025-08-15 0
钛媒体App 8月15日消息,据相关报道,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表示,ChatGPT已迅速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
2025-08-15 0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卓拓精密工具(苏州)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碎屑防飞溅保护的磁座钻”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
2025-08-15 0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北京清程极智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卷积算子形状参数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的专利...
2025-08-15 0
编者按: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
2025-08-15 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夏元 罗斌 见习记者 董存春8月15日,在2025中国航空航天科普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运载火箭与航天工程技术专家...
2025-08-1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