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5日 17:52 1 admin

7月26日下午,FCES2025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论坛汇聚来自信息科学、历史、中文、哲学、农业等诸多学科及业界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人文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2025年7月26日下午,第九届 CCF 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2025)《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分论坛汇聚来自信息科学、历史、中文、哲学、农业等诸多学科及业界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人文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分论坛由北京大学智能学院袁晓如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战蓓蓓担任主席。整体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教育工委、湖南大学承办,长沙理工大学协办,以 “AI + 教育”为主题,共同深入探讨AI时代下的计算机教育创新与发展路径。


论坛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教授认为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文教育具有冲击,但是人文教育如果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则是新的机遇。从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来看,人文+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让人文知识的表达与传递更有效、更生动。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学者将有机会获得全新的问题意识,对之前无法想象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也指出要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以及滥用人工智能可能引发人类思维能力惰性的危险。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教授在发言中论述数智化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是技术发展上的质的飞跃。技术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引用中国先秦时期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的提醒,以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上世纪中叶指出技术统治时代人的存在的异化,提出要意识到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努力解决。但数智时代不可回避,必须拥抱,如何利用数智技术助力人格培育成为时代课题,而古代书院以“传道”为核心、以人格培育为基本理念、避免纯知识化教育的人文教育传统能提供启示。他以岳麓书院把传统书院会讲的研讨和思辨精神转化为线上学术社群成员间及成员与AI间的深度对话,实现跨时空思想碰撞,化解思维懒惰和数字化孤独,以及通过虚拟场景重现(如数字书院祭典)融入传统书院仪式文化的情感凝聚功能,增强学生体验感、激活文化认同等实践,讨论了将书院的人文教育传统和理念融入现代教育实践,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发展的思路。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主任梁继红教授以数字人文的发展为例,探讨了跨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经验。以技术革新为基础,以超越技术的工具价值为目标,在人文研究方法论层面构筑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通的基础共识,推动跨学科发展。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将为推动信息科学与人文跨学科教育提供两大支点。其一是,人工智能降低了技术使用的难度,具有大规模数字资源的处理能力,特别是在跨学科项目制实践教学中,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与项目完成度,其问答功能和跨模态转化等能力也将有助于科际间知识融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从而转入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把握,增进跨学科教育培养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其二,人工智能通过人机互动的“兼通”支持,未来将进一步激发跨学科提问的能力,构建跨学科的整体化研究对象,为人文在再次塑造自我的历史契机中提供支点。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长波教授在《计算美学驱动的人文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报告中讨论了计算美学利用算法评价和创造美学价值,将主观的审美过程量化,将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高质量的内容创作与教育教学。报告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艺术创意生成与教育实践问题,深入探讨智能图像优化评估、艺术交互创作、人文创意生成等技术创新,并以音乐画这一载体,研发智能分析工具集与创意作品,推进人工智能正面介入艺术教育和情感价值教育,探索人文艺术教育创新新路径。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中华书局总经理助理、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审洪涛以中华书局的实践为例,阐述了智能技术对人文教育的影响、出版业如何赋能教育转型以及产学研协同生态的构建。智能技术对人文教育的影响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对人文教育生态的重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推动学科研究范式转变,实现跨学科协作与知识重构,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革新教学方式,出现了沉浸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三是变革评价体系,使教育过程与成果具备可观测、可记录、可量化的特点。 出版赋能教育转型有多个层面:一是开展跨学科知识服务,如跨学科期刊、教材及资源网站建设;二是建设学术研究平台,如古籍智能整理平台、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三是进行智能教学辅助与场景创新,如数字人文实验室、沉浸式AI交互体验空间。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方面,2025年1月成立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企业与高校合作,构建一体化生态体系。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毕春光教授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成为农业非遗保护与新农科教育的“数字方舟”。面对农耕文明活态基因库的消逝危机,技术的价值在于指引而非替代。革新教学场景,依托学校的国家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打造虚实融合的耕读空间,线下有非遗传承人开田间课等活动,线上建立元宇宙社区和知识库等并双向联动。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论坛还围绕 “面向未来的人文智能教育” 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圆桌讨论。吉林农业大学于合龙、青海大学刘晓静、中南大学毛寒、萧沁、易龙等嘉宾参与其中,以 “未来导向的人文智能教育” 为主题,共同探讨了数智时代人文智能教育的关键问题。圆桌讨论提出:发展人文智能的前提是进一步提炼与厘清人文学科的基础与核心能力。教学方面,人文相关师资面临的智能转型挑战,是人文智能教育需应对的重要课题。人文素养在智能时代对各学科从业者均具价值,因此嘉宾们建议在中国计算机学会设立相应分会,以深度促进融合交流。总体而言,分论坛达成共识:人文与智能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需各方协同发力,推动人文智能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培养更多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7月27日,参与论坛的讲者们再度齐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围绕 “文脉承新:智能融入人文肌理后的学术新境与育才远思” 主题展开座谈。众人聚焦人工智能与人文领域的融合路径,深入探讨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点,在千年书院的文化浸润中碰撞思想、共话未来。


《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分论坛 | FCES2025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