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闳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广东车八岭 “人地和谐”的探索

抖音快讯 2025年08月15日 13:04 1 admin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闳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广东车八岭 “人地和谐”的探索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车八岭保护区”)在200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车八岭保护区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们成功解决了保护与发展产生的冲突,科学构建智慧监测平台,并着力推动青年人才参与到保护区建设中。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闳议》节目组专访了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束祖飞,请他分享车八岭保护区建设中的苦与乐。

从冲突到和谐共生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车八岭保护区曾经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哪些冲突,其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此采取了哪些举措?

束祖飞:车八岭保护区是在1981年成立的,1988年晋升为了国家级保护区。1995年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7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70年代,保护区内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砍伐木头、采药、狩猎,还有就是种植香菇。保护区成立后,法律法规禁止在保护区内砍伐木头、狩猎、采药,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村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收入。刚开始村民对保护区有很大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社区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问题。

发现这些问题后,在建区初期,我们帮助社区建立瑶族希望小学,因为保护区80%的村民都是瑶族,希望小学建起来后,传播生态保护理念,让村民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意识。我们还支持村民修建道路和桥梁。特别是近些年,我们也帮助村民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从经济上、技术上来支持社区建(设)节能减排的项目。

除此之外,我们还帮助村民发展林下经济。邀请一些专家到保护区来,指导他们怎么样发展。包括养殖中华蜜蜂,种植有机茶、柑橘,还有有机蔬菜。都是生态有机的产品,我们还帮助村民去(粤港澳)大湾区还有韶关等市场进行销售。

车八岭保护区现在有1300多人口,常住人口也有700多。我们聘请社区的村民作为社区护林员。近两年有些社区里面的年轻大学生回乡创业,我们也聘请他们作为保护区的科普讲解员。保护区这些年也开展了科研监测、野外调查。社区村民对山场这些环境比较熟悉。我们通过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还有业务骨干,对这一类的村民进行培训,告诉他们上山怎么安装红外相机、怎么样调试,还有建设样地,怎么样按照标准进行监测,培训社区村民的野外调查的技能,常年可以帮助我们去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这也增加了社区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中国网:从冲突到和谐,车八岭保护区获得的启示和经验是什么?

束祖飞:我认为中国保护区的一些主要矛盾,实际上就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就是森林资源保护与社区村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首先我们要考虑怎么样将保护区里面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从而把(提升)社区村民生产生活的品质,作为保护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只有解决好老百姓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

智能监测平台的“升级之路”

中国网:我们了解到,车八岭保护区打造的野生动物智能监测平台为其他自然保护地树立了良好典范。这一平台是如何从构想变为现实的,在社区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价值?

束祖飞:讲到这个我还是比较自豪的。2014年我从保护管理科调入到科研宣教科,发现科研宣教科仓库里面有40台红外相机。我就把这些红外相机拿出来,首先是在保护区管理局周边安放。拍到了广东省的省鸟白鹇,还有野猪等野生动物。我们发现这个很好,高清的,有照片有视频,能够没有任何干扰拍摄到野生动物在野外活动。我们就沿着保护区的海拔梯度,来安装红外相机。

2014年到2016年,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能够在整个保护区的范围来安装。2016年我们找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按照保护区每平方公里安装一台红外相机,把整个保护区76平方公里划分了80个1平方公里的网格。保护区的周边再设置20个1平方公里网格,(进行)保护区内外动物监测的对比。到年终进行评估时,就比较清晰地反映了整个保护区,一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兽类和地栖鸟类,分布在哪些位置。

在做这个全网格的时候,我们就在想,红外相机每隔3-4个月,就要上山去收集存储卡,还要换电池。如果有一个不用换卡、不用换电池的,装在那里就行了,这个该多好。到了2018年,我们听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运用了一个新技术,是实时传输的,我们去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方式。回来在整个保护区,布设了4个700兆的网络基站,就是信号塔。一般一个塔的半径,辐射信号可以达2.5公里。整个保护区安装了四个信号塔,就覆盖了我们100个网格。

我们又找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把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建起来了。现在山上的这些红外相机随时拍摄野生动物,通过700兆网络上传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机房里面。车八岭(科研监测)云服务平台直接打开,马上就看得到,不管照片还是视频,都能够实时上传。

以前我们每次收回来的储存卡上的照片和视频,都要人工进行识别,车八岭云服务平台上面有个功能,自动把无效的照片进行清洗,把有效的照片视频存储在中国科技云里。还有拍摄的物种,也可以进行人工智能识别,进行机器学习。现在我们在这个云服务平台里面的有效照片和视频,已经有110多万份了,识别率可以达到96%。我们已经有十年的监测数据,数据积累得越多,识别率就会越高。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可以作可视化的展示。

今年开始,我们要打造车八岭科研监测的2.0版。我们今年把保护区的1个20公顷的森林样地和19个海拔梯度样地,还有240个全网格化的30*30米的样地,进行实景三维的建模。整个保护区地形,还有植被(类型)分布,这些数据都可以建模。包括我们的自然博物馆,也要进行建模。建模过后,在家里面手机上就可以看得到车八岭自然博物馆展示的丰富的动植物标本、信息;车八岭的森林奇径步道、负氧离子小道,包括一些科普的功能,都可以看得到。

车八岭保护区现在定位就是要打造多层次、多类群、多元素的立体化监测网络体系。

多层次就是天-空-地,我们要通过遥感技术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土地利用、人为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也要通过无人机对植被(监测),现在我们的巡护、防火,都能够运用到无人机;还有近地面的红外相机、声音声纹设备(生物声学记录仪),还有一些样地的调查,是多层次的。多类群,我们现在已经开展了兽类、鸟类,还有昆虫、蝴蝶,植物,还有微生物、大型真菌,也开展了全区网格化的监测。多元素,我们要对土壤、水文、大气进行常态监测,要形成立体化的监测网络。必须要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专业的团队来支撑,所以我们在2020年,成立了车八岭保护区生态监测学术委员会。这个学术委员会的专家有十几位,来自不同的高校、科研院所,而且大部分在车八岭都有长期的监测项目。我们保护区要开展高层次的、全面的科研,离不开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团队。

中国网: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保护区得到了哪些支持?

束祖飞:广东省林业局给予了车八岭保护区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车八岭作为广东省的示范性保护地,每年省林业局的专项资金,还有国家林草局的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我们都会去申请科研项目。

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这些年我们也是向国家林草局申报总体规划,目前已经申报第三期了。通过一期的总体规划,我们建设了管理局的一些基础设施;二期的总体规划,我们把管理局的办公,还有保护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来)。还有一些车八岭保护区专项资金的支持,也得到属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有了这些资金后,在自然教育方面,建成了“一馆二道三园”(科普场地),有(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的自然博物馆,负氧离子小道和森林奇径步道,还有珍稀植物园、珍稀苗圃园与珍稀树木园。

我们现在每一年也开展自然教育的志愿者活动,也需要资金的支持。我们每年向广东省林业局进行专项资金申报。我们现在有127名志愿者。在社区,我们提出了“城乡青少年学习共同体”,关注保护区里的社区留守儿童。我们邀请大湾区里有小孩的家庭到保护区里来,跟保护区社区里有小孩的家庭结对。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去年,大湾区的一个家庭跟我们这边社区的家庭结对。去溪流旁边很浅的地方,螃蟹在很浅的河滩上爬。我们社区的小朋友还在读小学,他一下子伸手就把那个螃蟹抓起来。大湾区的那个小孩说:你这么厉害!城里的小孩看到这个很(害)怕。但是社区里的小孩,因为经常见得到,还是不一样。当然大湾区的小孩很多方面有优势,也值得我们社区的小孩学习。这就需要连接与互动。

向人与自然更和谐的未来迈进

中国网:车八岭现在的工作各个方面做得都很好。未来您对它的整体发展有什么设计?

束祖飞:车八岭现在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保护层面,我们构建了“网面线点”立式资源管护巡护模式。在科研层面,我们也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在科普层面,我们形成了“一馆二道三园”的自然教育基础设施体系。接下来应该要有一些产出。

在保护层面,我们一定要确保生态安全,特别像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防火的安全,要不断地去加强。

在科研层面,我们接下来要打造车八岭的科研监测2.0版,实际上就是车八岭科研监测走向智慧化保护区。

在科普层面,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怎么样走出去,第二个就是怎么样请进来。我们第一个点就要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保护区里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丰富。要让外面的这些家庭和孩子走进保护区,体验保护区的美、保护区的趣味、保护区(资源)的丰富,还有就是让外面的家庭和孩子与保护区里的家庭和孩子互动,相互了解。

在社区可持续发展层面,我们聘请社区村民作为护林员、科普讲解员,聘请他们临时劳务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些还不够,我们怎么样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个是最重要的。怎么样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持续地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经济。现在通过科研监测,已经初步算出了车八岭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P)。那接下来,像碳汇这一块,怎么样形成价值。还有保护区社区里种植有机茶、大型真菌、柑橘等,养殖中华蜜蜂。这些都是保护区生态产品,怎么样真正地推广出去,销售得更好,这也是提升老百姓的福利。

中国网:以车八岭保护区为例,您期待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里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束祖飞:中国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实际上也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目标的实现、社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在为世界做贡献。车八岭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我们有自己的建设目标,就是要把车八岭建设成为践行国际上人与生物圈理念的示范保护区和培训基地。2017年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将全国的七个生物圈保护区,作为第一批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的示范试点保护区,车八岭就是其中一个。我们开展了野生动物智能监测这个项目,有三个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这三个单位负责我们这七个保护区的技术支撑。

特别是车八岭,是目前唯一的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智能监测示范保护区,这个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和国际动物学会共同授予的。我们一直也在思考,要与国际上的“人与生物圈”的理念契合,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我们要让他们去参加一些国际学习培训和交流。

以热爱浇筑“青春力量”

中国网:作为“人与生物圈”计划青年创新小组的成员,您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更好发挥青年工作者的力量,来推进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

束祖飞:2020年的时候,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创新小组。我是第一批青年小组的组长,现在还在担任这个职务,我觉得非常荣幸。这个青年小组的定位非常明确,小组的成员是分布在不同生态类型的、不同区域的生物圈保护区的青年,加入进来后,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或者交流。这些青年小组的成员,都是生物圈保护区的年轻业务骨干,他们参与到这些高层次的、全国性的、来自国际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对个人是一种提升,对所在的保护区,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向外面学习的机会。学习过后,这些好的方法跟理念带到生物圈保护区里,也是在培养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青年人。

今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我们上半年已经出版了一本人与生物圈青年小组的专刊。特别是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主席张亚平院士,还给这个青年小组的专刊写了卷首语。接下来我觉得青年小组要通过自己来带动更多的生物圈保护区的青年,一起来把保护区的工作做得更好。因为现在年轻人思维非常活跃,学科也非常多元。我们现在这个青年小组当中,有19名成员,博士、硕士占了三分之一;高级职称以上的,占了三分之一。保护区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必将成为我们生物圈保护区的骨干力量。

中国网:您在这里已经23年了,是什么力量让您一直坚持下去?

束祖飞:我觉得首先是一个年轻人来到这个保护区里面,对这项工作的热爱,这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保护区里面的“传帮带”,要有引路人。我刚刚来的时候,我们保护局第一任局长,他从保护区建区一直到退休都是在车八岭,带领建设了车八岭保护区四十多年的发展,作了非常大的贡献。从保护区建区的时候点的煤油灯、住的茅草棚,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这么齐全,科研楼、博物馆、步道、办公楼,这些都是在他的任内建起来的。作为他本人来讲,也非常重视保护与发展的工作。他对保护区的热爱、执着和坚守,实际上也感染了我。

我来到保护区之后,一直在保护管理科,也就是资源保护。从资源保护这个工作岗位,再到科研监测的工作岗位、科普教育的工作岗位一直走过来。我也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走遍了整个车八岭保护区,这些高山溪流,包括我们建立的科研监测的公里网格,建设的森林样地,都有我的参与。所以就是兴趣爱好,是对这个岗位、这项工作的热爱。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