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英飞凌:致力于成为半导体行业可持续发展典范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15日 12:51 1 admin
英飞凌:致力于成为半导体行业可持续发展典范

近日,英飞凌科技宣布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与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以下简称“绿色江河”)共同发起的“点绿长江”项目提供专项捐助和系列支持,以“科技赋能+人文关怀”的创新模式,助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此次合作是继“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项目”“一亿棵梭梭”等公益项目之后,英飞凌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又一次重要探索,展现了科技企业在生态保护中的创新担当。

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工业与基础设施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于代辉、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企业传播负责人朱琳、SEE基金会合作发展与内容运营总监周轩宇、绿色江河发起人杨欣、英飞凌志愿者协会代表及相关媒体共同参与了此次长江源生态探访活动,并见证了项目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现场还分别与位于四川宜宾的4号主题邮局、湖北武汉的7号主题邮局、上海的11号主题邮局等志愿者视频连线,介绍分享各自主题邮局的运作情况,并发出“共护长江水”的倡议。

英飞凌:致力于成为半导体行业可持续发展典范

(从左至右:SEE基金会合作发展与内容运营总监周轩宇,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工业与基础设施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于代辉,绿色江河发起人杨欣,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企业传播负责人朱琳)

英飞凌科技是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以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化和数字化进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践行者,英飞凌以创新为驱动,秉持长期主义的原则,从企业社会责任(CSR)到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通过技术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善发展,致力于成为半导体行业可持续发展典范。

深耕社会责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从长江源头的生态修复到企业日常发展中的碳中和实践,英飞凌始终秉持“科技赋能自然,人文温暖生态”的理念,将人文关怀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参与生态活动传播环保意识。

据介绍,在大中华区,英飞凌围绕“保护环境”“下一代教育”和“当地社会需求”三个领域,开展了涵盖多种类型、横跨多个领域的CSR项目。

其中之一就是这次的点绿长江合作项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与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基于长江邮局的模式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发起“点绿长江”合作项目。英飞凌不仅为项目提供捐助,并且组织长江源生态探访活动,旨在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重点考察当地的生态现状, 通过实际行动推进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动物栖息地的 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在守护长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二是1亿棵梭梭项目:由SEE基金会发起的环保公益项目。2023年起,英飞凌与SEE基金会合作,捐赠支持“一亿棵梭梭”项目,截至2024年,已在阿拉善种植58,880棵沙生树种,面积约1,231亩,实现固沙约58万平方米,从而切实帮助当地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改善。

三是英飞凌大熊猫栖息地修复计划:2022年,由英飞凌捐助的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与碳汇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的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内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种植22,200株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本土树种,以期恢复大熊猫栖息地约300亩,预计可增加碳汇量约2000吨。该项目荣获《上海日报》评选的2022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

在“点绿长江”项目启动仪式的致辞中,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工业与基础设施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于代辉指出:“很高兴与SEE基金会、绿色江河携手推进生态环保事业,共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英飞凌不仅致力于成为技术创新的标杆,更立志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典范。依托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技术优势,我们正在构建覆盖能源全产业链的创新解决方案:从关键技术支持到高能效产品研发,从产业赋能到社会价值创造。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应当服务于绿色未来,而英飞凌将持续以切实行动,携手各界伙伴,共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企业传播负责人朱琳表示:“此次参与‘点绿长江’项目,不仅致力于长江源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更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和员工乃至公众环保意识的培育。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英飞凌‘数字低碳、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彰显了科技企业以创新回馈社会的责任担当。目前,英飞凌已构建了涵盖教育赋能、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等多元化的CSR体系。我们相信,真正的科技创新应当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通过技术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善发展,让科技进步的成果惠及更美好的生活。”

践行四个本土化策略,深度融入中国市场

低碳化和数字化将成为推动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半导体对于应对当今时代的能源挑战和塑造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市场发展迅猛,中国客户对于半导体行业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定义开始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中国市场对于英飞凌全球至关重要。为了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工业与基础设施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于代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践行“在中国,为中国”业务战略实施的几个重点。一是本土化创新。即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化产品,满足客户的系统创新需求;完备的本地定制服务团队,涵盖产品定义、研发设计、制样生产等完整职能;植根中国,本土驱动,与中国客户同创共赢。二是本土化生态。包括构建丰富的本土生态圈,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Design House等合作伙伴赋能客户持续发展;同时,联合行业协会、大学、智库等生态伙伴积极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与持续创新。三是本土化生产。充分利用英飞凌中国生产基地,提升产品量产速度,助推本土业务发展;建立本地样品服务中心,更快速地满足市场需求,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新产品也将实现在本地生产。同时不断丰富关键材料的本土供应,以满足长期市场需求。

也正是得益于上述系统性的本土化举措,英飞凌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在中国不同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于代辉介绍,英飞凌的工业与基础设施类产品广泛应用于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充电桩、储能为代表的电力基础设施,以及以高铁、新能源汽车、电动卡车为代表的交通等领域。于代辉用一组数据介绍了英飞凌在赋能我国电能价值链上的成果:在风电领域,英飞凌的产品在国内超过95,500台风力发电机上都有应用,这些风力发电机的年发电量可满足4.6亿人/1.8亿家庭的需求;在光伏领域,英飞凌的产品运用于总计超过315GW的光伏发电机组中,装机容量约等于14座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在交通领域,英飞凌的相关解决方案应用于超过3,000多列高铁上,能够满足超过21亿人次的出行需求,相当于每天与570 万人同行;在储能领域,英飞凌的产品应用在总计约33GW的新型储能系统中,装机容量约等于2个白鹤滩水电站装机量,满足480万家庭的用电需求。

创新先行,加速推进低碳化

全球正在加速推进低碳化,需要减少碳排放并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也在深入推进“”双碳“”目标,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之下,英飞凌也在积极践行气候战略。

于代辉强调,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领导者,英飞凌以“让生活更便利、更安全、更环保”为使命,从两个方面积极推进气候战略。在产品赋能层面,通过技术创新持续释放减碳潜能。英飞凌的高能效产品和解决方案预计可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约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相当于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倍,创造巨大的净生态效益。在企业运营层面,制定清晰的减排路线图:到2025年,英飞凌的碳排放量将较2019年基准减少70%,并且英飞凌在全球的所有工厂都将100%使用绿电。

更重要的是,英飞凌还将气候战略扩展至供应链,带动整个供应链的节能减碳。于代辉自豪地表示,作为行业先锋,英飞凌率先向客户提供产品碳足迹,支持客户更深入地了解其自身价值链中的碳足迹,并构建减碳杠杆措施,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二氧化碳减排策略;还积极邀请供应商一起制定各自的碳减排目标,加速全链低碳化。通过整个价值链的合作、透明全面的数据以及全球标准,为切实解决气候变化挑战、共塑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低碳化的进程中,碳化硅是打开高效能源之门的钥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于代辉进一步阐释道,碳化硅是满足可持续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核心技术,能凭借更大功率、更低损耗和更高开关速度等优势特性,满足绿色能源相关应用在高能效、系统级性价比和贯穿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于代辉表示,经过30年的深耕,在碳化硅产业这条赛道上,英飞凌以创新先行者的姿态,持续引领着碳化硅技术的发展方向。早在1992年,英飞凌便率先开始了碳化硅技术的研发,并于200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碳化硅二极管,开启了碳化硅的商用进程。此后,英飞凌不断进行技术打磨和沉淀,加快产品的创新和迭代升级,帮助新材料在新应用中快速成长。公司的碳化硅生产线也从起初的4英寸切换到6英寸,并逐步向8英寸过渡,引领着碳化硅生产工艺的新潮流。未来,英飞凌会继续发挥其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专长,在发电、输配电、储能和用电这一能源全链条中深耕不辍,行稳零碳每一步。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记者/编辑:王秋蓉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