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移动支付步入“碰一下”时代 AI创新稳固安全与便捷双防线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5日 12:23 1 admin

来源:【通信信息报社】

移动支付步入“碰一下”时代 AI创新稳固安全与便捷双防线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 陈洲)日前,分众传媒与支付宝宣布联合推出“碰一下抢红包”服务,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作为创新交互方式,用户只需解锁手机,“碰一下”分众广告屏幕旁的蓝环,即可领取红包、优惠券并在消费时使用。随着移动支付新模式的不断创新,如何平衡“极致便捷”与“绝对安全”值得业内思考。

移动支付新模式深度融入“柴米油盐”

“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足够好用,没想到现在不用展示付款码,‘碰一下’就能完成支付,这也太便利了,中国式创新的速度让我惊讶!”第一次逛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西班牙留学生Mikhail表示,2024年,他刚来中国时学会了“扫一下”支付,现在已经流行“碰一下”支付了。

从钱包里叮当作响的硬币纸币,到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的扫码支付,再到如今的“碰一下”交互,移动支付的创新浪潮正以惊人速度重塑着大众的生活图景。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银行账户数量、非现金支付业务量、支付系统业务量等总体保持增长。其中,银行移动支付业务2109.8亿笔,金额563.7万亿元,而这一数据较十年前翻了25倍;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34万亿笔,金额331.68万亿元,较2015年数据相比,增长了570%。

这场跨越十余年的支付革命,不仅让钱包变得“无形”,更将便捷、安全、智能的支付愿景融入了柴米油盐的日常,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生动的注脚。

支付方式的迭代始终与技术突破同频共振。早期扫码支付解决了现金交易的繁琐,而刷脸支付凭借生物识别技术实现了“靠脸走天下”的畅想,NFC近场通信技术则让手机变身“万能卡”,地铁公交、商超便利店一刷即付。如今兴起的“碰一下”支付更是将极简主义推向极致,通过蓝牙近场感应技术,只需将手机或智能设备轻轻贴近收款终端,0.3秒内即可完成交易,即使在网络信号不佳的偏远地区也能稳定使用,彻底打破了支付场景的时空限制。

从现金交易的厚重到“碰一下”支付的轻盈,移动支付的每一次创新都在重新定义商业生态与消费习惯。

便捷与安全之间亟需平衡

当前支付行业正站在“普适性”与“场景化”变革的关键节点,技术创新不仅要追求“高大上”的突破,更要下沉到民生需求的细微之处。移动支付创新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般需要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答题,更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底线要求。

随着刷脸支付、无感支付、声纹支付等新兴方式的普及,支付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但安全隐患也如影随形。当消费者在超市收银台抬手即付时,是否意识到面部信息可能被暗中采集?当老人使用语音助手完成转账时,能否确保指令不会被恶意截取?更令人忧心的是,不法分子利用特殊设备贴近手机即可盗刷的案例屡见报端,“看一眼就能付款”的智能眼镜若不慎遗失,陌生人可能仅凭简单操作就完成支付。公交地铁的无感支付系统若被恶意破解,用户账户可能在毫不知情中持续扣款,这些场景背后,折射出“极致便捷”与“绝对安全”之间的深层矛盾。

技术创新不能成为安全漏洞的温床。生物识别技术在提升支付便捷性的同时,其不可逆性特征也放大了信息泄露风险——一旦面部或指纹数据被盗,用户将面临长期安全威胁;物联网支付的泛在化应用,使得攻击面从单一设备扩展到整个场景生态,智能手表、车载支付终端等都可能成为被攻击的薄弱环节。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过度强调“秒级支付”体验,却在身份核验、异常监测等关键环节层层缩水,甚至简化风险提示流程,这种“重便捷轻安全”的发展模式,不仅会造成用户财产损失,更会逐渐透支消费者对整个支付行业的信任。

技术创新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

当指尖轻触的便捷之外,更需为每一次的支付都系上安全丝带,让数字流转的每一步都踏在安心的基石上。因此,在支付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让技术创新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成为支付行业必须深思的课题。

从现金支付到移动支付,从密码验证到生物识别,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重构支付体验,但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唯有将安全基因注入技术创新全过程,才能让支付变革真正惠及民生。

在技术层面,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支付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推广指纹、面容等生物识别支付时,需依托AI算法构建动态验证模型,既省去密码输入的繁琐,又通过活体检测、特征加密等技术提升身份核验准确性。例如,支付平台可通过AI训练的3D结构光识别系统,可精准区分照片、视频与真实人脸,将盗用支付概率降低。同时,支付平台应优化智能风控系统,利用AI实时监测交易行为特征,当检测到异地登录、大额转账等异常情况时,通过行为轨迹分析自动触发分级预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简化验证步骤,实现“无感安全” 防护。

用户端的安全意识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平台需通过弹窗提示、案例讲解等方式,培养公众“密码定期更换”“不明链接不点击”的良好习惯。针对老年群体,可开发语音交互式安全教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支付风险点,让技术防护与用户警惕形成合力。

监管部门应建立全链条安全标准体系,规范数据加密传输与存储标准,明确支付机构的信息搜集范围,禁止过度采集生物特征数据。可推行“安全沙盒”机制,对新技术应用进行风险测试,确保创新产品在上线前完成安全校验。同时加强跨部门协同,建立支付诈骗快速溯源通道,提高案件侦破效率,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支付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用得放心、付得安心。当技术创新始终以安全为前提,当便捷体验建立在可靠防护之上,支付行业才能真正实现普惠价值,让每一分钱都得到妥善守护,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本文来自【通信信息报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