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京东半年报发布:入局外卖166天,赢了还是输了?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5日 12:17 1 admin
京东半年报发布:入局外卖166天,赢了还是输了?


2025年3月1日,京东正式宣布进军外卖市场。

8月14日,京东发布了半年业绩报,如今京东入局外卖也已166天。

事实上,这份半年报,市场关注度极大。

毕竟这段时间,外卖大战愈演愈烈,各种补贴层层加码,市场在关心,各家在巨额投入之后,能够换来的是什么?

京东是最先拿数字说话的,这份半年报数据,或许能一定程度揭开上述谜题。


01 表面的“静默”与背后的“涌动”


回顾京东入局外卖这166天,都做了什么:

消费者层面,京东喊出了“品质外卖”这个口号。

明确“品质堂食外卖”定位,要求入驻商家必须具备实体门店资质,策略击中消费者对“幽灵餐厅”的痛点。

对商家,京东开展了免佣金政策与供应链深度整合。

比如5月前入驻商家免佣金,长期佣金率不超过5%;同时着力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后端盈利,形成“流量入口-供应链反哺”的闭环。

对骑手,京东注重骑手的权益保障。

宣布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成为首个落实这一政策的即时配送平台,同时还有各项奖励机制,提升骑手积极性与忠诚度。

以上,也对应了京东推出外卖时便确立的三大核心方向:降低行业佣金、保障骑手权益、推动品质外卖。

财报显示,目前京东外卖业务覆盖全国350个城市,超150万家品质餐饮门店入驻,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销量破百万,京东与超15万名全职骑手直签劳动合同、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今年7月以来,“外卖大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没有搅入战局的京东反而总被用户惦记。

7月17日,京东公开表示:此次外卖“0元购”“满18减18”等外卖恶性补贴是严重内卷的表现,属于恶性竞争,京东完全没有参与。

京东半年报发布:入局外卖166天,赢了还是输了?

与此同时,在这期间,京东外卖似乎也没闲着。7月20日,京东旗下餐饮合营制作平台“七鲜小厨”正式开业,首家门店位于北京东城区龙潭街道。

7月22日,据京东黑板报消息,京东将投入10亿现金,面向全国餐饮品牌与个体厨师为1000道招牌菜招募合伙人,合伙人仅需提供菜品配方并合作研发,“七鲜小厨”承担现炒制作及品控;此外,京东还将投入百亿资金建设新型供应链,计划3年内在全国建设1万家“七鲜小厨”。

“七鲜小厨”,是京东以供应链创新,推动餐饮外卖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实践。

总的来说,京东入局外卖这166日,对于行业而言,属于创新也属于差异化,强调品质服务而非价格战。


02 战略目标看,京东外卖“赢”了吗?


回到最初的话题,京东外卖166天,到底赢了还是输了?

从财报看,至少在战略层面,已经实现了阶段性胜利。而战略方面的考量,从以下三条核心逻辑入手。

第一层逻辑,在于构建“三足鼎立”格局,确立用户心智。

行业报告数据显示,京东外卖日单量占比超31%,在品质外卖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达45%,尤其在重庆等核心城市,71.7%的消费者将京东作为品质外卖首选。

今年二季度,京东外卖日订单量达2500万单,这一数字足以让京东跻身外卖行业的“第一梯队”——与美团、淘宝闪购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同时,通过“品质餐厅”准入标准、惠英红代言强化“红会赢”品质标签,成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安全、高质”的心智,解决用户对卫生的焦虑,吸引中产群体为品质买单。

所以,市占率与用户心智的建立,为京东后续业务协同提供了流量入口和谈判筹码,从而避免陷入单纯价格战。

第二层逻辑,在于验证“高频带低频”的飞轮效应。

根据企业二季报,京东集团收入为3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4%,大多数品类实现加速增长,刷新近三年来同比增速的纪录;其中,在二季度,京东外卖带动新业务的收入同比大幅增长了199%。

京东半年报发布:入局外卖166天,赢了还是输了?

数据背后,是外卖场景对用户行为的深刻改造。用户在点外卖时,会自然浏览并购买家电、3C等高毛利商品;而京东的“即时配送”能力,也让“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成为可能,进一步缩短了决策链条。

这种“高频场景导流低频消费”的模式,也是京东外卖的核心商业逻辑,它甚至不需要外卖本身盈利,只需成为流量与用户粘性的“放大器”。

事实也是如此,财报显示,得益于核心零售业务和外卖等新业务的发展势头,京东集团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7个季度的同比双位数增长。

简言之,京东外卖背后的商业模式已初步跑通,验证了“以外卖提流量,以流量养生态”的战略设想。

第三层逻辑,在于“行业价值标准”的重塑。

对于行业内卷,京东似乎有自己的标准与态度;不参与”这轮非理性补贴大战本质上是对行业恶性竞争的拒绝。CEO许冉明确反对“0元购”等扰乱市场行为,强调补贴应投向用户真实需求,而非刷单冲量。

当行业仍在为补贴差额争夺用户时,京东选择将资源投入骑手福利、供应链创新与品质把控。

这种“非单量优先”的策略,短期内可能牺牲部分市场份额,却长期改变了行业游戏的规则,它证明,即时零售可以不用“烧钱”换增长,而是通过提升履约质量、商家盈利能力与用户信任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逻辑刚刚在过去三年被验证过,三年前,当京东面临低价竞争的时候,京东没有选择烧钱补贴,而是去找品牌商谈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升级“59包邮”“送装一体”这样的创新服务,最终重新实现了零售业务的加速增长。

对于被“内卷”困扰多年的行业而言,这种示范效应的价值远超一城一池的得失。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态伙伴的响应。京东外卖的“自律者”姿态吸引了大量优质商家。这种“商家-平台-用户”的正向循环,正是京东外卖构建长期壁垒的关键。

总的来说,166天,京东成功在履约端、供给端、用户端初步构建了差异化的“自律者”势能,为未来的差异化竞争和行业格局重塑打下基础;这也是其战略目标的深层含义。


03 166天之后,行业重构的可能


将166天视为京东外卖的“开局”,那么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为长期主义给出了三个锚点。

对京东自身而言,外卖业务将成为核心零售的“新能源”。

即时配送网络的建设,让京东得以将供应链能力从“次日达”延伸至“小时达”,覆盖更多高毛利品类;而外卖场景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也将反哺其算法推荐系统,提升核心业务的转化率。

更重要的是,外卖业务带来的用户活跃度提升,将直接降低京东的获客成本,这也是“高频带低频”战略的直接红利。

京东半年报发布:入局外卖166天,赢了还是输了?

对行业而言,京东的“自律者”路径可能重塑价值评估体系。

长期以来,即时零售的估值逻辑围绕“订单量”与“市场份额”展开,而京东的实践证明,骑手福利、商家利润率、用户留存率等“非财务指标”同样重要。这种转变将吸引更多资本与生态伙伴关注行业的“健康度”,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例如,已有连锁餐饮品牌因京东的供应链创新模式选择深度合作,其看重的正是“稳定盈利”而非“短期流量”。

对用户而言,京东外卖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消费范式。当行业从“补贴驱动”转向“供应链效率驱动”,用户将不再为“薅羊毛”频繁切换平台,而是基于对平台在品质、价格和服务能力的信任形成长期粘性。这种范式的转变,最终将提升整个行业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而这,也是京东外卖的终极目标。

更深远的行业影响在于对“内卷”的破局。京东外卖的实践证明,外卖和即时零售并非只有“烧钱”一条路可走。通过提升履约质量、优化商家生态、强化用户信任,平台同样可以实现增长。这种模式若能持续,或将推动行业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发展。


结语


京东外卖的166天,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慢实验”。它没有选择与对手在补贴红海中缠斗,而是将资源投入用户心智建立、商业模式验证与行业规则重构。

这种“静默”背后,是京东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作为一家以供应链效率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优势在于“烧钱”烧在可以无限复用和升级的供应链上,在于通过效率提升与价值创造实现可持续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外卖已经“赢”了。它用166天证明,在外卖的赛道上,存在一条不同于“内卷”的路径。

- END -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