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上海楷领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基于云平台的芯片资源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
2025-08-15 0
他是在人工智能相关的五大主流国际学会均入选 Fellow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也是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两大综合性顶级会议均担任程序主席的第一位华人学者;
他是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科带头人,担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所长,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大量开拓性成果,两次以第一完成人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被授予首届CCF—ACM人工智能奖;
他主导南大人工智能课程制作,所编著的《机器学习》一书,被海内外近500个院系用作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并长期荣登各大图书电商平台计算机类图书畅销榜第一名……
他就是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科带头人——周志华教授,一位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科学家,带领南大LAMDA组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重要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
风景秀美的江苏盐城,是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高地,也是绿色宜居的国际湿地城,自古地灵人杰,名流辈出。现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学术带头人周志华教授就出生在这里。
今天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大拿的周志华,小时候也并非“神童”,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比同龄人更突出的,那就是他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上小学和中学时,他的成绩几乎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但绝不是“书呆子”一枚。周志华成绩优异,但其他方面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调皮捣蛋,有时候还会逃学出去玩,常常让老师犯难。
年少的周志华爱好广泛,喜欢集邮、打桥牌、下围棋、看小说等,尤其对需要动脑筋的游戏、推理小说十分着迷。即使是业余爱好,他也玩转自如,小时候围棋练到了业余三段,桥牌也差点在南京市的业余比赛中拿到名次,足球也曾是校队主力。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拘泥于一个学科、广泛涉猎、自由思考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了周志华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打开了视野,永葆着对求知的热爱。
南京大学
出生于1973年的周志华,学生时代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正是西方现代技术与产品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候,电子计算机、个人电脑等新技术和产品极大地冲击着国人的精神和视野,也吸引了年少的周志华强烈的好奇心。
高考的时候,周志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当他以“朝圣”般的心理走进南大,或许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与这所顶尖名校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候的南大,已经是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学术氛围浓厚,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也就是在南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周志华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学习,并选择留校任教。
本科阶段,周志华读的是当时很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读研究生以后,他阅读了大量文献,接触了智能技术,最终被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领域所深深吸引,便转而钻研这个全新领域。
在当时,刚刚起步的人工智能不仅是冷门专业,同时也饱受争议,许多人认为“机器学习不可能,人工智能是骗人的”。然而,在周志华看来,机器学习有广泛的前景,“板凳冷不冷不重要,只要认为是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总要有人坚持下去。”于是,他一往无前地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三十多年来,周志华从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成长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从南大学子到学校的副校长,与自己的母校共同成长。
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楼
在南大完成本硕博的课程,成为博士时周志华才28岁,就留在南大任教,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他没有留学经历,甚至没有一次出国担任访问学者的经历,是我国完全自主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这在高新技术领域是十分罕见的。
周志华29岁被破格聘任为副教授,未满30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随后晋升为教授,33岁又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可谓是少年得志。他是国内最早投入到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的学者之一,在人工智能还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就全身心投入到其研究中去,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
在他的身上,有着一位科学家特有的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品质,是他能够在机器学习领域一次次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条件。
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周志华创建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LAMDA),长期专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在机器学习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尤其是集成学习与多标记及部分标记数据学习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终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性学者。
周志华在南大
多个重大原创成果,为周志华赢得了无数荣誉。他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与国际计算机学会(ACM)联合设立的首届CCF-ACM人工智能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以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
周志华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也得到广泛认可。从2012-2016年,周志华相继当选人工智能相关五大主流国际学会(ACM、AAAI、AAAS、IEEE、IAPR)的“Fellow(会士)”,成为全球首位同时当选五大学会会士的华人学者,也是同时担任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和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的第一位华人学者。
他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荣获IEEE计算机学会“技术成就奖”、亚洲机器学习“卓越贡献奖”等荣誉。正因为他突出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机器学习在中国发展和应用,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周志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大放异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生活、生产方式,也相信了“机器学习”的技术含量,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学习加入人工智能科研之列。
2018年,南大高瞻远瞩创办了人工智能学院,由周志华出任首任院长,致力于建设一流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在他的主持之下,南大发布了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方案,并逐渐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只停留在理论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学生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他在LAMDA购置装备,为学生配备先进显卡。如今,周志华一手创办的LAMDA,作为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该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基地,也是有志于机器学习的众多学生倾心向往之地。
此外,周志华牵头与华为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京东、腾讯、百度、字节跳动、寒武纪、阿里巴巴等诸多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合作,既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也支持了我国重点企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创新。
周志华讲课
身为南大人工智能学院的负责人,周志华不遗余力为学校的学科建设躬身力行,创设优良环境;身为一名教师,他倾尽所学,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亲自授课,编写教材。
在南大,周志华开设《机器学习导论》和《人工智能导引》两门课程,还牵头开设了《科学之光——走近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全校通识课程。凭借对机器学习的深刻认识,他的课程深入浅出,常常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理论阐释得生动明了,深受学生喜爱。
根据南大的数据,周志华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30余名,他们当中多位学生获得“全国优博”“中国计算机学会优博”等优异成绩。
由周志华所撰写的教科书《机器学习》,被海内外近500个院系用作教材,成为该领域中文世界最知名、使用最广泛的教科书,荣获2021年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该书还被国外学者翻译为英、日、韩等语言出版,是著名国际出版社斯普林格的首部中译英计算机类教材。
周志华所撰写《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前沿领域,还有诸多未知的奥秘,等着科学奖们的求索。如今的周志华不过50有余,相信在他的心中,依然保留着对探索知识和技术攻关的无限热情。
2021年和2023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周志华曾两度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虽然最终还是与“院士”头衔失之交臂,但业内一直对于手握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周志华教授当选院士持有充分的信心。
2025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业已启动,周志华教授能否在本届增选活动中如愿以偿呢?静候佳音!
相关文章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上海楷领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基于云平台的芯片资源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
2025-08-15 0
8月14日,京东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第二季度收入为3567亿元,同比增加22.4%。第二季度归属于本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62亿元,同...
2025-08-15 0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惠州弦鹊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葫芦丝用左右副管的固定装置”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
2025-08-15 0
大众网记者 刘畅 青岛报道当青岛的落日为海岸线镀上金边,当欢声笑语与光影交织成诗——这场由海尔电视打造的“一城一影像”青岛站活动,即将于8月16日在青...
2025-08-15 0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拓霸(厦门)电子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新式的垂直升降机”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225...
2025-08-15 0
金融界2025年8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特区建工科工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可实现快速装配和拆卸的墙板翻转机构”的专利...
2025-08-15 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君 当都市深夜的灯光依旧闪烁,当“睡不着”“睡不好”成为社交媒体的高频词,当“睡个好觉”成为现代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普遍期盼,...
2025-08-15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