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该不该一哄而上“人形机器人”?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14日 15:06 1 admin
该不该一哄而上“人形机器人”?

伴随着几乎已成为“共识”的大风口效应,市场上的各类专业术语,如“具身智能”“AMR”“人形机器人”等等犹如雨后春笋,令人应接不暇。

其中,人形机器人是今年市场绝对的大风口。

从市场表现看,截至8月13日,人形机器人指数的年度回报达到近45%,万得机器人概念指数的年度回报则为约31%,远远高于沪深300的约6%。

该不该一哄而上“人形机器人”?

热度的背后,既有政策面的强有力引领和扶持,也有投融资市场的“蜂拥而上”,更有无数企业在这个领域的“重金投入”。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其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

近期各地都在发布机器人相关产业支持政策,给予一定产业补贴或消费补贴。

上海发布《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给予补贴。北京经开区启动全球首个以机器人消费为主题的节日E-Town机器人消费节,个人消费者购买机器人产品最高可获得1500元补贴。

近期,各类风险资本都在围绕产业链相关的灵巧手、关节模组零部件、传感器、垂类应用端、国产供应链条等环节进行重点评估、尽调和投资。

随着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行业头部企业的各类“高调”业绩宣传,和稳步推进各类募资,后续各家风投机构势必会围绕机器人全产业链继续竞相投入。

当前,A股中的机器人概念一共有近千家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大约六分之一,而且还在不断扩容。

这种场面,实在令人感叹,如此广泛的机器人概念股票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真真切切的产业链“局中人”,真金白银投入研发和制造,而有多少是纯粹为了“蹭概念”呢?

对于投资者和“吃瓜群众”而言,此时此刻正是我们回过神来,好好思考“机器人”热潮是否过热,“内卷潮涌”是否正在起浪之时。

该不该一哄而上“人形机器人”?

商业模式到底在哪里?

要说人形机器人概念是否过热,还需探索商业模式这个首要问题。

当前确实有观点认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未来的核心赛道,有潜力覆盖从工业生产场景到商业场景,再到家庭生活场景的各类“人力代替”功能,解放人类的双手甚至大脑,让人投入到更高阶的工作中去。

从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在售产品布局也能看到,大致上就是以工业(柔性产业协作、仓储物流)、商业(营销导览、客服)、家用(情感陪伴、家政)来区分的。

还有一部分是军用和特殊工种(电力巡检、灾害救援),但这两种应用日常的使用几率相对比较小。

核心问题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还打不下来。以某头部机器人企业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售价来看,一款较入门的型号起售价在5万元,另一款更高阶一点型号的起售价为10万元。

从官网介绍看,这两款机器人能够轻易地跑步翻跟头,以及处理颠勺和电焊等基础任务,并都内设了AI大模型驱动的学习和交互能力。

但以当前这些人形机器人所能承担的工作看,5~10万元的起售价是否真的能赢得很多潜在用户的认可呢?

另一家头部机器人企业最近披露,旗下近百台机器人最近“上岗”一家企业的工厂,承担“数百台以上产能的原料配送任务,以及单班次完成近万次搬运动作等任务,”以帮助人类完成“车间内重复性强,易造成腰肌劳损的工作”。

不过这近百台落地生产车间的智能机器人售价可不便宜,可能在“数千万元”左右。

目前还无法得知上述这些生产作业所需要的人力成本到底如何,也不知道这些机器人能在多久的使用期限后将效益/成本比提升到人力之上。但就“近百台”和“数千万元”这两个数字看,还真不是一般企业能“用得起”的。

以上种种并不严谨的成本和效用描述,恰比较贴近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在几个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候的一个公开表述:“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我们喜欢的是可持续的,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今天我觉得在这里面还看不太到。因为现在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得非常快,这种变成了我们早期VC想回避的赛道。”

翻译过来就是,当前投融资界对人形机器人的青睐已经过火,后续销量如何保证还看不清,泡沫已经出现。

当然,市场上不同意此观点的也大有人在。

该不该一哄而上“人形机器人”?

市场规模有多少?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当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志闯认为,具身智能的核心优势在于智能体通过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系统,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自主交互,使人工智能从虚拟推理迈向物理操作,从而推动各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具身智能将不再局限于高精尖工业应用,而是向消费市场普及,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人们的智能伙伴。无论是在家庭、办公场景,还是在户外环境,具身智能都将凭借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交互体验,提升生活品质,形成庞大的市场空间。

不过最终还是要落在实际数字上,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规模将会是多少呢?

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达34亿美元,同比大增 57.41%,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53亿美元,到2028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大关。

国内市场表现方面,据方正证券研报,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7.6亿元,同比增长53.33%,2025年预计翻倍至53亿元,2028年将升至387亿元。

387亿元的产业规模算大吗?值得近千家上市企业涉足其中吗?

举个例子,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数据,主要包括二手车交易、维修保养、充换电以及汽车金融等相关产业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到2029年市场规模约为2.9万亿元。

这还不算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仅是“后市场”。这么一比,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该不该一哄而上“人形机器人”?

尾声

冷静分析,并不是要全面否定整个机器人产业。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潜力,或许不止当前预估的产业规模,因为随着AI技术和新研发成果的落地,新的应用场景一定也会出现。这些都是当前的行业研究人员很难预测的。

就像第一代苹果iPhone手机出现前,有谁能完全预测出智能手机将会完全取代老式手机,并发展成当今如此宏大和重要的产业呢?

另一方面,本文大部分篇幅是在论述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而在工业应用领域,工业机器人(机器臂)早已经在各类先进性工厂中得到普及。这些“老派”机器人并没有得到类似人形机器人同样的“共识”,但在生产环节中,却正承担更艰难和重大的任务。

比如,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中,美的库卡机器人展示了一款“库卡AMR”机器人,其最大负载达到3吨,还能够全向移动、灵活穿梭,非常稳健,能被充分运用到汽车生产的环节中。

市场是否也相对忽视了这部分企业呢?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