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下半年AI地图:七巨头大洗牌、晶片云端决战,未来十年黑马是谁?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14日 08:51 1 admin


哈喽大家好,我是老杨。

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啊。你现在闭上眼睛想一下,如果我问你,2025年最火的科技词汇是什么?你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大概率还是“AI”这两个字母,对吧?

感觉有点腻了,是不是?从2023年开始,AI这个词就像病毒一样,占领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信息流。每天不是这个大模型又突破了,就是那个巨头的市值又新高了。

很多朋友可能感觉,这波AI的红利,好像已经吃到头了,股价涨那么高,普通人还能有什么机会?牌桌上的玩家,来来去去,不还是那几个老面孔吗?

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那今天这期视频,你一定要从头看到尾。因为我想告诉你一个,可能和大部分人认知,完全相反的事实。

那就是,2025年的上半年,其实只是AI这场世纪大戏的暖场表演,甚至可以说是,终场哨声吹响前,最后一段垃圾时间。真正的硬仗,真正的大洗牌,恰恰就从2025年的下半年,也就是现在,才算正式开打。

下半年AI地图:七巨头大洗牌、晶片云端决战,未来十年黑马是谁?

一、七巨头的大分化时代:告别“齐涨共跌”的幻觉

我们聊AI,肯定绕不开那七个名字:苹果、微软、Google、亚马逊、NVIDIA、Meta,还有特斯拉。过去两年,大家习惯叫他们“科技七巨头”或者“The Magnificent Seven”。

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像捆绑在一起的火箭,一飞冲天,买谁都一样,闭着眼睛都能赚。但我想说的是,从2025年的下半年开始,“七巨头”这个概念,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七家公司,再也不是一个目标一致的冲锋队,他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巨大的分岔路口。未来,他们的命运,会比我们想象的,分化得更加剧烈。与其说是七巨头,不如说,他们已经分裂成了三个,甚至四个完全不同阵营的“战国七雄”。

第一个阵营,我们叫它“卖水人”联盟,或者说是AI时代的“军火商”。这个阵营里,目前最稳的,毫无疑问,是微软和NVIDIA。

你想想看,在19世纪的淘金热里,最赚钱的,真的是那些淘金的矿工吗?不是,是那个在旁边卖铲子、卖牛仔裤、卖瓶装水的人。微软和NVIDIA,现在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NVIDIA自不必说,它的GPU就是AI时代的“铲子”,只要你想“挖矿”,也就是训练大模型,你就绕不开它。黄仁勋非常聪明,他不仅仅是卖芯片,他搞了一个叫CUDA的软件生态,把所有开发者都圈在了自家院子里。

这就好比,他不仅卖给你最好的铲子,还只让这把铲子,能挖他那片最富的矿山。其他人想进来?可以,但你得从头开始,自己造一套工具,自己再去找一片矿山。

这个护城河,在2025年的今天来看,依然深不见底。所以你看,尽管AMD、Intel这些公司在后面疯狂追赶,但NVIDIA的地位,短期内,还是很难被撼动。

它的挑战不在于竞争对手,而在于它自己,在于整个市场的需求,是不是真的能撑起它那高到天上去的估值。

再看微软,它是那个“卖水”的。它把OpenAI的GPT模型,像自来水一样,接入了它所有的产品里。你的Windows操作系统,你的Office办公软件,全都有了AI的加持。

它自己不直接生产最顶级的“矿泉水”,但它拥有最强大的“管道系统”,能把水送到千家万户,送到每一个办公室的电脑桌上。

更厉害的是,它还有Azure这个云端平台,那些想自己“打井”的企业,也得租用它的场地和设备。所以微软的逻辑非常清晰,它做的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是那个稳赚不赔的“包租公”。

所以你看,NVIDIA和微软,一个是硬件军火商,一个是软件服务商,他们俩,是目前AI浪潮里,确定性最高的两家。

他们的风险在于,如果AI的需求被证伪,或者增长速度放缓,他们的股价就会很难看。但在2025年的下半年,我们看到的趋势是,AI的需求,正在从“锦上添花”,变成“不可或缺”。所以,他们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版本答案”。

第二个阵营,我称之为“全力反扑的巨兽”。这个阵营里,有两位重量级选手:Google和亚马逊。这两位,在AI的第一波浪潮里,其实是有点“慢半拍”的。

Google明明起步最早,手里攥着DeepMind这张王牌,结果却被微软和OpenAI的组合拳,打得有点懵。亚马逊呢,一直在云计算的王座上躺得太舒服了,一开始对生成式AI的革命性,看得也不是那么清楚。

但是,巨兽一旦被唤醒,它的力量是恐怖的。从2024年底到2025年上半年,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Google的Gemini模型在性能上,已经开始全面追赶,甚至在某些方面反超GPT。

更重要的是,Google手里有七张王牌:搜索、YouTube、安卓、地图、Chrome……这些全都是拥有数十亿用户的核武器。

当Google把最强的AI模型,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这些产品里的时候,它能触达用户的规模,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比不了的。

这就好比,别的军火商还在挨家挨户推销武器,Google直接给自己的正规军,全面换装了最新装备。这个战争的量级,就完全不一样了。

亚马逊也是一样。AWS依然是全球第一的云服务平台,它拥有最多的企业客户。当这些企业,集体从“要不要上AI”,转变为“怎么上AI”的时候,他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AWS。

亚马逊非常务实,它自己也搞大模型,叫Titan,同时,它在自己的云平台Bedrock上,把所有市面上优秀的大模型,比如Anthropic的Claude,全都给你准备好了,让企业客户像逛超市一样,随便挑。

它的策略是,我不管你最后用谁家的水,只要你在我这片地里打井,你就得给我交租金。而且,亚马逊正在把它无敌的电商和物流体系,全面AI化。从智能客服,到仓库里的机器人,再到无人机送货,这些场景,都是AI最好的落地之处。

所以,Google和亚马逊,他们是那种家底厚到,输得起一场战役,但绝对不会输掉整场战争的玩家。

他们在2025年下半年,发起的反攻,会非常、非常猛烈。他们和微软、NVIDIA的竞争,会进入白热化。这四家公司,构成了AI时代的第一梯队,他们之间的“神仙打架”,会决定未来五年科技行业的基本格局。

二、三大“X因素”:苹果、Meta、特斯拉的命运赌局

说完了第一梯队的四家公司,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三位。这三位,我愿称之为“X因素”,因为他们的未来,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他们每一个,都在进行一场豪赌,赌赢了,就能重回牌桌中心;赌输了,就可能被时代彻底抛下。这三家,就是苹果、Meta和特斯拉。

先说苹果。苹果可能是七巨头里,最让人纠pre(纠结)的一家。一方面,它拥有全世界最强大、最封闭、也最赚钱的生态系统。十几亿的iPhone用户,就是它最深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在AI这波浪潮里,它的表现,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Siri都出来这么多年了,结果被ChatGPT一夜之间秒得渣都不剩。

直到2024年的WWDC,苹果才算是正式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推出了所谓的“Apple Intelligence”。但你仔细看它的策略,其实非常“苹果”。

它不追求那个最大、最强的模型,它追求的是“最懂你”的、最注重隐私的个人化AI。它的AI,是运行在你的手机、你的电脑上的,而不是远在天边的云端服务器。

这个战略,非常聪明,因为它完美地契合了苹果一贯的“隐私”和“用户体验”的品牌形象。

但是,挑战也在这里。端侧AI的性能,天然就比云端AI要弱。苹果能不能在保护隐私和提供强大功能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是它的第一个赌注。

第二个赌注是,苹果把很多AI功能,外包给了Google的Gemini或者其他模型。

这在短期内,弥补了它自身模型的不足,但长期来看,这会不会让苹果,在AI时代,沦为一个“硬件制造商”?会不会让它的用户,习惯了别家的AI,最后抛弃它?

所以,2025年的下半年,是苹果AI战略的第一个大考。我们要看的,不是它发布了什么新功能,而是它的新iPhone、新Mac,在AI的加持下,能不能给用户带来,像当年iPhone 4那样,颠覆性的体验。

如果能,那苹果的股价,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不能,如果它的AI,只是个“聊胜于无”的小功能,那市场的耐心,可能很快就会被耗尽。

再来看Meta,也就是Facebook的母公司。扎克伯格这个人,绝对是科技圈里,最执着的“赌徒”。上一个十年,他赌的是“移动互联网”,他赢了。

上一个五年,他赌的是“元宇宙”,从目前来看,他基本上是把钱扔进了水里,连个响都听不见。现在,他又压上了新的赌注:开源AI。

Meta的策略,和所有人都不同。当Google、OpenAI都把自己的大模型当成商业机密,藏着掖着的时候,扎克伯格反其道而行之,把他辛辛苦苦研发的Llama系列模型,直接免费开放给所有人用。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互联网早期的“开源精神”。

这一招,可以说是“以毒攻毒”。他打的算盘是,我一个人,干不过Google和微软的联盟,但我可以团结全世界的开发者,一起来对抗他们。

通过开源,Meta可以快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让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帮它改进模型、修复bug、开发应用。这就在NVIDIA的CUDA和Google的安卓之外,创造了第三个AI生态的可能。

但是,开源是把双刃剑。最大的问题是,怎么赚钱?你把最核心的东西都免费了,那你靠什么盈利?

Meta现在的想法是,通过AI,来改进它Facebook、Instagram上的广告推荐算法,让广告更精准,赚更多的广告费。

同时,它也在尝试一些企业级的收费服务。但这个商业模式,能不能撑起它巨大的研发投入,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2025年下半年,我们要观察的关键点是,Llama的开源生态,能不能真的威胁到闭源模型的地位?有没有杀手级的应用,是诞生在Llama之上,而不是GPT之上?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Meta就完成了一次惊天的逆袭。如果开源最终只是“为他人做嫁衣”,那扎克伯格的这场豪赌,可能又要输了。

最后,我们说说特斯拉。把特斯拉放在七巨头里,其实一直都有争议。因为它本质上,是一家汽车公司,或者说是一家能源公司。

但是,马斯克坚持认为,特斯拉是一家“AI机器人公司”。他所有的野心,都建立在一个核心的赌注上:完全自动驾驶(FSD)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

这个赌注,是七巨头里,风险最高,但潜在回报也最高的。你想想看,如果FSD真的实现了,那每一辆特斯拉,就不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可以24小时为你赚钱的机器人出租车。

这个市场的规模,比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市场加起来,还要大一个数量级。如果人形机器人成功了,那它将颠覆全世界的劳动力市场。这个故事,比AI本身,还要性感一万倍。

但是,现实很骨感。直到2025年的今天,FSD依然停留在“辅助驾驶”的阶段,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人形机器人,也还处在实验室里,蹒跚学步的阶段。马斯克一次又一次地承诺,又一次又一次地跳票。

所以,2025年下半年,对特斯拉来说,是一个“prove it”的时刻。市场不再相信他的“画饼”了,他必须拿出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他的AI技术,是真正领先的,而不是一场“皇帝的新衣”。

这个证据,可能是一次关键的FSD版本更新,让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可能是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开始在特斯拉自己的工厂里,大规模地取代人类工人。如果这些发生了,特斯拉的股价,会像坐上火箭一样,飞向火星。

如果这些还是没有发生,那特斯拉,就可能被彻底踢出AI的第一梯队,重新被定义为一家“增长乏力的电动车企”。

所以你看,苹果的“端侧AI”,Meta的“开源AI”,特斯拉的“物理AI”,这三个故事,每一个都惊心动魄。他们三家,谁能在2025年底,交出一份让人信服的答卷,谁就可能成为,搅动整个AI格局的,最大变量。

三、晶片战争的终局:从“算力为王”到“生态围城”

聊完了巨头们的合纵连横,我们必须把视线,下沉到这一切的根基——那块小小的,却决定着数字世界生死的晶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

如果说巨头们的战争是“世界大战”,那晶片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中的“凡尔登绞肉机”,最残酷,也最关键。

过去大家对晶片战争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谁的性能更强”“谁的跑分更高”这个层面上。NVIDIA的GPU因为能做大规模的并行计算,碰巧就成了AI训练的绝配,于是“算力为王”,NVIDIA一家独大。

这个故事,在2024年之前,是完全正确的。但进入2025年,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场战争的剧本,已经悄悄地变了。

战争的第一个变化,是主题,从“算力”转向了“生态”。我前面提到了,NVIDIA最深的护城河,不是它的H100或者B200芯片,而是CUDA。

CUDA就像是芯片的“操作系统”,你所有的AI软件、算法,都得基于这个系统来写。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台iPhone,你就只能用iOS上的App。

你想换安卓手机?对不起,你之前买的所有App,都得重新再买一遍。这个“换平台”的成本,高得吓人。

所以,2025年下半年,晶片战争的焦点,不再是AMD或者Intel,能不能拿出一款,在性能上单点超越NVIDIA的芯片。这个其实不难,甚至已经做到了。

真正的焦点是,有没有人能建立起一个,足以挑战CUDA的“软件生态”?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联盟,我们可以叫它“反NVIDIA联盟”。这个联盟里,有Google,有AMD,有Intel,甚至还有微软和Meta。

他们联合起来,搞了一个叫Triton、一个叫OpenXLA的东西。这些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不重要,你只要知道,他们的目标,就是想打造一个“开源”的、不依赖于任何一家硬件的“AI软件开发平台”。

他们的口号是,让开发者写的程序,既可以在NVIDIA的GPU上跑,也可以在AMD的GPU上跑,还可以在Google自家的TPU上跑。

这就是在挖NVIDIA的墙角啊!如果这个联盟成功了,那NVIDIA的GPU,就会从一个“必须品”,变成一个“可选项”。

开发者可以随时“叛逃”到其他平台,只要后者的性价比更高。这就把竞争,拉回到了“拼硬件性能”和“拼价格”的原始维度。

所以,在2025年的下半年,我们要密切关注的,不是谁家又发了什么“最强AI芯片”,而是这个“反NVIDIA联盟”的生态,到底发展得怎么样了。

有没有大型的AI公司,或者知名的开源项目,开始放弃CUDA,全面转向这个新的开源平台?如果这个趋势一旦形成,那NVIDIA的“铁王座”,就真的要开始晃动了。

战争的第二个变化,是战场,从“通用芯片”转向了“定制芯片”。通用芯片,就是NVIDIA的GPU,什么都能干,像一把“瑞士军刀”。

但问题是,当你只想用里面那把小刀的时候,你却要为整把瑞士军刀付钱。对于那些AI应用的巨头来说,这太不划算了。

所以我们看到,从Google开始,几乎所有的巨头,都在自己研发“专用芯片”,也就是ASIC。

Google的TPU,就是专门为自家的AI算法设计的;亚马逊有搞训练的Trainium和搞推理的Inferentia芯片;微软也推出了自己的Maia芯片。甚至连OpenAI,据说都在秘密研发自己的芯片。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是为了“省钱”。自己设计的芯片,功能没那么多,但对于自己的业务来说,能效比最高,成本最低。当你的数据中心里,有几十上百万片芯片的时候,这个成本优势,就是天文数字。

第二,是为了“掌控力”。把核心的硬件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不用再看黄仁勋的脸色,不用再担心被“卡脖子”。

这个趋势,在2025年下半年会愈演愈烈。这意味着,NVIDIA未来的增长空间,可能会受到挤压。它最大的客户,正在一个个地变成它最强的竞争对手。

未来,NVIDIA可能越来越依赖那些,没有能力自研芯片的中小企业和国家。而真正的“高端局”,会变成巨头们,用自己的“私房芯片”,在自家的云平台上,进行的一场“内部军备竞赛”。

最后,晶片战争还有一个隐藏的,但可能是最重要的战场,那就是“能源”。我们现在谈论算力,都只谈芯片有多快,但我们很少问一个问题:电,从哪里来?

一个顶级的AI数据中心,耗电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根据预测,到2030年,AI产业的耗电量,可能会占到全球总耗电量的10%以上。

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这意味着,未来限制AI发展的,可能不是芯片的性能,而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电力,去点亮这些芯片。

这个“能源瓶颈”,就催生了新的机会。

第一个,是“低功耗芯片”的设计。谁能用更少的电,干更多的活,谁就拥有了巨大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巨头们热衷于自研芯片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可以针对自己的算法,进行极致的功耗优化。

第二个,是数据中心的“散热技术”。芯片高速运转,会产生大量的热,怎么把这些热散出去,成了一个大难题。所以我们看到,像液冷、浸没式冷却这样的技术,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个,就是清洁能源。未来,一个AI公司,它的竞争力,可能不只取决于它的算法和芯片,还取决于它能不能获得,稳定而廉价的绿色电力。

所以,当我们把晶片战争的格局,从单一的“性能”,扩展到“生态”、“定制化”和“能源”这三个维度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战场的全貌,才真正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精彩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四、云端之巅的决战:谁是AI时代的“数字地主”?

如果我们说,芯片是AI时代的“发动机”,那么云端计算平台,就是承载这一切的“超级航母”。所有的数据,所有的模型,所有的应用,最终都要在这艘航母上运行。

所以,芯片战争的硝烟,最终会弥漫到云端,在这里,上演最后的决战。这场决战,争夺的是一个头衔——AI时代的“数字地主”。

什么是“数字地主”?很简单,就像现实世界里,你开工厂要租土地一样,在数字世界里,你搞AI,就要租服务器,租算力。

而提供这些服务的,就是三大云端巨头: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和Google的GCP。他们,就是AI时代的“收租人”。

在过去,这三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谁的服务器更稳定,谁的价格更便宜,谁提供的数据库更好用。但是在AI时代,这场竞争,完全升级了。

第一个升级,是竞争的核心,从“卖资源”转向了“卖能力”。以前,他们卖的是“毛坯房”,就是CPU、内存、硬盘这些基础资源,企业租来之后,要自己装修、自己配家具。现在,他们开始直接卖“精装房”,甚至“拎包入住的豪宅”。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亚马逊的Bedrock平台,它不仅提供服务器,还把全世界最优秀的AI模型,都集成好了,放在上面。

企业用户不需要自己去辛辛苦苦地训练一个大模型,可以直接在Bedrock上,调用Anthropic的Claude模型来做客服,调用Stability AI的模型来生成图片。你只需要为你调用的“能力”付费。

微软的Azure AI也是一样的逻辑。它深度绑定了OpenAI,你可以在Azure上,用最安全、最合规的方式,来调用最新的GPT模型。

Google的Vertex AI平台,则提供了自家强大的Gemini模型,以及一系列帮助企业训练和部署自己模型的工具。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发现,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自己从头开始造一个大模型,实在是太难了,成本太高,风险也太大。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把AI的“能力”,快速地应用到自己的业务里。

所以,三大云端巨头,就从“卖算力的”,变成了“卖AI能力的”。他们的竞争,就变成了,谁能提供的AI工具更多,谁的AI模型效果更好,谁能让企业客户,更方便、更便宜地用上AI。

这场“能力之战”,在2025年下半年,会进入白热化。因为企业客户,已经过了“尝鲜”的阶段,他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哪家云平台,能帮他们赚到更多的钱,或者省下更多的钱,他们就会用脚投票。

第二个升级,是战场的延伸,从“公有云”延伸到了“混合云”和“主权云”。公有云,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三大平台,所有数据都放在他们的服务器上。

这对于很多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来说,没问题。但是,对于那些大型的传统企业,比如银行、医院、政府机构来说,他们的数据,是绝对不能离开自己公司的“保险柜”的。

这就催生了“混合云”的需求。

也就是说,一部分不那么敏感的数据和应用,放在公用云上,享受它的弹性和便利;而最核心的数据和AI模型,则部署在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里,也就是“私有云”。

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两部分云,无缝地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而“主权云”的概念,则更进一步。随着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很多国家开始要求,本国公民的数据,必须存储在本国的服务器上,由本国的公司来运营,这就是“数据主权”。这对于那些全球化的云端巨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在2025年下半年,云端战争的一个关键看点就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混合云”和“主权云”的需求?谁能提供最好的工具,帮助企业管理好,这个既在云端、又在本地的复杂系统?谁能更灵活地,去适应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在当地建立起符合“主权”要求的数据中心?

在这方面,微软和亚马逊,凭借他们多年服务大型企业客户的经验,似乎暂时占有优势。Google则在努力追赶。

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之争,而是混合了商业、政治、合规等多种因素的“立体战”。

最终,这场云端决战,会决定谁能成为AI时代,真正的“基础设施之王”。他们就像是数字世界里的“地主”,无论上面的“佃农”,也就是AI应用公司,如何更迭,只要你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就得向他们交税。

这种商业模式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是其他任何类型的AI公司,都无法比拟的。而这场战争的最终赢家,很可能会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公司。

五、黑马的诞生:AI应用的“寒武纪大爆发”

好了,聊完了巨头们的“神仙打架”,聊完了芯片和云端的“血战到底”,我们终于来到了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去寻找那些,可能改变未来十年的“黑马”。

如果说,巨头们搭建的基础设施,像是为地球,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水和土壤。那么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将亲眼见证一场,AI应用的“寒武纪大爆发”。

就像几亿年前,地球环境准备就绪后,生命形式突然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一样。未来几年,基于强大AI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涌现出来。

这些黑马,不会再是去做一个更大的、更强的通用大模型。因为那条路,已经被巨头们用钱,给堵死了。

他们的机会,在于“垂直领域”和“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他们手里拿的,不是“大炮”,而是“手术刀”,精准地去解决,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场景下的,具体问题。

我在这里,斗胆预测几个,最有可能诞生十年黑马的“黄金赛道”。

第一个赛道,是“AI for Science”,也就是“AI科学家”。

这是我个人最看好,也觉得最有意义的方向。过去,人类发现一种新药,或者一种新材料,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投入,中间充满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偶然。

但现在,AI可以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超级聪明的科学家,去学习全世界所有的化学、生物学论文,然后在一个虚拟的实验室里,进行亿万次的模拟实验。

它可以在几天之内,就筛选出,最有可能成功的新药分子结构;或者设计出,一种兼具超高强度和超轻重量的全新材料。

这个领域,已经诞生了像DeepMind的AlphaFold(预测蛋白质结构),以及一些专注于AI药物研发的明星公司,比如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和Schrödinger。

在2025年下半年,我们会看到,这个领域的成果,会开始大规模地落地。可能第一款完全由AI设计的药物,会进入临床三期试验;可能第一块由AI设计的超导材料,会被制造出来。

这个赛道里的任何一个突破,都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能在这里跑出来的公司,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一个普通的互联网公司。

第二个赛道,是“Physical AI”,我称之为“物理世界AI”或者“实体AI”。

过去,AI一直活在电脑里,活在数字世界。但从现在开始,AI要长出“手”和“脚”,进入到我们的物理世界。这个赛道,主要包含两个方向:机器人和自动驾驶。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虽然现在还很笨拙,但它指明了一个方向。未来,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在仓库里搬运货物的,在餐厅里端盘子的,甚至是在家里帮你做家务的,都可能是AI驱动的机器人。

这个市场,是万亿级别的。除了特斯拉,还有很多创业公司,比如Figure AI,正在这个领域,奋起直追。

另一个方向,是超越“乘用车”的自动驾驶。比如,在矿山里,实现无人驾驶的矿车运输;在港口,实现无人驾驶的集装箱卡车调度;在广阔的农田里,实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进行播种和收割。

这些场景,因为环境相对封闭,路线固定,其实比在开放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要容易得多。而它们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在2025年下半年,我们要关注的,不再是L4、L5这些自动驾驶的“概念”,而是那些,已经能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商业化落地的“AI司机”公司。

第三个赛道,是“AI Agent”,也就是“AI智能体”。

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方向。我们现在用的ChatGPT,还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你问,它答。而AI Agent,是一个能理解你的复杂指令,并帮你主动执行任务的“数字管家”。

比如,你跟你的AI Agent说:“帮我规划一个下周末去东京的两人旅行,预算一万块,要包含机票、酒店,订一家米其林三星的餐厅,还要安排一天去镰仓。”

然后,这个Agent就会自己去上网,帮你搜索航班、对比酒店价格、查询餐厅预订情况,最后,把一个完整的方案,提交给你确认。你点一下头,它就自动帮你完成所有的预订和支付。

它就像你的一个超级聪明的、24小时待命的私人助理。这个东西一旦成熟,将会彻底颠覆我们跟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

现在的App,搜索引擎,可能都会被它所取代。这个领域,现在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尝试不同的技术路径。

谁能第一个,做出真正聪明、可靠的AI Agent,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Google或者苹果。

除了这三大赛道之外,还有很多“小而美”的,但同样潜力巨大的方向。

比如,用AI来写代码的,可能会颠覆整个软件开发行业;用AI来做网络安全防护的,是所有企业都需要的“刚需”;

还有,在金融、法律、教育、医疗这些高度专业化的领域,用行业数据训练出来的“垂直AI模型”,也会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所以,朋友们,不要再觉得AI的机会,已经被巨头们垄断了。真正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巨头们修好了“高速公路”,而这些黑马,正准备开着各式各样的“超级跑车”,在这条路上,飞驰而出。我们作为投资者,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找到那些,最有冠军相的“赛车手”。

好了,聊到这里,我们今天这张关于2025下半年的“AI投资地图”,基本上就画完了。

从七巨头的“大分化”,到晶片和云端的“终局之战”,再到各个黑马赛道的“寒武纪大爆发”。我希望今天这期内容,能给你提供一个,看待AI这个复杂世界的新视角。

我今天讲的所有东西,都不是想给你推荐任何具体的股票,这绝对不是投资建议。

因为未来的预测,永远是错的。我真正想传递的,是一种“思维模型”。

那就是,当一个巨大的科技浪潮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要只盯着水面上那些最耀眼的浪花,那些东西变化太快,你永远也抓不住。

我们要做的,是去理解水面之下,那些驱动着整个浪潮的、更深层次的“洋流”和“板块运动”。

比如,我们不再把七巨头看成一个整体,而是去分析他们各自的“赌注”和“困境”。我们不再只关心芯片的跑分,而是去思考“生态”和“能源”的制约。

我们不再只惊叹于大模型的强大,而是去寻找,那些能用AI这把“锤子”,找到“钉子”的垂直应用。

当你拥有了这样一个结构性的、全局性的思维框架之后,无论未来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你都能看得比别人更清楚,走得比别人更从容。

你不会再被每天的新闻标题,搞得一惊一乍,也不会因为股价的短期波动,而焦虑不安。因为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什么才是决定长期胜负的关键。

2025年的下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这是一个旧秩序被打破,新王还未加冕的混沌时代。而混乱,恰恰意味着,最大的风险和最大的机遇。

那么最后,我也想把一个问题,留给你:在这场波澜壮阔的AI大变革中,你最看好哪个方向?你觉得,十年之后,当我们回头看今天,最大的赢家,会是谁呢?把你的答案,留在评论区里,我们一起讨论。

我是老杨,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