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潮评丨“创新的扩散”需要王兴兴式媒介布道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3日 17:36 1 admin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曹林

潮评丨“创新的扩散”需要王兴兴式媒介布道

图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截图

今年以来,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频频出圈,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受到空前关注。其中,有点赞、有鼓励,也有批评、有质疑。近日,在杭州宇树科技总部,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这位90后企业家对社会热点的回应,对行业发展的思考,也再一次引发社会关注。

选择在人形机器人火爆大半年后专访王兴兴,人民日报的这种访谈时点选择,本身就包含了一种“长期主义”关怀——关注创新,不是一种流量赶集和热点消费,而需要有陪伴创新沉淀的耐心。可以看到,大半年沉淀后,王兴兴已经很成熟:“如果一家公司或一个产品,所有人都很喜欢,反而不正常”、“从长远来看,没准这只是一个小火苗,就像当初互联网的诞生一样”、“大部分的研发投入都是在摸索方向,这是最贵的”,一个年轻的创业者要成为企业家,要能够像这样通过媒体输出超越行业的观念与思想。

想起今年6月任正非在人民日报那个刷屏的访谈,“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媒体需要企业家,企业家的现身说法有着强大的观念影响力,媒体宣传一百遍“长期主义”的重要,可能不如一个企业家讲个故事。企业家也需要媒体,现在“公关”这个词已经被用坏,但本来是个很好的词,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与公众舆论最好的公共关系建构方式、公共形象塑造方式,就是通过创始人亲身、亲切、亲密的公共对话。

这种公共对话,更与“创新的扩散”密切相关。虽然人形机器人通过春晚舞台火爆出圈,行业和产业也得到空前关注,但这种新兴产业更多仍处于很早期的阶段,离日常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扩散到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王兴兴式媒介布道。

创新扩散理论是社会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一个社会过程,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种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新事物被主流人群所接受。这个过程中,政府政策、市场条件、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可能加速或阻碍创新的扩散。——王兴兴在访谈中谈到了“上春晚”和“浙江拥有非常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对创新扩散的推动力,实际上,包含他此次在人民日报的访谈,也是推动创新扩散的重要力量。他谈到的AI人才问题,良性合理的竞争,AI想象空间,临界点突破的问题,这些诚恳的公共对话,都是在努力为创新扩散扫清障碍。

创新的扩散在观念传播上有一些特征,比如“可观察性”:某项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度。还有“兼容性”:某项创新与现有价值观、以往经验、预期采用者需求的共存程度。——春晚上的跳舞机器人,还有后来的马拉松机器人、格斗机器人,都是在表现一种“为他人看见的创新结果”,“看见”的价值远远高于“应用”。就像王兴兴说的,今年人形机器人火爆,从长远来看,没准这只是一个小火苗,就像当初互联网的诞生一样。这也符合创新扩散的特征:扩散轨迹通常呈现S型曲线,初期缓慢,达到某个点后加速。

当然,相比这种技术创新的扩散,对一个社会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的扩散。一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创新努力,让自己的产品闯上了春晚,闯上了时代的风口,成为国民级的创新,并在人民日报上表达对创新的理解,这是对创新精神最看得见的激励,让更多默默努力、等待技术上关键一跃的创新者感受到了强大的驱动力。王兴兴谈到的“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这很正常”,跟之前任正非谈到的“说我们好,我们压力也很大。骂我们一点,我们会更清醒一点”异曲同工,是对创新心态有说服力的坦诚示范。

还包括创新氛围的扩散,一个人影响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影响更多团队,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让杭州的王兴兴现象扩散到更多地方更多领域。创新年轻力量的扩散,“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这是一种以身示范的创新召唤。中国有数亿青少年,创新因子在他们身上的扩散,这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未来。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