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机器人艺术如何与科技融合创新?两校师生展示艺术科技作品

抖音快讯 2025年08月13日 13:39 1 admin

舞者在黑色机器人“铁马”上舞蹈、用机器人的几何结构表达情绪……8月12日上午,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会议区,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举行,各类艺术科技作品引发关注。

新京报记者现场了解到,与往届的论坛不同,本次活动以科技与艺术作品展示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并邀请了科学家、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就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进行深度研讨,探索开辟机器人未来研究的新天地。

机器人艺术如何与科技融合创新?两校师生展示艺术科技作品

舞者身穿白裙在黑色机器人“铁马”上舞蹈。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机器人与人共同表达艺术与美

当音乐开启,一架庞大的黑色多足机器人走进会场,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舞者和机器人共舞的场面,身穿白裙的舞者在黑色机器人“铁马”上舞蹈,在蒙古族呼麦的伴奏音下,机器人行进时发出的声音似战马奔腾,这是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姚燕安联合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授、学生创作的艺术科技作品《铁马舞者》,营造了机器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刚柔相济的艺术氛围。

艺术科技雕塑《黑色困境》、球柱锥这些美术生熟悉的临摹结构也可以变成机器人行走起来……活动现场,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学生也分别带来了自己的艺术科技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机器人艺术领域里重要的门类或形式,也是非常时髦和具有代表性的,希望机器人的表演能够给观众带来震撼。”姚燕安在主题为《机器人艺术与科技的融通境界》的报告中介绍了团队多年来在几何机器人方面的探索,包括四面体机器人、六面体机器人、四边形机器人、雪花机器人等。他认为,虽然机器人是利用数学的几何原理、力学原理研发而来,但从美术角度看则是很美妙的图案,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美术作品也可以被制作成机器人,行走起来。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我在这里想说:给我一个图形,我让他走起来。”姚燕安说道。

机器人艺术如何与科技融合创新?两校师生展示艺术科技作品

姚燕安介绍跑得最快的有腿机器人。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希望增添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人文色彩

“我们原来的学科分类是比较垂直的、纵向的,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学科之间应该相互融合,艺术和科技看似平行,但到达某一个点是可以交融的。”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代晓蓉带来的报告是《机器人与数字化剧场》。接受采访时她坦言,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艺术家学习的速度,也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形式,早在公元4世纪,人们在剧场上已经开始畅想用机械进行表演和演绎,比如以木偶人偶为角色的剧场;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设计了可以挥舞手臂的自动骑士;如今,机器人也可以和人类共舞。

“百年前我们想象不到数字人,但百年后的今天,孩子们都喜欢看数字人的表演,声光电沉浸式的剧场也让观众成了表演的参与者。”代晓蓉说道。

姚燕安将此次展示活动形容为机器人大会上的“奇葩”,“在和大会组委会讨论时,我们希望提到机器人,不一定都是产业、产品,它不仅帮人类干活、提高生产力,它还会进入到艺术领域、生活领域,可以熏陶人类,使我们感到美好和愉悦,在科学与艺术相融合方面使机器人更好地走向社会。”姚燕安介绍,此次活动主要展示了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学生的设计作品,也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探讨艺术和科技如何融合的话题。

提到高校育人,姚燕安介绍,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开展了教学活动,其中就包括为设计系的学生开设本科课程《动态机械雕塑》,利用机器人技术使雕塑动起来。他希望通过此次的展览展示活动,让社会各界能够了解研究者们在科技与艺术前沿探索中的思考,并听取公众意见,进一步改进作品。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利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