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
2025-08-18 0
1亿度燃烧17分钟!中国"人造太阳"再创世界纪录,清洁能源曙光已现
当一个"小太阳"在合肥的实验室里持续燃烧17分钟,温度飙升到1亿摄氏度时,人类离掌控清洁能源的终极梦想又近了一步。2025年1月20日,中国实验性高级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将等离子体在极端高温下稳定维持1066秒,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2023年403秒的纪录,更让全球科学界看到了核聚变发电的希望曙光。
这个"人造太阳"到底有多厉害?
EAST被称作"人造太阳",可不是浪得虚名。它要模仿的,正是宇宙中恒星发光发热的核心机制——核聚变。通俗讲,就是让氢的同位素在极高温度下"撞"在一起,聚变成氦,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和我们现在用的核裂变不同,这种能量方式几乎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物,更没有核泄漏的高风险,堪称"终极清洁能源"。
要实现这种反应可不容易。想象一下,在一个类似甜甜圈的真空容器里,用超强磁场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困住"——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以上,任何实体材料碰到都会瞬间汽化。过去50年里,全球科学家都在和这个"火团"较劲:要么温度不够,要么维持时间太短,始终迈不过实用化的门槛。
而这次EAST的突破,恰恰解决了最关键的"稳定性"问题。1066秒,相当于17分钟,足以让科学家观察到等离子体在极端条件下的完整行为规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维持的"高约束模式",意味着能量损失率极低,为未来持续发电打下了基础。
为什么说这是能源革命的关键一步?
人类对能源的渴求从未停止,而核聚变几乎是为地球量身定做的"完美方案":原料取自海水,1升海水里的氘氚聚变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产物只有氦气,没有二氧化碳排放;更不用担心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灾难性事故。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过去几十年,核聚变研究一直陷在"输入能量比输出多"的困境里。比如2022年美国实验室实现
相关文章
掏耳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陌生的事,但一个既定的事实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朵里大面积地进行一番“清扫”,至于究竟有没有掏干净其实自己并不清楚,只能...
2025-08-18 0
金融界2025年8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流体接头以及自动式快速接头组件”的专利,公开号CN120...
2025-08-18 0
8月15日至17日,为期三天的2025中国(广州)跨境电商交易会(CCEF)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办。作为展会“合规出海”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
2025-08-18 0
金融界2025年8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基于多模态大模型与超图时空网络的火力发电...
2025-08-18 0
金融界2025年8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浙江治丞智能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用于刀塔的防护结构”的专利,公开号CN12048...
2025-08-18 0
证券之星消息,天龙股份(603266 08月18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提问:公司在机器人精密结构件领域是否有布局?是否服务国...
2025-08-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