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量?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2日 11:47 1 admin

全媒体时代,流量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也成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然而,流量是把双刃剑。我们不能一味无底线追逐流量,而是要追求以主流价值引导的流量,让正能量澎湃的大流量。本期栏目聚焦“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量”这个时代命题,邀请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李力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丽教授同题共答,探讨主流媒体如何成为驱动向善的能量引擎,如何持续创造有品质、有温度、有能量的流量。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量?

李力:以共情共鸣打造“有能量的文化流量”

在传播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如何做好文化传播,追求什么样的文化流量,成为主流媒体需要解答的时代命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推出一系列“大屏惊艳 小屏惊爆”的文化节目,在全媒体传播中实现了收视与口碑双赢,探索出一条“算法+文化”的价值共建之路。《国家宝藏》让千年文物焕发新生,《宗师列传》使先贤智慧穿越时空,《简牍探中华》令古老文字重述往事,回应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算法主宰、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如何变流量为能量?

情感共鸣,“共情流量”超越“消费流量”

文化传播的灵魂是情感共鸣。过去数十年里,文化内容生产者习惯于强调价值取向,容易忽略受众最本质的心理动因——情感认同与体验连接。在碎片化、娱乐化的流量时代,单纯单向的信息灌输已经无法引发用户深度共鸣。在这样的背景下,共情流量的提出,超越了机械的“内容分发”,转向“情感唤醒”,构建起受众和内容之间的深层纽带。

从2017年到2025年,总台连续推出4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用戏剧化场景和明星讲述人,将原本冰冷的历史器物转化为鲜活的文化叙事。这种模式引发了经久不衰的博物馆热潮,其背后正是“共情流量”乘势而上的力量。

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宗师列传》,以“访一代宗师,寻千年文脉”为主题,通过沉浸式戏剧演绎、数智技术及年轻化叙事展现唐宋时期文化宗师的文学成就与人生故事,将亲情、友情、爱情与家国情怀交织其中,打造了一个既有历史纵深又有现实温度的叙事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信息加工的重要驱动力。情绪不是传播的副产品,而是放大传播效能的引擎。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聚焦简牍出土地,以重要简牍相关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蓝本,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方式,诠释出土简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物质与文化遗存。这种“微观史学的共情法”,让节目吸引观众更黏住网民。

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文化节目的优势在于更善于将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文化自信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家国情怀磁场”。这种传播模式,使得《国家宝藏》《宗师列传》等节目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获得跨文化情感共鸣,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点。

算法革新,成就智能传播价值导航

数字时代,算法如同一条无形的河流,塑造信息的流向与涌动。然而,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同温层效应”“回音室效应”成为全球性传播困境。尼尔·波兹曼曾断言,媒介本身并非中立,当算法只计算点击量,文化内容便被边缘化。

算法不应仅是冰冷的数理模型,而应成为价值引导的“智能舵手”。如何在算法之上,赋予其文化价值附加值?总台实践开创“算法+”新范式。《国家宝藏》第三季,团队引入“文化共识度”评估模型,将文物价值、专家权重、地域关联等维度纳入推荐逻辑。用户在客户端观看节目时,算法会根据用户地理位置、观看偏好和社交分享行为,优先推送相关文物特辑。《宗师列传》借助全网热度模型优化短视频内容,形成“微视频+长视频”双轮驱动。在短视频平台,算法聚焦用户兴趣点,推送经典语录、情感片段等“引流内容”。在“央视频”客户端,算法则引导用户观看完整正片,促进用户停留和深度参与,实现从“流量”到“留量”。这种创新,呼应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在探索的“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尝试将非遗传承、文物等级、用户学习路径等指标植入文化推荐引擎,或将成为突破“娱乐至死”困局的关键,为全球数字文化治理提供一种“东方方案”。这将是一次从“冷冰流量”到“温暖流量”的结构性跃迁。

流量如水,既能润泽万物,也能冲刷根基;算法如舟,既可顺水而行,也可偏航失控。文化传播的智慧,不是拒绝技术,而在于驾驭技术,将冰冷的算法转化为温暖的价值引擎。

地缘博弈,争夺流量能量话语权

“谁掌握了文明的解释权,谁便掌握了软实力的核心密码。”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流量已经不仅是商业数据,更是带有战略色彩的“软实力资源”。从社交平台到短视频、从算法分发到数据聚合,流量逐渐成为文化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变量。国家间的文化竞争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出版领域,转向以流量为支撑的算法空间、平台治理和舆论场博弈。谁能驾驭流量,谁就掌握了叙事主动权;谁能赋予流量以文明的深度,谁便能在地缘政治和文明对话中赢得先机。

但是,在当下数字平台主导的信息传播格局中,一些平台通过算法筛选和推荐机制控制着全球大部分用户的文化消费路径。中国主流媒体要想实现全球有效传播,必须突破“平台依赖症”,打造自主可控的传播渠道和算法体系。

当前,面对国际流量生态的复杂局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构建“5G+4K/8K+AI”战略格局,挖掘技术新潜能,布局新赛道,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美融入内容生产全流程。例如,情感叙事+智能推荐,通过情感化表达增强文化共鸣,结合算法推荐,实现用户兴趣捕获与深度留存;全媒体矩阵+跨平台分发,在海外平台布局,充分利用多渠道流量,实现多点触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的治史理念,对主流媒体文化传播有深刻启示。主流媒体的职责,在于用技术与内容双轮驱动,将流量引导至思想深处,让数字洪流汇聚为文明大河。

田丽:主流价值驾驭流量的逻辑与路径探析

在数字化浪潮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流量”这一技术性指标早已超越其原初意义,演化为平台生态中最具支配力的核心资源。它不仅主导着注意力的分配、内容的可见度与社会议题的排序逻辑,更深刻地塑造了数字时代的价值体系与认知结构。

当平台以商业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通过点击量、停留时长、转发频次等量化指标驱动内容推荐机制时,那些情绪化、娱乐性与感官刺激性强的内容更容易获得系统性偏好与高频推荐。由此形成的“低质高效”传播逻辑,不仅压缩了知识传播与公共讨论的空间,也使主流价值在激烈的流量竞争中面临边缘化风险。

当前,构建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的技术调控体系,成为数字时代健康公共空间构建的核心议题与治理挑战。

流量的本质嬗变与异化逻辑

在数字社会中,流量已成为影响社会文化资源积聚、商业资源分配乃至政治动员能力的重要杠杆。

为了获取更大的数据变现与广告收益,平台在内容分发机制上不断迭代升级。一方面,大量投入算法推荐系统、用户画像建模与行为预测等技术环节;另一方面,通过“自动播放”“无限滚动”“即时互动”等界面优化手段增强用户黏性与停留时长。这些看似中立的技术设计,本质上服务于数据收集与流量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内容生产与分发逻辑发生系统性重构。用户由信息的主动搜索者变为平台推荐的被动接受者;内容创作者也由价值表达者转为算法逻辑的迎合者。由此导致的是内容生态中日益强化的四类偏好模式。

一是碎片化快感型内容:短、快、浅,强调视觉刺激与即时愉悦,满足浅层注意力需求;二是情绪性冲突型内容:煽动情绪对立,以争议、极端立场驱动评论与转发;三是感官刺激与私欲导向内容:以颜值、炫富、猎奇等元素激发观看欲望;四是反智娱乐化内容:戏谑、简化公共议题,削弱理性讨论空间。这些内容因具备高传播效率与强互动反馈,迅速获得算法优先推荐,进而占据平台主流内容版图,导致知识性、理性、公共性表达系统性边缘化。

流量倾斜的社会文化风险

在个体认知层面。在长期接触碎片化、情绪化内容的过程中,用户的认知方式逐渐从系统性理解向快感响应迁移。内容消费不再以“理解世界”为目的,而是转向“即时感受”的情绪满足。这种机制削弱了公众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与议题辨析能力,使得信息环境呈现出娱乐化、去复杂化与“快感替代理性”的趋势。

在社会关系层面。算法基于用户既有偏好的推送机制,不断强化“信息茧房” 与“情绪回音壁”效应。不同立场与背景的群体被分割在各自的信息圈层中,认知鸿沟持续扩大,原本以理性对话为基础的公共交流空间逐渐瓦解。

在青少年成长层面。由于其价值观尚未成熟、认知系统仍在构建,更容易受到平台沉浸式设计与情绪刺激机制的影响,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理焦虑、价值判断模糊等问题。即时反馈与低认知门槛的内容消费模式,正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代人的信息习惯与价值认同,使其在面对复杂社会议题时,更倾向于接受简化结论而非深度探究,构成典型的成长风险与伦理挑战。

公共性嵌入算法逻辑的三维路径

在当前流量机制系统性偏向的背景下,破解流量异化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在于“抛弃流量”或“屏蔽算法”,而是重构一个以公共价值为内核导向、制度保障为外在约束、内容创新为传播支撑的三维治理体系。

制度引导:重建平台责任边界与信息治理架构。制度是治理逻辑的出发点,是厘清平台责任边界、实现公共价值保障的基础性工具。在当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算法机制下,制度应起到为公共性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是建立平台推荐机制的可审查性。目前,平台算法往往被视为商业机密,外界难以知晓其推荐逻辑与影响权重。这种模式削弱了社会对平台公信力的监督,也使主流价值内容处于流量分发的“算法盲区”。建议推进算法透明化立法,并设置平台对推荐内容后果的问责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平台的透明性与责任感,也为公众参与内容治理提供制度入口。

二是设立“公共内容权重指标”。为教育、科普、新闻等高社会价值内容提供基础可见性,避免其因初期数据表现不佳被算法淘汰。平台可通过内嵌“内容加权因子”,设定“推荐底线”,保障主流议题获得初始流量支持,推动内容生态多元共生。2022年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亦明确提出“鼓励正能量传播”“不得诱导沉迷”,并要求建立算法审计与申诉机制,为公共价值设定制度红线。

三是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的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平台的算法机制及内容推荐并非技术范畴内可独立完成的工程,而需接受来自社会、用户、专家、媒体等多方主体的共同监督与反馈。建议设立平台伦理治理委员会,吸纳法律学者、传播专家、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用户代表等参与平台内容与算法运行的定期评估,形成内外结合的治理环境。

技术嵌入:构建价值敏感型算法系统。在制度提供框架保障的基础上,技术体系本身亦应实现“内向性改造”。传统上,算法系统常被视为中立、高效的数学模型,其优化目标集中于“用户兴趣匹配度”与“互动转化率”。然而,技术本身并不具备“判断公共价值”的能力。因此,必须通过人为赋权与因子设定,将“社会效益”纳入算法目标函数,实现从“兴趣引导”向“价值平衡”的范式转向。

一是实施算法“权重干预机制”,人为介入推荐参数调节。平台可通过调整推荐算法中的“内容类型权重”与“议题重要性因子”,实现对公共价值内容的结构性扶持。例如,哔哩哔哩平台设立“知识区权重优先”机制,对科普、纪录片、讲座等内容设定算法初始增权,显著提高其进入首页推荐的概率,有效平衡了内容传播的社会责任与流量分布。

二是嵌入“价值导向因子”,构建具有判断能力的模型结构。算法模型不仅要识别“用户偏好”,还应识别“内容倾向”与“社会意义”。平台可在算法训练中引入诸如“表达理性度”“情绪极端性”“议题复杂度”等维度参数,对内容进行价值标注与推荐过滤。例如,对具有煽动性言辞、极端立场的内容设定削权惩罚,对具有知识性、平衡性和建设性讨论的内容设定正向奖励。

三是开发 “理性讨论指数”模型,辅助内容评价系统建设。腾讯新闻已在部分推荐模型中引入“理性表达指数”,通过对评论区情绪倾向、语义温度、观点多样性等多维度分析,评估一条内容是否促进公共对话、是否引发群体对立、是否具有误导风险。基于此模型,可构建对内容的社会价值预测机制,辅助平台进行理性内容推荐优先级排序,有效减缓算法驱动下的情绪撕裂与信息极化。

内容策略创新:重塑主流议题的传播表达机制。即便制度确立、算法优化,若内容本身缺乏表达力与传播力,也难以真正实现主流价值的有效扩散。在平台逻辑下,内容的传播张力与用户参与度成为影响推荐路径的关键变量。因此,必须对主流议题的表达方式、叙事策略与传播载体进行全方位创新,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流量生态中具备可见性、吸引力与参与度。

一是推动叙事型主流传播内容创作。主流议题不应再以抽象说教或行政话语方式呈现,而应通过具象的情感和故事来实现传播语态转型。例如,人民日报与哔哩哔哩联合推出的“青听计划”,通过与博主共创,将“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等议题以轻松、具象、情感化的方式呈现给年轻用户,单期视频完播率超过70%、互动率提升25%。这类系列短纪录片借助真实生活细节与人文关怀打动人心,获得广泛共鸣,同时也说明主流价值的“触达”关键不在内容本身,而在其叙事结构与情感连接方式。

二是构建原生表达力量。平台可设立“公共内容创作基金”,培育专业型创作者生态,对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环保志愿者等群体给予内容创作培训与数据支持,使其以专业身份进入内容场域,成为公共价值内容的原生传播者。这不仅能提升内容的专业性与可信度,也增强了主流表达的多样性。

三是打造协同传播机制。主流媒体、政府部门与内容创作者之间应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双向建构。例如,人民日报与科普博主联合推出心理健康系列内容、政策专家与短视频主播共创民生议题短片等形式,增强了内容的共鸣性。平台应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配置,系统推动这类融合传播模式的常态化、机制化发展。

数字时代的公共传播不应被动适应算法逻辑,更不应在流量洪流中丧失价值判断。真正的治理转型,在于构建一个以公共性为核心的流量分发体系,使主流价值成为平台运行机制中的内生变量,而非外部压力源。只有当“谁说”“怎么说”“推给谁”的传播链条全面嵌入公共审视框架,主流价值才能从边缘走向主位,从“能说”迈向“有效传播”。这一转变,不仅是平台内容生态健康的根本保障,也是数字文明走向理性、共识与多元协商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力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田丽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新闻战线微信公号)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