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共享食堂,机器人炒菜:外卖大战烧向供应链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2日 11:30 1 admin
共享食堂,机器人炒菜:外卖大战烧向供应链

2025年7月22日,京东首家外卖自营门店,厨师在透明厨房做菜,有炒菜机辅助。视觉中国/图

外卖大战依然火热,但平台比拼的已不只是流量和价格。

2025年7月下旬,京东(09618.HK)与美团(03690.HK)先后揭幕“七鲜小厨”与“浣熊食堂”,借助智能炒菜机器人与标准化厨房体系,在供应链深水区展开新一轮博弈。

平台为何要进军餐饮供应链?对餐饮行业有何影响?

差异化竞争

7月22日,首家“七鲜小厨”外卖门店在北京市东城区长保大厦内投入运营。

门店不设堂食区域,仅支持外卖与自提,现场多台全自动炒菜机同时运作,由少量工作人员监管。店内安装高清摄像头,炒菜过程同步直播至京东App。

目前“七鲜小厨”推出的菜品以中式快餐和简餐为主,已上线逾20款,定价区间为5-30元,通过京东App销售。

京东黑板报发布数据显示,“七鲜小厨”首店上线一周,日均订单已突破1000单,复购率较行业平均值高出220%,并称带动周边3公里范围内餐厅整体订单增长12%。

同时,京东启动“菜品合伙人”计划,计划投入10亿元,招募1000道特色菜品的提供者。被选中者可获得100万元现金保底分成,并参与不封顶的销售分成。参与者无需自行开店,京东负责门店建设、人力、运营及品控。

“京东是在打产品差异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客座顾问、零售电商行业专家庄帅向南方周末表示,“缺少就餐环境和服务,外卖差异化只能靠菜品来体现,菜品由商家提供,但京东的商家数量远不及美团、饿了么,只能打‘自营’这张牌。”

2024年底,美团启动“浣熊食堂”试点,目前已在北京、杭州建设10家门店。老乡鸡、真功夫等品牌在“浣熊食堂”已承租多个档口,厨房也安装全天候直播摄像头,店外显示屏同步展示食品安全数据与管理人员信息。

与京东的“七鲜小厨”自营不同,“浣熊食堂”由商家提供餐饮。平台提供厨房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链支持及数字化运营方法,商户共享公共区域服务,由平台统一安排卫生清洁。

北京见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柯剑云告诉南方周末,“浣熊食堂”对商户实行服务与卫生评级,划分为A-D四个等级,评级结果与商家权益支持挂钩。若连续处于D级,将面临限流或清退。

目前,柯剑云在北京多个“浣熊食堂”内已开出13家档口,运营着新式茶餐厅与吐司类简餐两个餐饮品牌,每家档口十余平方米,配有2名员工,日单量在180-200单。“新式茶餐厅与吐司类简餐,高度标准化、出餐速度快,适合外卖。”

“最初是招商经理联系我,说选好了几个点位让我去考察,觉得合适就签约。”他表示,门店不需要自行装修或购置油烟净化设备,美团提供的点位周边集中办公人群较多,“租金较周边市场价便宜10%左右,租的档口越多,租金越低。”

柯剑云向南方周末透露,门店上线初期平台给予运营帮扶,能较快打开市场。“望京的一家店,5月开业,6月订单两千多单,7月增长到三千多单。”

“显然,补贴是个无底洞。补贴一停,存量竞争加剧,各平台都得考虑如何做差异化。”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对南方周末说。

8月1日,美团、京东及淘宝饿了么先后发布声明,表示将响应监管要求,抵制不正当竞争。此前,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三家平台,要求各平台理性参与竞争,致力于构建多方共赢的行业生态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重回供应链

这并非京东首次下场“做菜”。

一京东前员工告诉南方周末,京东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中食产品部及研发部,并建立了研发厨房,采用自研与合作研发的模式,为京东旗下的七鲜超市、七鲜生活及七范提供主食、熟食、预制菜、轻食烘焙等产品。

“侯毅(盒马原CEO)在京东时就提出要引入3R(即烹、即热、即食)超市。”该员工补充道,“他去盒马后大力推进餐食产品,京东随即跟进。”

“除与盒马竞争外,(京东)更重要的考量是零售商品体系毛利率的提升。”上述员工解释,零售商品体系毛利率固定,而餐食产品属于高毛利,在50%左右,即便作为引流品的卤味产品,毛利率都高达35%。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表示,“前端卖饭菜永远不赚钱,靠供应链赚钱就可以了。”

事实上,京东此前已涉足餐饮供应链。

2015年底,京东成立“新通路”事业部,专注于面向线下中小商户。2018年,京东上线“京东餐饮”项目,将供应链延展至餐饮场景,通过“掌柜宝”App聚合中小门店订单,业务涵盖食材采购、菜品研发、厨房耗材及标准化门店服务。

上线初期,业务增长迅速。2018年三季度,京东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五倍,“餐饮”被列为重点增长引擎之一。

但随着新通路并入“京喜事业群”,相关业务开始边缘化,直至2022年“京喜”解散,B端职能被整合至京东零售主站及企业采购平台。

“七鲜小厨”的推出被视作对上述供应链布局的延续与调整。截至发稿,七鲜小厨尚未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问题。

美团也在持续构建其B端餐饮供应体系。

与京东几乎同期,2015年,美团在外卖商家端口上线“快驴进货”功能,向商户提供基础物资与部分标品食材。2018年起,快驴转为独立运营,采用自营采购模式并搭建自有仓配网络,逐步扩展至多地。

快驴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目前快驴已覆盖超20个省份。

当前,快驴与“浣熊食堂”深度绑定。

“浣熊食堂”负责人初征向南方周末表示,平台通过快驴为入驻商户提供自有品牌与大厂定制食材,并引入供应商标品。“商户可选择自有或第三方供应链,平台不作强制。”

柯剑云的公司开始推广小门店与外卖店后,采用快驴进行日常采购的频次变高,“店铺面积小,没有囤货空间,日常单量较堂食店也少,快驴可以支持按需采购,次日送达”。

不过,供应链的效能依赖规模形成。庄帅指出,目前“七鲜小厨”和“浣熊食堂”尚未形成足够体量,尚不足以建立稳定的成本优势。

标准化仍难落地

“平台想做B端餐饮业务,是因为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庞大、供给体系分散、行业数字化程度低,高频刚需,但结构失衡,有巨大市场潜力。”庄帅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达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收13356亿元,同比增长20.9%。

平台试图借助流量、技术与履约能力,整合传统供应链中层级繁多、价格不透明的供给体系。通过集采压低食材成本,以标准化流程提升履约效率,重构供需连接路径。

然而,现实远比设想更复杂。相关B端项目在平台内部多被归入“新业务”序列,组织架构经历多轮调整,鲜有在财报中独立披露。

比如在商品结构方面,平台商品池高度趋同,集中于米面油、调料、冻品、纸品、蔬菜等高频标准品,主要服务对象则为中小独立餐厅、团餐配送点、快餐茶饮连锁门店。订单分散、客户集中度不足,直接推高了履约成本。

曾在希杰、正大、蜀海、京东、每日优鲜等企业负责供应链业务的张强告诉南方周末,全品类供应链的核心弊端是以销定产,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这种模式下,供应商缺乏自主性,无法主动推广某一类产品或新品,平台差异化也做不出来。”

商业模式上,平台普遍采取“自营+平台”并行机制。核心品类由平台自采控制成本,长尾类目则引入本地供应商扩展覆盖面。

但平台均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冷链基础设施难以全国覆盖,订单密度不足导致周转率偏低,履约模型始终难以规模化复制。

柯剑云有直观体会。“我们部分菜品需要当日鲜肉,即便是在北京,这些平台鲜肉的生产日期都难以保证。”

为吸引供应商,部分平台还提供账期宽限、免入驻费与赠品补贴等激励措施,但补贴消退后供应商流失频发。

“扣去佣金与服务费,线上利润并不比线下高,还得应付退换货。”一四川海产冻货供应商向南方周末直言,“上线平台只是为了冲量,主要还是以线下批发渠道为主。”

平台服务的客户群体则利润率相对有限。由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餐饮经营参数蓝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单店平均息税折旧前利润率约为20%-30%,其中,餐饮行业单店食材成本平均占到营收的30%-40%。

这种情况下,平台的供给闭环极易被批发市场和熟人供货体系打破。中小商户采购弹性强、切换渠道成本低。

这也凸显了行业的非标属性。中式餐饮以手艺为核心,菜品结构复杂,食材需求弹性大。同一道菜因厨师、地域、门店偏好的不同而选材各异。

“大餐厅有自己的供应链;小餐厅依托菜市场,注重效率。而中餐的非标准化又决定了其难以接入标准化服务。”庄帅说。

加码布局机器人

比标准化更早落地的,或许是机械化。

“七鲜小厨”采用全自动炒菜设备,用得是橡鹿科技的炒菜机器人。

郭庆是橡鹿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他曾是美团S-team成员,2023年底起,担任京东集团CEO顾问,专注机器人业务研究,现任达达集团董事长。

自2023年底以来,京东多轮战略投资橡鹿科技,并于2024年7月追加近20亿元战略资金。

“七鲜小厨推出后,来咨询的人明显变多了。”南方周末以餐饮商家身份从橡鹿科技市场部经理处获悉,目前公司已推出7款机器人设备,售价区间为2万-8万元,主攻“炒”场景,“煎烹炸”类菜品仍受限,“七鲜小厨”项目仍处于设备压力测试阶段。

不只橡鹿科技,近三个月,京东密集投资了6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涵盖厨房自动化、家庭服务与零售场景。同期推出的JoyInside平台,整合京东AI能力并接入十余家硬件制造商。

美团、阿里巴巴(09988.HK)同样有所布局。

过去一年,美团投资了七家具身智能公司,并在深圳、北京加大配送机器人与无人机部署。

阿里巴巴更早于2018年由盒马推出“Robot.He”机器人餐厅,饿了么则试点“万小饿”自主配送机器人。2019年,阿里投资擎朗智能,并于2021年与软银共同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2020年起,饿了么推出“小蛮驴”,部署校园与社区无接触配送。

小米(01810.HK)、特斯拉(TSLA.Nasdaq)等科技公司也在涉足该领域。

2022年,小米发布米家烹饪机器人,集成多种烹饪功能并支持AI控制。

特斯拉2023年进入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生产测试阶段,并于7月21日在好莱坞开设“Tesla Diner”时首次将其应用于餐饮场景。该机器人承担现场递送爆米花与互动演示等任务,

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18-2023年间,中国餐饮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从0.79亿美元增长至8.4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0.6%。预计2024-2028年,该市场将从15.81亿美元增至114.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提升至64%。

送餐机器人已广泛部署于火锅、烧烤、点心等高频场景,厨房自动化设备则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但炒菜机器人的成本效益仍存争议。张强认为,单机多菜仍难实现,“一机一菜”的出品模型若需多样化,必然抬高设备与原料成本。而在订单不足预期时,设备容易闲置。

他向南方周末表示,各品牌的系统当前尚未整合,每一系统都需单独操作,表面减少人力,但维护与操作反而加重了人力负担。“当前阶段,服务员成本仍较可控,灵活性也更高。”

庄帅则认为,平台正试图以生态方式打通“原料采购—门店品控—标准化出品—自有配送”全链路。各平台均在此方向持续加码,布局日趋重资产化。

“各平台业务都刚起步,并不足以对餐饮行业构成深远影响,还是要交给时间。”他说。

(应受访者要求,张强为化名)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贾梦雅

责编 冯叶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