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国内规模商业化首单!近百台沪产机器人进厂,上海尝鲜工业制造示范场景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11日 20:41 1 admin
国内规模商业化首单!近百台沪产机器人进厂,上海尝鲜工业制造示范场景国内规模商业化首单!近百台沪产机器人进厂,上海尝鲜工业制造示范场景

继不久前联手拿下1.2亿元大订单,上海智元机器人今日(11日)又宣布,多达近百台的远征A2-W型号机器人将进入富临精工工厂,总中标金额为数千万元,这是国内工业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的首次落地。

上海刚发布《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打造物流装配、工业制造等标杆性应用示范场景,为工业具身智能的产业化带来了政策指引。此前,智元、开普勒、傅利叶等“沪产”机器人已率先上生产线“实习”,如今更是直接“入职”。智元方面表示,这标志着工业具身智能从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迈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从单厂试点到多厂全线

智元机器人在进厂“打工”前一个月,曾进行了一场直播“面试”。

今年7月,远征A2-W型号机器人在富临精工生产线进行上料常态化作业直播,单班次周转箱配送能力可达1000箱,差不多相当于当月的产线的排产需求。这次几乎零失误的直播表现,让富临精工决定一次性“招聘”近百台机器人。

“那次是机器人行业首次工业常态化作业直播,验证了通用具身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的可能性。”智元机器人通用事业部总裁王闯认为,此次近百台级别的商业签单,实现了机器人料箱拆垛及上料场景应用从“单厂试点验证”到“多厂全线覆盖”的跨越式升级,标志着制造业对具身智能商业价值的认可,未来可以为汽车制造、3C电子等更多工业场景提供应用参考。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先前的直播作业,智元机器人在富临精工工厂的作业范围从最初的2个产线点位,拓展至动力总成、减速器两大核心车间的15个上料点,每日承接500台以上产能的原材料配送任务,同时承担空箱自动化回收工作,单班次完成近万次搬箱动作,成为连接两个车间生产流程的核心运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智元远征A2-W并非传统的双足机器人,而是轮式机器人,尤其适用于周转箱拆码垛、搬运、上下料等多种柔性制造场景。

国内规模商业化首单!近百台沪产机器人进厂,上海尝鲜工业制造示范场景

远征A2-W型号机器人在产线工作。

工业具身智能表现超预期

前不久,智元与宇树联合中标1.2亿元的机器人,主要用在导览、讲解等场景。相比之下,这一笔订单金额虽然不算太高,但意义更为重大——机器人正走进真实的生产线,初步具备创造实际生产力的潜质。

王闯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离不开三大核心技术的突破。首先,多模态感知系统可实时识别人员、设备、物料等动态障碍,保障人机混场作业安全。其次,双臂协同与高精度操作模块,能适配不同尺寸、重量的周转箱。其三,自主纠错算法确保在突发异常时,机器人可自主恢复作业流程,无需人工干预。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我国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近日,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从优必选采购了一批工业机器人,项目金额超9000万元。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开普勒机器人的“K2大黄蜂”展示了强大的负载能力,轻松搬运30kg货物,定位精度达到0.01度,实现毫米级精细操作。据介绍,该型号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峰值推力达8200牛顿,可拉起一台200公斤的摩托车。目前,开普勒正与上汽通用汽车携手开展多轮实景实训。

国内规模商业化首单!近百台沪产机器人进厂,上海尝鲜工业制造示范场景

2025年5月29日,开普勒机器人参加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

“随着机器人的不断引进和应用,工业具身智能有望重塑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进入新阶段。”在富临精工工程部主任邓扬看来,工业具身智能在真实生产线上的表现远超预期,实时避障、极低故障率、抗干扰和纠错能力远胜传统自动化设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代替人类完成车间内重复性强、易造成腰肌劳损的搬箱工作,让工人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操作。

产业突破仍需爬坡

《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标杆性应用示范场景,要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等领域为牵引,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在此背景下,具身智能能否实现产业应用突破,关键在于行业应用端。

“多年以后回望,今天很可能是一个万亿元赛道的转折点,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的转折点。”王闯认为,机器人能实现科幻电影场景的时间点,或许难以精准预判,但五年内肯定能出现巨大的产业突破。

产业突破的第一关,便是“交付”。王闯告诉记者,此前客户首次收到机器人,兴奋尚未褪去,很快就陷入尴尬:箱子打开,怎么搬出来成了难题。一台机器人重达70公斤,不用吊机无法拆箱,还得派四个工程师上门帮忙。

于是,智元定下了一个目标:在没有派遣人员帮助的情况下,客户只需根据视频远程指导,能够完成开箱工作并完成初始化设置。这一目标还推动了机器人结构、流程、包装的全线优化。例如,拆箱动作流程精简,避免易出错步骤,减少误操作环节。目前,“客户自主开箱”的功能已经在内测中,预计很快将成为现实。

智元机器人还计划让小学生在30分钟内学会完成机器人初始设置,这是易用性的极致目标。王闯认为,要让用户能够像设置新手机一样自行完成机器人的开机设置。

“机器人的产业突破不是一个爆点,而是一场系统性爬坡。尽管市场热度不减,还远未达到过热的程度。”王闯分析道,目前千万元级订单在业内已经是领先水平,但考虑到数十万元的单机成本,机器人实际出货量仍然很小,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化应用。

“如果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帮客户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市场还有巨大上升空间。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即便现在热度高,未来也撑不久。”王闯说。

原标题:《国内规模商业化首单!近百台沪产机器人进厂,上海尝鲜工业制造示范场景》

栏目主编:李晔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查睿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