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清华创客批量“南下”深圳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11日 19:00 1 admin

南方财经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每一代潮头上都有清华人的身影,比如搜狐张朝阳、美团王兴、快手宿华等。

近两年,AI与机器人浪潮汹涌,清华人亦投入其中。智谱AI、月之暗面、光年之外、小马智行等明星企业,创始团队均可见清华力量。

近日,深圳南山区举行“X-Day”西丽湖路演社清华校友项目专场。南方财经记者现场获悉,截至2024年底,“清华系”在科创板/北交所/港交所上市企业共97家,总市值3.8万亿元。清华也是全国培养AI创业者最多的高校,覆盖大模型、自动驾驶、AI芯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有趣的是,坐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分支机构,深圳是除北京外清华校友最多的城市。当前,清华创客正批量“南下”,超60家“清华系”上市公司扎根深圳;清华校友创办的硬科技独角兽有53家,深圳占比30%以上。

“清华系”在深崛起,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我国高校长期面临专利“沉睡”难题,清华将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探出一条怎样的路径?

“南下”All in AI与机器人

4月,智谱AI启动A股IPO辅导,成为国内“大模型六小虎”首家启动IPO的企业。

成立于2019年的智谱有极强的“清华系”色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唐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CEO张鹏也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总裁王绍兰为清华创新领军工程博士。

纵观“六小虎”,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均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为清华本硕,以至于业内常言:清华承包了中国AI“半壁江山”。

“这几年从All in AI,到AI for All,又到AI in All,AI潮流不断演进,说明我们逐渐会生活在AI时代。作为清华创业者,我们不想做一个旁观者。”卓世科技合伙人、投融资副总裁苏战超谈到。

8月7日,卓世科技参加了深圳南山“X-Day”清华校友专场路演。其切入“AI+医疗”赛道,基于自研的HealthGPT Core多模态健康大模型开发了“小卓AI家医”产品,提供个人健康管理服务。日前,卓世科技与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达成千万级别采购意向。

苏战超观察到,“清华系”AI创业潮正逐渐南下,深圳是核心点位。一方面是因清华校友集聚,与校友企业、在深教授等有许多潜在的合作机会;另一方面,“这一波AI大模型公司多是清华计算机系孵化的,而深圳的强项是硬件,越来越多AI公司希望与深圳的硬件优势结合,尤其是把具身相关的研发中心放在这里,催生更多优秀的创业项目及爆点产品。”

正如苏战超所言,“具身智能”作为AI(软件)与机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体,近两年成为又一市场焦点。其中,深圳表现尤为亮眼,跑出了以优必选、众擎机器人、智平方等为代表的“八大金刚”。根据《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截至去年底,深圳机器人企业达74032家,其中2024年新增14534家,同比增长39.64%,发展势头迅猛。

2016年在深成立的大寰机器人,CEO孙杰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公司专攻智能抓取与精密运动产品,拥有伺服电动夹爪、音圈执行器、伺服电缸、DH-5-6灵巧手、iFM智能柔性运动系统等多系列的超200类产品。

孙杰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在深创业近十年,大寰机器人已拥有超100项知识产权,其中约40%为发明专利。目前核心技术已实现国产化,服务了消费电子、新能源等多家头部企业。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大寰机器人,深圳涌现的一批机器人企业中,“清华系”依旧显眼。例如去年8月成立的星际光年,创始人位德浩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八大金刚”之一智平方,副总裁邱巍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如今,深圳机器人创业赛道还涌入了清华“00后”。

“我是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读生,几位联创都是‘00后’。我们的愿景是让机器人像汽车一样,成为一种私人大宗消费品,真正进入人类的生产、生活。”零次方机器人联合创始人李宜哲介绍道。

据了解,零次方机器人成立于今年1月,核心成员来自清华AI&Robot智能机器人实验室。5月,零次方对外发布专项场景具身操作基础模型Zerith-V0以及轮臂人形机器人Zerith-H1,为商业服务场景提供具身智能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专项场景超长序列多任务连贯操作机器人企业。

“清华校友圈对AI和机器人的关注度很高,在技术创新、产业合作和投融资方面,大家日常保持着高密度的交流。加上深圳是一座开放包容、创新活力非常强的城市,校友们常常碰撞出有趣的火花。”李宜哲谈到。

清华创客批量“南下”深圳

“两度空间”缩短信任时间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3年高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行中,清华大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据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披露,2023年清华大学审议通过了120个成果转化项目,涉及558项知识产权,总收入3.45亿元(到账金额),转化成果来自30个院系,拟成立衍生企业14家。

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成绩,与清华校友网络长期的“传帮带”机制不无关系。

“清华有一个互帮互助的校友创新创业体系。许多师兄师姐在行业内已有多年经验,从技术到投融资,再到心态调整,比如企业在发展不同阶段,作为核心创始人应考虑哪些方面,这些问题都能给予我们许多有益指导。”大寰机器人CEO孙杰说。

影身智能创始人兼CEO闵伟也谈到:“校友是一个天然的信任平台,大家从同一个学校出来,有相似的理念和价值观,可能只需要‘两度空间’,就能认识适配的合作伙伴并建立信任。”

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密尔医疗创始人戴逸翔,同样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清华校友间的产业资源互补。

密尔医疗定位为多场景激光医疗系统方案与核心部件提供商。“我们服务了‘清华系’做数字PCR、基因测序以及诊断类的公司,他们原先的光源多从海外采购,如今进行国产化布局;密尔医疗激光器的核心部件也有一些清华师兄弟公司在提供支持,校友身份明显缩短了建立信任的时间。”戴逸翔说。

今年7月,零次方机器人宣布完成天使+和天使++轮亿元级融资。其中,天使+轮由包河创投、同创伟业、力合科创出资;天使++轮由水木基金、包河创投、力合瑞穗、拉尔夫创投出资。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攻坚、量产提速以及生态布局。

这一融资事件极具“清华系”特色。记者梳理发现,“清华系”不只有创业公司,还有以水木基金、力合科创、启迪之星等为代表的投资机构,覆盖天使、VC、PE全投资阶段,形成了“技术深度——产业资源——资本赋能”的连锁反应与乘数效应。

其中,力合科创作为国内首批天使创投机构之一,扎根深圳多年。1999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发起成立“深圳市清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旨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企业孵化;2015年,力合科创集团组建完成;2019年,力合科创集团与通产丽星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021年,上市公司更名“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243.SZ。

官网显示,力合科创累计投资孵化和服务企业4000多家,培育上市企业3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20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多家,以及2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力合科创本身就带有‘清华系’标签,源源不断会有校友主动联系。”力合科创总经理助理、力合创投总经理隋建锋告诉南方财经记者,校友组织是其获取“清华系”创业项目的一大源头。

以零次方机器人为例,其天使轮由力合科创、同创伟业等共同投资孵化。除了出资,力合科创还与南山区政府对接,助推零次方机器人入驻南山区“模力营”AI生态社区,实现合肥、深圳双总部运营,目前深圳团队主要负责前沿算法开发与国际化运营工作,已达约40人规模。

同创伟业首席投资官、深圳清华校友会金融投资分会金融分会会长丁宝玉在“X-Day”活动上透露,截至2024年底,“清华系”在科创板/北交所/港交所上市企业共97家,总市值3.8万亿元;其中63家总部或核心研发在深圳,占比65%。清华校友创办的硬科技独角兽(CB Insights口径)全国共53家,深圳占19家。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