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南水”北上“通关记”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1日 18:49 1 admin

大象新闻记者 刘长源 刘佳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相当于5000多个西湖的水量。

一泓碧波三千里,川流不息,润泽沿岸民生。让我们跟随两名参加暑期研学的中学生,一起解码“南水”如何“北上”,探寻国之重器蕴藏的科技力量,感受它带来的幸福温度。

“同学们,我们所在的郑州去年已经实现了主城区南水北调水源全覆盖,这意味着生活在黄河边的我们,每天喝到的都是来自长江流域的清澈南水。这个暑假,让我们开启一场特别的研学之旅吧……”

来自郑州八中的高照东和刘紫晴,这个暑期有一项社会调查作业:走进身边的南水北调设施,对比黄河水与南水水质差异,了解工程前后生态环境变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决定实地探访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第一站,便来到了郑州荥阳市王村镇的古柏渡。

“南水”北上“通关记”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咱们旁边的这条渠道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总干渠……”

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管理处工程科科长蔡霏霏的带领下,孩子们登上跨渠大桥观景台远眺。清澈的丹江水沿着地上明渠浩荡北行,与蜿蜒东流的黄河相遇——长江与黄河实现历史性“牵手”。

“南水”北上“通关记”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管理处供图

蔡霏霏:“穿黄工程被称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的咽喉工程,是咱们整个南水北调中线上的的标志性、控制性工程。工程采用深埋大直径隧洞下穿黄河,使北上的南水跟东流的黄河水形成立体交叉,将南来之水安全地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

从空中俯瞰穿黄工程,黄河南北两岸像放置了两把琴身相对的巨大“吉他”,看似分隔两岸,但在河床下30米深处,它们被两条4250米长的隧洞紧密相连,

南来之水正是通过这里,穿越滔滔黄河继续北上。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大直径隧洞穿越黄河,有“万里黄河第一隧”之称。

“南水”北上“通关记”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管理处供图

然而,隧洞的施工环境极为复杂——黄河河床下的土质极其黏腻,被形容为“在牙膏里打洞”。为此,建设者量身定制了大直径盾构机及专用刀具。这4000多米的穿越之旅,凝聚着五百多名建设者八年的心血。

为了解决隧洞双重水压的难题,建设者们还想出了双层衬砌的办法。

蔡霏霏:“穿黄隧洞采用了双层衬砌的结构,外衬管片,内衬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间设弹性排水垫层,这种结构形式就像夹心饼干一样,能够抵御双重的水压。”

“南水”北上“通关记”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管理处供图

穿黄工程开邙山、破泥沙、出河滩,排除万难穿越黄河,确保一渠清水继续北上,盾构机堪比“大功臣”。带着好奇,孩子们赶往研学的下一站——位于河南焦作的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

“南水”北上“通关记”

“各位同学,我们现在看到的庞然大物就是穿黄工程使用的大型器械盾构机……”

还未进馆,巨大的盾构机和提槽机便映入眼帘。曾经叱咤黄河河床下、直径9米的“黄河号”盾构机和8.7米高的衬砌管片,如今化身城市雕塑,诉说着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

讲解员宋阳介绍,这是全国第三座国家方志专业馆,运用3D打印、实物造景等手段,生动展示了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等关键节点。

“南水”北上“通关记”

△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供图

为什么要修建渡槽?宋阳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原则是避免与河流交叉,所以在遇到河流和道路时,要么像穿黄工程一样从下方穿过,要么在河流的上方架起一座桥,这就是渡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共有27座渡槽,是世界最大的渡槽群。而位于平顶山鲁山县的沙河渡槽工程,是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拥有多项‘世界之最’。”宋阳说。

“南水”北上“通关记”

宋阳告诉孩子们,焦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南水”不仅为这座曾经的煤城带来了清甜的“好水”,也重塑了城市面貌。

宋阳:“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桃花水母、中华秋沙鸭,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我们为了保护总干渠的水质安全和渠堤安全,在总干渠两侧规划建设了南水北调绿化带项目,现在这里已经是一个4A级旅游景区,叫做南水北调天河公园。”

距离方志馆不远的焦作天河公园,沿干渠两侧铺展。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市民们三五成群在此惬意散步游玩。

“南水”北上“通关记”

市民 耿阿姨:“越来越美了,空气越来越好了,我只要有时间就来这里锻炼。”

市民 张平鑫:“原来焦作是个‘土’城市,现在周围这些环境不是都得益于南水北调吗?我基本天天来,做自行车运动、吹口琴、和大家聊天,肯定是非常高兴,也是让子孙后代都能享受的地方。”

远望穿黄工程的宏伟身躯,触摸盾构机的钢铁脊梁,聆听建设者攻克难关的故事,这场“大国重器”研学游,也在两位中学生心中种下了担当与责任的种子。

刘紫晴:“参观了南水北调工程之后,我才知道,平时打开水龙头就能哗哗流出来的水竟然要走那么远,是这么来之不易。”

高照东:“我了解到了很多南水北调工程中了不起的设计,我觉得这些建设者们非常伟大。我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建设者,守好水、用好水。”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