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今年秋季,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183万余在校生,首次开设!| 都市观察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11日 17:21 1 admin
今年秋季,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183万余在校生,首次开设!| 都市观察

推出整合多学科的“AI+”课程、构建AI分层递进培养体系、企业“老师”进校开选修课、暑期实训培养“种子教师”……2025年秋季,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183万余在校生将首次系统开设人工智能(AI)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新学期AI通识课程学什么、怎么学?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了解到,暑假期间,本市多所中小学紧锣密鼓敲定“方案”,为即将“上新”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做足准备。

课表如何调整? 

多校开展“AI+”课程

日前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以下简称《课程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了解到,部分学校结合本校特色,创新推出“AI+”课程图谱,“融合”成为多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的共同“默契”。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将科学、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课程融合开展。“以科学课程的大纲为主线,引导学生‘递进式’学习信息科技课和人工智能通识课。”该校人工智能专题组组长高宇介绍,学校从今年4月起设置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历时两个月完成。

“以三年级课程为例,学校将每周的两节科学课和一节信息科技课程整合,融入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在学习水的液体、气体、固体三种状态时,老师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授科学知识,随后教同学们使用Excel表做知识整理和总结,最后请同学们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语言描述生成水由液体到固体变化的小视频。”高宇进一步介绍,这一内容可以帮学生了解科学原理、进行知识梳理整合到形成学习成果的学习闭环。“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需通过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帮助学生探究科学原理”。

在广渠门中学的学科融合实施方案中,则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生态学学科融合与AI课程结合。从“AI+五育”融合的角度入手,开展AIGC辅助美术、微电影、音乐等多种趣味课程。普及开源硬件与算法设计等基础知识课程,为有能力的同学衔接高中学科竞赛、人工智能实验室课程及相关科技竞赛夯实基础。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则计划在初一年级劳动技术课、初二年级信息技术课、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高二年级通用技术课中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8学时。初三、高三毕业年级,将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后,引入高校资源,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讲座。实施“项目制+伦理思辨”融合,依据丰台区轨道交通资源,设置“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等真实项目。每学期还将设置“AI伦理辩论赛”,与学生一起探讨算法偏见等社会议题。设置了学科交叉矩阵,构建“AI+”课程图谱,与音乐(AI音乐生成)、美术(数字艺术创作)、地理(遥感数据分析)等学科建立融合模块。

课程如何衔接?

构建分层递进学习体系

有了方向,AI通识课程具体该如何上呢?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课程部主任王丹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科学课为例,讲授了“AI+”课程的授课逻辑。她提到,学校通过课程导入、原理探究、实践活动和延伸思考等步骤来开展教学。

例如,在课程导入部分,授课教师先向同学们展示AI识别植物生长状态的案例,如农业无人机通过图像识别判断作物是否缺水,让同学们思考“AI是怎么知道植物‘渴了’的?”随后,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不同生长状态的植物,并请同学们总结出“判断植物是否缺水的特征”。在此之后,老师再请学生们类比AI的工作逻辑,并让学生用手机拍摄校园植物照片,标注“健康”“缺水”,使用简易AI工具(如在线图像分类平台),上传标注好的照片让AI“学习”,之后用新照片测试AI的判断准确率。最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讨论:“为什么AI有时会判断错?”理解AI的局限性和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在课程延伸思考方面,教师还将结合科学课中的“生物与环境关系”,讨论“AI如何帮助农民节约水资源”,将技术与学科知识结合。

在培养“意识-能力-责任”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下,AI课程如何衔接学段?王丹介绍,广渠门中学设计了分层递进的课程。小学以体验式课程为主,启蒙兴趣与思维;初中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强化实践与伦理意识;高中以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主,提升应用创新与系统思维,形成连贯的能力培养链条。

在培养模式上,建立学段衔接机制,各学段课程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贯穿中小学阶段的完整评价链条,确保学习内容与能力要求的连贯性。通过跨学段合作与资源共享,推动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或断层。例如,小学阶段用AI绘画工具生成故事插图,逐渐过渡到初中阶段的自然语言处理(如大语言模型应用课程)内容。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则建立了跨年级衔接体系,开发了“AI素养成长档案”,记录“初一基础操作→初二算法理解→高一项目开发→高二创新应用”的能力发展轨迹。设置“学长导师制”,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项目实践。

课程资源在哪儿?

多方资源进校赋能AI课

在课程资源获取上,各校均请来多方资源为AI课程“加持”、赋能。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开发无人驾驶类课程、与北大工学院开展水中机器人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术资源。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参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项目,申请成为清华大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单位,共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教学资源。邀请高校专家进校园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学术支持和资源。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还首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借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企业聚集的优势,不断发掘资源。学校与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知名企业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企业也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教学资源,如开源平台、工具、数据集等。例如,与企业合作建立虚拟路云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的实地教学场景,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课程;企业为学校捐赠“智云听校园安全守护系统”,在学校进行产品试点示范应用,企业工程师进校与教师一起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课程,将企业技术与学校课程贯通。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新设备也将“上线”,学校部署“智能助教助学大模型”终端(如教室智能屏),支持实时互动答疑。采购树莓派、Micro:bit等开源硬件套件,用于学生动手实践物联网和简单算法开发。

具体到上课形式方面,广渠门中学利用AI学伴、AI教研助手等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和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打造“未来课堂”,构建“师-生-机”新型关系。同时, 探索“双师课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协作”等模式,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开发、实验探究等活动。

在学习场地上,校外实践基地将给学生带来在真实场景中体验、探究的学习新空间。高宇介绍,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将不再局限于教室内授课。同学们将走出传统教室,走进各种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虚拟路域实验室、沉浸式数字体验馆、虚拟现实实验室等都将成为同学们的上课新场所。“以前,一些社团教室仅对社团学生开放,未来同学们都可以到这些教室中进行学习。学生们还将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研发流程,让同学们在真实体验中感受AI、学习AI、使用AI。”

此外,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整合社会资源,引入企业为学生提供接触AI前沿应用的机会。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选修课。

师资如何培养?

暑期实训培养种子教师

7月8日,全市启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2025年暑期实训,130名拟承担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员集结参训,参训人员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此次实训共计32学时,聚焦‘懂政策、懂技术、会教学、能落地’四大目标,力求帮助参训教师从通识理解走向教学胜任,从课程理念走向教学实施。”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实训不仅是一次短期集中学习,更是“百千种子”人工智能教师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下一阶段,北京市教委将继续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遴选与支持机制的建设,建设一支立足教学、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将推动各区成立区域教研共同体,围绕教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例研究等开展常态化协同教研,形成“区区有团队、校校有教师、班班有课程”的教育生态。北京市还将组织开展优质课例遴选与展示活动,通过案例评选、成果推广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打造具有“北京经验”的人工智能教育范式。

在市级培训的基础上,各校在暑期也主动作为,对相关教师进行校级针对性培训,并制定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设计了分层培训体系,技术组全体教师利用暑期研讨新学期各年级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内容。“注重初高中内容设计衔接,以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为载体,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研组每月开展AI课例研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信息中心主任李志新介绍。

广渠门中学也利用暑期及秋季开学第一课等关键节点开展教师实训,同时继续优化课程。

今年秋季,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183万余在校生,首次开设!| 都市观察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题图 | 视觉中国

今年秋季,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183万余在校生,首次开设!| 都市观察

编选 | 杜小溪

监制 | 王子轩

今年秋季,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183万余在校生,首次开设!| 都市观察

微信新功能上线,网友:终于来了 俄罗斯退休老太为追回积蓄,被乌方收买成为杀手,企图杀害俄军事人员 在北京钓鱼的年轻人:钓,我所欲也,鱼,非我所欲也 | 青春派

今年秋季,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183万余在校生,首次开设!| 都市观察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