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中国要登月了!揽月着陆器测试成功,登月术“失传”的美国很尴尬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11日 14:01 1 admin

8月6日,我国在河北怀来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完成了一项标志性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首次完成了着陆与起飞的综合验证。

作为我国首次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核心装备之一,这次试验标志着我国距离真正实现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再安全带回,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美国科技媒体《外太空内幕》第一时间转载报道,随后美联社、太空新闻网等媒体纷纷跟进,消息公布后迅速引爆国内外关注!

不少美国网友惊呼:“我们天天喊要在月球上建核电站,中国已经把登月车开出来演练了。”“NASA要上月球建基地,但中国已经模拟把人送上去了。”

中国要登月了!揽月着陆器测试成功,登月术“失传”的美国很尴尬

那么,这次登上热搜的“揽月月面着陆器”究竟是什么?它主要承担哪些关键功能?

在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任务中,揽月月面着陆器是我国全新开发的地外天体飞行器,采用两级结构设计,下降级负责从轨道到月面着陆,上升级则承担起飞与轨道交会。

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航天员和物资在月轨与月面之间的往返运输,并支持航天员月面驻留和活动。

它是航天员与月球之间的“桥梁”,关系到航天员能否在环月轨道和月球表面“来去自如”,是整个登月任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

该系统整合了高精度惯性导航、自主着陆制导、高比冲液体发动机、环境识别雷达等多项前沿技术。

在航天工程中,登月不是“落下去”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精密的动力学过程。本次试验正是对这些核心系统之间协同能力的集中验证。

月面着陆器从高空下降阶段的速度控制、姿态调整,到着陆过程中的障碍规避与姿态精调,再到离月起飞的推力向量控制,每一步都要求系统间高度协同。

试验平台模拟了下降、悬停、缓冲、着陆及随后的垂直起飞过程,整个飞控流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及自主性,得到了充分论证。

中国要登月了!揽月着陆器测试成功,登月术“失传”的美国很尴尬

揽月月面着陆器有哪些技术亮点呢?

揽月着陆器在设计阶段就设定了“系统内冗余+紧急逃逸”两条技术红线。因为月面执行任务的航天器,没有地面快速支援,也没有再发射一艘飞船去救人的可能,容错能力必须比任何地球近轨任务都要求更高。

为此“揽月”搭载了多台可独立工作的发动机,每台都具备一定推力冗余,即便任意一台发动机在任务中途出现故障,系统依然可以通过剩余发动机的分布推力策略完成起飞与返轨。

这种“多发动机+冗余控制”的结构让揽月系统具备了极高的生存能力,确保航天员在最坏情况下,也能“回得来”。

同时,揽月着陆器配备了四条可调姿态、具备缓冲能力的着陆腿,每条腿都具备对冲落震动的能力,同时也能根据不同月面坡度进行动态调节,确保舱体垂直稳定落地。

这些着陆腿内置多级缓冲组件,以此应对重力虽低,但地形崎岖;尘土虽轻,但扰动剧烈的复杂月面环境。

而起飞环节的设计则更加讲究!月面起飞不同于地球发射,没有地面发射塔或轨道辅助系统,一切要靠自身结构完成。

揽月着陆器将“上升段”与“着陆段”分体设计,着陆后留在月面的是底部的落月平台,航天员返回时将搭乘顶部的“上升舱”单独点火升空。

这种分级设计虽然结构复杂,但大幅减轻了返航质量,提高了燃料利用效率,是当前主流登月方案中的最优解之一。

中国要登月了!揽月着陆器测试成功,登月术“失传”的美国很尴尬

近年来,我国已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探月工程,实现嫦娥五号无人采样返回、嫦娥六号背面取样等多项关键任务。此次完成的着陆器试验,为即将到来的“登”“驻”“返”任务链条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已明确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除了揽月月面着陆器项目,我国也在同步推进月面驻留相关设施建设,包括长征十号运载火箭、载人登月舱、月面驻留舱、登月服、月球移动平台在内的一系列关键装备。

早在去年9月,中国登月服就已在公众面前首次亮相,航天员翟志刚与王亚平身穿全新登月服惊艳登场,引发外界热议。

中国自主研制的登月服领先美国登月服率先亮相,不仅在生命保障系统、温控系统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还具备在月球低重力、高温差环境中长时间活动的能力。

而长征十号也已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具备运送组合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能力;登月舱则采用三舱结构设计,支持航天员在月面驻留约六小时;同时,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也在进一步加强。

与中国这边的扎实进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登月项目近年来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自1972年阿波罗17号之后,美国已有50多年没有执行过一次载人月球任务。那一代的登月技术,如土星五号火箭的完整工艺、结构图纸、测试数据等,早已失传。

中国要登月了!揽月着陆器测试成功,登月术“失传”的美国很尴尬

NASA甚至公开承认,很多关键工程记录未被妥善保存,导致“技术断代”问题严重。

如今,NASA试图用新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重建登月能力,但其关键载具——SpaceX的“星舰”系统与NASA自己的SLS(太空发射系统),却问题重重,进展缓慢。

“星舰”虽承载了马斯克火星移民的梦想,可在连续几次试飞中均未实现预期;而SLS项目更是成本高企、延误频发,从立项至今十余年,尚未完成载人飞行。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2025财年NASA仅获得了320亿美元预算,远低于其申请额度,导致各项目推进难度陡增,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时间表已多次被迫推迟。

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在努力塑造自己“太空霸主”的形象!

就在中国完成登月着陆器试验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5日,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还刚刚签署了一项新指令,提出要在2030年前将一座100千瓦级的核裂变反应堆部署在月球表面,为未来月面基地提供能源。

听起来前沿又雄心勃勃,但这项计划连登月运载能力都尚未解决,更不要说在月球部署高复杂度核设施。

计划发布后,舆论并未如预期那样提振,反倒引来更多质疑:连人都还没能再次送上月球,谈什么“建电站”实在太早。

中国要登月了!揽月着陆器测试成功,登月术“失传”的美国很尴尬

当下的登月竞赛,已经不再是比谁提出更多远大设想,而是比谁真正掌握了“落得下、走得动、回得来”的硬核技术。

从本次揽月着陆器的试验成功可以看出,中国正在用实打实的技术突破,逐步积累登月全流程工程能力。

未来几年,中国的登月工程不仅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也很可能在全球深空探索竞争格局中扮演更加主动的角色。

就像一位美国网友所言:“NASA总是在制定令人激动的PPT计划,而中国却在悄悄实现目标。”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