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0日 20:43 1 admin

在科技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到比 ChatGPT 更具传奇色彩的产品了。

上线 5 天,用户破百万;2 个月,月活破亿;如今,每周有近 7 亿活跃用户,相当于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每周都在与它互动。

它不仅是史上增长最快的应用,更引领了时代潮流,将生成式 AI 的巨浪推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这款现象级产品背后的许多关键决策过程和幕后故事却鲜为人知。

  • ChatGPT 的诞生,源自一个内部黑客马拉松?
  • 最初的命名,是拗口难念的「Chat with GPT-3.5」?
  • 定价靠问卷,产品调研看 TikTok 评论区?

在 GPT-5 发布之后,ChatGPT 负责人 Nick Turley 首次接受长篇专访,分享了 ChatGPT 开发、增长和产品化背后的故事。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他的系统性介绍向我们证明,ChatGPT 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最大化加速度」的组织哲学+「模型当产品做」的工程体系+「敢于先上、不怕不完美」的发布策略叠加的结果。

这不仅是一个产品增长的故事,更是一堂关于在 AI 时代如何思考、如何构建、如何取胜的大师课。

一、引爆点:10 天冲刺,不完美的产品,来自真实世界的反馈

外界可能很难相信,ChatGPT 最初的诞生,源于一次意外。

在 GPT-4 训练完成前后,OpenAI 内部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一条更直接的路径来接触消费者,以加速学习和迭代。

此前虽然已经有 API 模式,但反馈链条太长(终端用户 -> 开发者 -> OpenAI),模型迭代速度受限。

Nick 回忆道:

我们需要一个与消费者更直接的关系。

于是,OpenAI 组织了一场内部黑客马拉松,鼓励员工们基于 GPT-4 的能力去创造一些很酷的东西。

但团队很快就发现一个共性问题:无论他们构建多么「专一」的工具,用户总会想用它来干点别的。生成式 AI 具备了通用能力,将其限制在单一场景里,反而违背了它的天性。

最终,团队决定,与其做一个功能单一的专业应用,不如直接给世界带来一个开放式的对话框。

这在 AI 领域是一种反复出现的模式:你必须先把产品发布出去,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可能性和人们的需求,而不是先验地去推理。

这个决策,直接催生了 ChatGPT。

更疯狂的是,从团队决定「要开发一个开放式对话产品」到正式上线,中间只花了 10 天

当时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在年底假期前发布,收集一些真实世界的使用数据,然后回来分析,甚至可能在收集到反馈之后就把它关停

现在回看,有几个在当时看似微小、事后却被证明「改写了历史」的决策:

  • 无需 Waitlist:与此前其他很多 AI 产品不同,ChatGPT 发布即向所有人开放。这促成了用法与范式的「群体涌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分享,带来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集体探索。
  • 免费 + 直观 UI:同样的模型能力其实早已通过 API 对外提供,但并未形成爆发。一个友好的界面加上零门槛的免费策略,极大地放大了产品的触达范围。
  • 先发布再完善:团队并未追求完美。无论是很多人吐槽的「丑陋的模型下拉选框」,还是最初版本的 Code Interpreter,他们奉行的都是先发布,让现实世界反馈真实需求,再去倒推产品形态。

某种程度上说,面对不确定性极强的生成式 AI 产品,「发布」本身,就是最高效的需求发现机制,也是最宝贵的模型训练数据的生成器。过度追求「一次性完美」,反而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在错误的方向上打转。

甚至连这款产品的名字也充满偶然性。最初的备选方案堪称朴实无华——「Chat with GPT-3.5」

我们当时真的不觉得它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所以想尽可能起一个学术化的名字,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一个研究 Demo。」

直到发布前夜的最后一刻,他们才最终确定了「ChatGPT」这个稍微好一点的名字。

2022 年 11 月 30 日,Sam Altman 随手发了一条推文,向世界介绍了这个「小玩意」。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流量瞬间涌入,服务器不堪重负。

Nick 和团队的反应从「仪表盘是不是坏了?」到「这只是一波病毒式传播,很快会平息」,再到「诶,用户留存率为什么这么高?」,最后才恍然大悟:他们似乎在无意中引爆了一颗核弹。

历史,就此改写。

二、增长与定价:微笑曲线、20 美元和来自 TikTok 的用户调研

ChatGPT 不仅是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产品,它的用户粘性也打破了常规。

ChatGPT 的产品故事也许是每个产品经理的终极梦想——增长与留存双高。

通常,一个产品用户基数越大,后续用户的质量和留存率会自然下降。但 ChatGPT 打破了这一定律,即便在用户从早期极客扩展到普通大众后,其留存率依然坚挺,甚至不断提升。

ChatGPT 的留存曲线甚至呈现出「微笑曲线」。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这意味着,一部分用户在试用后可能会离开,但几个月后他们会回来,并且使用得更频繁。

Nick 认为,这背后有双重原因:

  1. 用户需要时间学习适应:把任务「委托给一个 AI」并非人类的直觉行为。用户需要时间去学习、适应,并最终形成向 AI 求助的心智模型。
  2. 产品自身快速迭代进化:产品本身在持续变强。通过迭代产品,不断降低使用摩擦,拓宽了生成式 AI 的可用边界。

ChatGPT 的微笑曲线揭示了 AI 应用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不依赖于创造沉迷式的使用时长,而是深度绑定于用户解决问题的频次与产品能力的提升。

让我们回到 ChatGPT 发布之初,巨大的流量压力让团队焦头烂额。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机制来区分「核心用户」和「围观群众」,优先为前者提供更稳定的服务,来缓解服务器压力。

于是,付费订阅模式被提上日程。

不过,谈到商业化,那个如今被全行业抄作业的 $20/月 的定价,其产生过程其实远比外界想象的要「草台班子」。

当时我感觉自己都快要有恐慌症了。

时间紧迫,Nick 打电话请教了 Superhuman 的创始人 Rahul Vohra,他是一位以定价策略闻名的产品专家。Nick 从中得到了很多宝贵建议——但根本没时间去一一实践。

情急之下,他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决定:在 OpenAI 的 Discord 社区里,发出去一个谷歌问卷。

问卷里只有四个问题,完全照搬了著名的 Van Westendorp 价格敏感度测试法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1. 什么价格会让你觉得这个产品太贵了,完全不考虑购买?
  2. 什么价格会让你觉得这个产品有点贵,但还是会考虑购买?
  3. 什么价格会让你觉得这个产品很划算,是笔不错的交易?
  4. 什么价格会让你觉得这个产品太便宜了,以至于你会怀疑它的质量?

第二天,他们通过这四个问题的回答数据,绘制出四条曲线,它们的交点共同指向一个「价格」:$20/月。

更让 Nick 绷不住的是,第二天就有媒体专门写了篇文章,报道《OpenAI 用这四个天才问题为 ChatGPT 定价》。

如果他们知道这只是我从 Google 搜索到的第一条结果…

这个仓促间定下的价格,不仅支撑起了 OpenAI 庞大的商业帝国,还无意中为整个 AI 应用行业设定了价格锚点。

为了承载更前沿、负载更重的研究功能(如 GPT-5 Pro),OpenAI 又增设了 200 美元的高阶档位,为深度用户提供了向上空间,但那是后来的故事了。

Nick 事后也常常反思:「我们会不会因为这个定价,无形中拉低了整个 AI 订阅市场的价值上限?

但他很快释然了,「最终,我变得不在乎。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项技术尽可能地普及。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也一直在将更强大的能力(比如今天的 GPT-5)下放到免费层级,让所有人都能受益。」

除了在 Discord 里做价格调研,TikTok 的评论区,也成为了 OpenAI 最早、也最宝贵的「用户研究渠道」。

那些爆款视频的评论区太疯狂了,一个评论区里可能有 2000 个不同的用例。我们会一条一条仔细地看,因为很多用法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这是最真实的、涌现出来的用户需求。

这种用户自发分享需求和教程的模式很像 Instapot:不再需要官方制作大量规范模板来引导用户,而是靠网络上用户自发分享的海量食谱。

三、核心产品心法:「极限加速」与「模型即产品」

如果说这些「意外」是时势造英雄,那么 OpenAI 内部的核心产品哲学,则是其能够持续狂飙、抓住机遇的底层引擎。

这个文化的核心,可以用一个问句来概括:「Is it maximally accelerated?」(它被最大化极限加速了吗?)

这是 Nick 经常在内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甚至一度被做成了 Slack 里的一个粉色表情包。

当团队在讨论一个项目时,总会有人跳出来问:「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在就做?为什么不能明天就做?如果我们真的想最大化地加速这件事得进程,我们需要立刻做什么?」

Nick 认为,在一个新大陆上,执行力是区分想法和现实的唯一标准。

这种对速度的极致追求,并非源于市场竞争的焦虑,而是源于对 AI 技术更深刻的认知:在 AI 领域,你永远无法预知应该打磨什么,直到你把它发布出去。

AI 产品的很多属性是涌现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

「一个拥有成熟流程的大公司,不会允许这样的产品发布。」Nick 坦言。但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他们认为发布一个尴尬但能立刻获得反馈的产品,严格来说比为了追求完美而延迟发布要更好。

因为获取真实的失败案例,是让模型变得更好的最佳途径。

当然,这种「加速文化」并非没有边界。Nick 强调,OpenAI 明确划定了两条路径:

  • 产品开发链路:速度优先,快速实证,高频迭代。
  • 前沿模型链路:安全优先,严格遵循流程,红队测试、安全卡、外部意见一个都不能少。

这种「快与稳分层」的结构,使得 ChatGPT 能以软件节奏跟上模型演进,同时又在关键安全议题上先立标准、再上能力。

比如,去年,ChatGPT 曾出现过一次著名的「马屁精」事件。一次更新后的模型变得非常倾向于赞同和奉承用户,无论用户说什么,它都会附和「你太对了」「你的想法很棒」。

这在网上引发了大量讨论和段子。但 OpenAI 内部对此事的态度,却异常严肃。

这非常危险,「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你也许可以一笑置之。但想象一下未来,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这次事件促使团队深入反思。他们意识到,必须确保模型优化的目标是真正对用户有益,而不是最大化用户的留存率或使用时长。

这背后,是激励机制的根本差异。

Nick 引用了查理芒格的经典名言:告诉我激励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你结果会怎样。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OpenAI 希望真正帮助用户实现目标,而不是用算法让他们沉迷。

这背后其实还隐含着一条核心主线:模型即产品

Nick 把 ChatGPT 的持续留存提升,归功于三类并行的工作:

  1. 模型能力对齐主流用法:围绕写作、编程等高频场景做「定向能力建设」,这甚至包括了对模型行为风格和人格的精细调优。
  2. 研究驱动的新能力搜索功能解决了时效性与可信性问题;记忆功能解决了深层个性化问题;语音/多模态则拓宽了交互的入口。
  3. 常规但关键的产品工程优化:取消强制登录、优化历史记录搜索、引入项目管理与协作分享等,持续降低高频使用中的摩擦阻力。

在 ChatGPT 之前,我们发布模型更像是发布硬件,比如,我们发布了 GPT-3,然后整个公司就开始投入到 GPT-4 的漫长研发中。你必须等待一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下一次跃迁。

而现在,OpenAI 已经彻底告别了「大版本发布 -> 再等一年」的硬件式节奏,转而以软件更新的节奏,对模型进行滚动式、小步快跑改良。

为了实现这一点,团队必须建立一整套产品级的评估体系

这套体系不再是研究人员使用的学术 benchmark,而是由产品经理和数据科学家定义的、与真实用户场景紧密相关的「理想行为」集合。

通过这套 evals,团队得以用数据闭环的方式,驱动模型与产品的双向迭代。

Evals 成了研究、产品、工程团队之间的通用语言。

四、GPT-5 降临:它有「品味」,并且免费

在访谈中,Nick 分享了关于这个新一代模型的诸多细节。他认为,对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GPT-5 将带来一次真正的阶跃式变化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GPT-5 究竟强在哪里?

  1. 更聪明:在数学、推理等标准学术基准上,GPT-5 都是 SOTA 级。尤其在编程,特别是前端编程方面,有巨大突破。
  2. 更有用:它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写作者和编辑。「这个模型有品味,」Nick 评价道。此外,它在健康等三大高频场景的实用度被推上新台阶。
  3. 更快速:它会像人类一样「思考」,在需要时动态决定是否进行更深度的推理,而在简单任务上则能瞬时响应,整体体验比 GPT-4o 更流畅。
  4. 更可靠:「这很难用数据或用例来描述,但这个模型感觉更有生命力,更有人情味。」同时,在缓解过度谄媚拍马屁和减少幻觉等模型行为上做了系统性修复。

而且:GPT-5 免费向所有用户开放。

「我想,这是 OpenAI 能做的独一无二的事情。很多公司如果拥有这样的模型,一定会把它放在付费墙后面。但对我们来说,只要我们能规模化地提供它,我们就会这么做。」

当用户提出一些棘手的、高风险的问题时,比如情感建议、健康咨询,很多科技公司的做法是回避。

但我们认为,我们的责任是跑向它们,然后尽全力做好。而不是逃避它们

「如果你有一个在医学基准测试上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模型,却因为害怕风险而禁用它的健康咨询功能,那将是巨大的遗憾和浪费。」Nick 说,「这项技术太重要了,它对人类的潜在积极影响太大了,我们不能逃避那些高风险的场景。」

五、未来图景:告别聊天框,迎接「你的 AI/超级助理」

尽管 ChatGPT 已经如此成功,但在 Nick 看来,它依然非常初级。

我总觉得,现在的 ChatGPT 有点像 MS-DOS。而我们还没有造出 Windows。当我们最终做出来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显而易见。

他认为,「聊天」(Chat) 这种形式,只是当时 OpenAI 能将这项技术产品化发布的最简单的界面形式,它远非 AI 交互的终极形态。

我同意自然语言是人机交互的未来,这一点意义深远。但自然语言 ≠ 聊天框。我对「聊天」这种范式能火成这样感到困惑,更对那么多人抄袭这种范式感到困惑。

在 Nick 畅想的未来里,AI 将拥有自己的原生 UI。

既然 GPT-5 已经能出色地完成前端编码工作,为什么不能让 AI 根据任务动态地生成交互界面呢?

OpenAI 对 ChatGPT 的长期愿景,也远超一个「聊天工具」。他们内部最初讨论的词是「超级助理」 ,但 Nick 现在更喜欢用「你的 AI」 (Your AI) 来描述。

「你的 AI」不仅拥有强大的通用智能,更重要的是,它更懂你。它了解你的背景、上下文和长期目标。同时,它拥有行动能力,可以接入各种工具,为你执行任务。

这也引出了一个重要趋势:随着 ChatGPT 搜索与外链能力的增强,它正从「答案的终点」变成「高质量内容的分发起点」。

Lenny 在播客中就提到,他的 Newsletter 来自 ChatGPT 的订阅和访问量,已经超过了 Twitter。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 AEO (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 时代正在到来。

ChatGPT 负责人:靠「极限加速」和「模型即产品」构建增长飞轮

六、组织与团队:像「爵士乐队」一样即兴共创

要支撑如此高速的迭代和跨学科的创新,传统的部门分类和瀑布式开发流程早已失效。

Nick 将 OpenAI 的团队构建和协作方式,类比为一支「爵士乐队」。

传统的产品开发类似一个交响乐团,每个人都严格按照乐谱演奏自己的部分。但我更喜欢爵士乐的模式。没有固定的脚本,你倾听队友即兴演奏的一段旋律,然后你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去叠加。伟大的产品开发就是这样,创意可以来自任何人,过程充满乐趣和即兴的火花。

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们的团队构成和招聘策略上:

  • 小而精,跨学科深度耦合:研究、工程、产品、设计等不同背景的人,从项目第一天起就在同一面白板前共创。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当底层模型的能力提升 2 倍时,它所驱动的产品体验是否也提升了至少 2 倍?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这个产品方向可能就有问题。
  • 优先寻找「能把事打通的人」:招聘时,他们优先寻找那些能够独立负责、打通链路的「木桶」型人才,然后再在其周围配备支持性的「弹药」型角色。岗位并非固定模板,而是根据每个小团队当下最欠缺的能力(可能是前端、数据科学或研究)来动态配置。

这种组织模式,确保了 OpenAI 即使在规模急剧扩张的今天,依然能保持小团队的敏捷和高吞吐量。

七、写在最后:ChatGPT 的真正护城河

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 ChatGPT 乃至 OpenAI 的核心优势,那或是是:

它并非源于某个单点技术或产品的领先,而是拥有一套已经成型、且在高速自迭代的「从模型到产品到分发」的端到端飞轮系统。

  • 上限,由不断突破的前沿模型研究来推动;
  • 下限,由严谨的安全与流程体系来兜底;
  • 中间通过高效的产品、工程与评估机制,将两端紧密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正反馈飞轮。

这套系统在 GPT-5 时代进一步成形:能力更强、价值函数更清晰、与生态的分发关系更健康。

对于任何想在「后聊天时代」占位的团队,而言,理解并借鉴这套在真实世界中被反复验证过的方法论与工程习惯,或许比单纯追赶模型参数,来得更为关键。

在访谈的最后,当被问及职业生涯的建议时,Nick 的回答是:

找到那些能给你能量的、最聪明、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的人,想办法和他们共事。追随你内心真正感到好奇的东西。

在一个 AI 可以回答任何问题的世界里,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唯一来源,就是你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被替代的好奇心。

这或许就是 ChatGPT 疯狂的产品历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你对 ChatGPT 的未来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参考来源:

Inside ChatGPT: The fastest growing product in history | Nick Turley (OpenAI)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