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馆《耳朵里的动物园》科普音乐会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延续“艺术+科学”的跨界理念,观众不仅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表演,更体验了一场科...
2025-08-18 0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诸位是否也会在手机电量低于百分之二十时,便心生惶惶之感呢?那种对充电器的依赖,是我们很多人日常的烦恼。
但是现在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日子就要结束了!
中国实验室已成功研发出一种可续航五十年的电池,这意味着,未来你的设备或许再也无需充电了!
手机电量降至20%以下时,你的心是否也随之悬起?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被充电线支配的焦虑,仿佛电量就是生命的进度条。
但若是存在一块可使用长达五十年之久的电池呢?
这并非科幻,而是已然发生于中国实验室的事实。一场能源领域的底层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想象一下,心脏起搏器无需开刀即可更换,手机永不关机,深空探测器宛如带着人类的眼睛飞向宇宙尽头,且电力始终充沛。
实现这一切的核心,是一种叫“核电池”的东西,别被这个“核”字吓到,它不是你想象中那座庞大的核电站,而是一个硬币大小的能量块。
北京贝塔伏特公司率先推出“BV100”,西北师范大学旋即与之携手发布“烛龙一号”。
它们名字不同,技术路径稍有差异,但目标完全一致,终结人类的“电量焦虑”。
这些小东西,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电的认知,传统电池是化学反应的搬运工,能量用完就得充,而核电池更像一个微缩版的太阳。
它并非通过化学反应,而是凭借核同位素的自然衰变获取能量,此过程迟缓、稳定,近乎永恒。
“烛龙一号”用的是碳-14,半衰期5730年,意思就是说这个时间,足够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今天了。
在其设计的50年寿命周期内,性能衰减幅度不足5%,且其能量密度颇为可观,达到普通锂电池的十倍有余。
就像把一辆重卡的油箱,硬是塞进了一个可乐罐里,而“BV100”更进一步,它用上了镍-63和金刚石半导体,一种地球上最坚硬的材料。
这使其几乎能够将同位素衰变释放的每一缕能量都“压榨殆尽”,其能量密度高达锂电池的二十倍。
这个比枣核还小的东西,能稳定输出50年电力即插即用,无需任何维护。
它不是在“储电”,而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持续不断地“发电”,大家最担心的那个“核”字,其实比一根香蕉还温柔。
一提到核我们总会联想到辐射、危险、蘑菇云,但核电池里的核,和核武器、核电站完全是两码事。
它用的碳-14和镍-63,只会释放一种叫β粒子的东西,这种粒子的穿透力极弱。
弱到什么程度?一张A4纸就能把它完全挡住,它的辐射剂量,甚至低于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
我们每天都会接受来自土壤、空气、宇宙射线的背景辐射,而一块核电池放在身边,产生的辐射比吃一根香蕉里的天然放射性钾元素还要低。
为了绝对安全,科学家们给它穿上了厚厚的盔甲,“烛龙一号”是碳化硅,“BV100”是金刚石。
这些材料不仅能把那点微不足道的辐射牢牢锁住,还能抵御枪击、穿刺和烈火。
就算你把它扔进1500度的熔炉里,它也能保证放射性物质零泄漏,国家正在为它制定民用标准,预计2027年出台,这块电池进入我们生活前,会有一道最坚固的安全锁。
一块永不枯竭的电池,能撬动多大的未来?对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植入起搏器后,再也无需因更换电池而承受二次手术的痛苦和风险。
一次植入终身相伴,对物联网来说,那些守在无人区的气象站、沉在深海里的中继器、散布在广袤田野的传感器,将拥有长达数十年的生命,一个真正“万物互联”的世界才有了坚实的底座。
对航天事业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能撑多久。
中国的核电池,恰似一颗永不熄灭的“中国心”,有望为人类的星际远征注入强大动力。
当然还有我们每个人,也许几年后,你的智能手表、蓝牙耳机,甚至手机,买回来就再也不需要充电器了。
那种随时随地,想用就用的从容,才是真正的能源自由,这场能源革命,没有所谓的弯道超车。
如此颠覆性的技术,并非一日之功,它背后是中国几十年核工业技术的深厚积累。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弹一星”,到今天民用核电池的问世,靠的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一代代科学家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的成果。
从核心的同位素材料,到精密的半导体换能器,我们实现了100%的自主知识产权。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更把能源未来的主动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更关键的是成本,过去类似的核电池,用的是钚-238这类昂贵材料,是少数国家才能玩得起的奢侈品。
而中国的碳-14方案,成本降低了20倍,直接把这项技术从神坛拉回了人间。
贝塔伏特公司计划2025年量产“BV100”,西北师大的“烛龙二号”也在路上,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昙花一现,而是一场即将席卷全球的产业风暴。
高铁改变了中国的空间距离,而核电池或许将重新定义我们的时间观念。
那一天或许我们手中的设备不再有电量提醒,只有一个安静的承诺,光明与你同在直到永远。
更有趣的是,当中国掌握这项“全球独一份”的技术时,是该大方分享,还是紧握底牌呢?
毕竟能源从来不止是插电那么简单,它背后藏着话语权,藏着未来世界的规则。
那么你呢?如果有一天,你的手机里装着一块能用到孙子辈的核电池你敢用吗?你觉得这项技术该怎么用,才对得起“烛龙”这个照亮未知的名字?
参考资料:
IT之家《国内首款碳-14 核电池“烛龙一号”问世,理论上可持续放电上千年》
相关文章
8月17日,中国科学技术馆《耳朵里的动物园》科普音乐会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延续“艺术+科学”的跨界理念,观众不仅欣赏到高水准的音乐表演,更体验了一场科...
2025-08-18 0
8月15日—17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第 31 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China-Hospeq)上,“中非医...
2025-08-18 0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广泛,考取专业的无人机驾驶员执照(CAAC执照)已成为进入相关行业的敲门砖。上海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拥有众多无人...
2025-08-18 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楼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从26岁起至今经营纺织工厂已经8年,后意外成为快手服装主播,创业路上,@许诺家高端羊绒女装 始终把“宁缺毋滥...
2025-08-18 0
提示信息8月15日至19日,以“书香湾区 阅见世界 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25南国书香节正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火热举行。国际出版商协会(IP...
2025-08-18 0
金融界2025年8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正浩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供电系统控制方法、供电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专利...
2025-08-18 0
图片来源:BEATA ZAWRZEL—NURPHOTO/GETTY IMAGES埃隆·马斯克与OpenAI的长期争斗迎来了一位新参与者:苹果公司。xA...
2025-08-18 0
大家都知道,德国是欧洲老牌经济强国,江苏是中国东部的一个省,两地方人口差不多都在8000多万级别。德国2023年GDP搞到4.45万亿美元,这数字听起...
2025-08-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