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10日 17:58 1 admin

5月,中国自主研发的高强低温钢CHSN01正式投入使用,500吨这种"宇宙级"材料已经开始为我国首个聚变能发电实验装置BEST"穿铠甲"。

这意味着中国的"人造太阳"终于有了能扛住极端环境的"钢筋铁骨",距离点亮聚变能第一盏灯又近了一大步。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聚变能源的终极挑战

我国正在研究迷你版的“太阳”,这个"小太阳"内部温度高达上亿摄氏度,比太阳核心还要热好几倍。但问题来了,地球上没有任何材料能直接承受这种高温,怎么办?

科学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超强磁场把这团高温等离子体"悬浮"在空中,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托着它,不让它碰到任何固体表面。听起来很酷,但这个磁场得有多强?答案是20特斯拉,比地球磁场强几十万倍!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这就带来了一个神矛盾:产生超强磁场的超导磁体必须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液氦中工作,而它们需要承受的却是磁场产生的巨大撕扯力。用来制造这些磁体外壳和支撑结构的材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极端条件:既要在接近绝对零度时保持足够的韧性,又要承受住20特斯拉强磁场的拉扯。

过去,国际上最好的材料是316LN不锈钢,但随着中国聚变装置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钢已经快到极限了。没有更强的材料,中国的"人造太阳"就可能在关键时刻骨折,这绝对不能接受。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十年攻关路

2011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出现低温钢故障,这给全世界的聚变研究敲响了警钟。中科院的李来风研究员意识到,材料问题将成为制约聚变发展的关键瓶颈,于是把目光锁定在了性能更优秀的N50钢上。

第一次"起飞"发生在2017年。当李来风团队带着新的技术路线参加美国的国际会议时,却遭到了外国专家的集体质疑。他们认为,想要大幅超越现有材料性能,基本不可能。面对质疑,中国科学家的回应很简单:"试试就试试!"就是这五个字,开启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材料攻关马拉松。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2019年,好消息传来:团队成功炼出了500公斤样品,屈服强度达到1500兆帕,性能完全达标!但兴奋之后却是现实的冷水:由于生产成本高达每吨20万元,而且当时没有明确的工程需求,项目被迫搁置了一年多。

就在有人想打退堂鼓时,中国超导泰斗赵忠贤院士站了出来,他专门参加团队组会,给年轻人打气:"这事值得干下去,你们不要迷信国外权威!"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真正的转机来自2021年。中国自主设计的聚变能发电实验装置BEST正式启动,明确需要1500兆帕级的高强低温钢!有了明确需求,"国家队"正式下场:中科院牵头,联合中国钢研、宣钢等13家顶级企业和4家科研院所,组成"高强钢攻关联盟",采用"赛马制"全力攻关。

2023年8月,"中国高强低温钢1号"(CHSN01)终于通过专家评审,这个名字的寓意很明确:中国第一!从被质疑到自主突破,十年磨一剑,中国科学家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中国制造"。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CHSN01的"超能力"

那么,这种被称为"宇宙级"的材料到底有多强?首先是强度。CHSN01的屈服强度达到1500兆帕,比传统的316LN不锈钢高出40%。如果把这种钢做成指甲盖大小的薄片,它能稳稳承受15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而不变形!

更厉害的是韧性。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液氦环境中,CHSN01依然能被拉伸超过25%而不断裂,断裂韧性超过180兆帕·米的平方根。要知道,绝大多数材料在这种极低温下都会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一碰就碎,但CHSN01却能保持足够的柔韧性。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最关键的是,它能完美承受20特斯拉强磁场产生的巨大拉扯力。这种磁场强度有多可怕?如果戴着金属手表靠近,手表会被瞬间撕掉;如果有铁质物品,会像炮弹一样被吸过去。但CHSN01制成的结构件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岿然不动。

并且,使用CHSN01后,超导磁体系统的重量能减轻10%,单个装置就能节约材料100吨。对于动辄几千吨重的聚变装置来说,减重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材料科学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等国际顶级机构都对CHSN01表示出浓厚兴趣,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点亮聚变能第一盏灯

2025年5月1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式开始总装,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正在从聚变能的"原理验证"阶段跃升到"工程应用"阶段。

BEST装置有多厉害?它的体积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缩小了40%,但磁场强度却提升到15特斯拉,在更小的空间里实现更高效的等离子体约束。最关键的是,它将首次验证聚变能发电的工程可行性,目标是实现50兆瓦的输出功率,能量增益大于1。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BEST装置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中国聚变能"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一步。按照规划,BEST将在2027年建成并开始发电演示,目标是在2030年点亮聚变能第一盏灯。接下来,中国还将建设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目标在2035年实现1000兆瓦以上的聚变功率。最终目标是在2050年前实现聚变电站的商业化运营。

这个时间表听起来很激进,但有了CHSN01这样的关键材料突破,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聚变能商业化的国家。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家里用的电可能就来自这种清洁、安全、几乎无限的聚变能源。

十年磨一钢!中国核聚变低温钢突破,可扛20T磁场与15头大象压力

回望这十年的攻关路,从最初的国际质疑到今天的世界瞩目,CHSN01的诞生过程就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是求不来、买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干出来。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中国科学家不仅有勇气挑战世界难题,更有能力把"不可能"变成"中国方案"。

未来十年,当聚变能第一盏灯在中国点亮时,我们会记得今天这个历史时刻:为了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中国炼出了最强的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