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两江评 | 戳破假院士“画皮”,“求真”之弦不能松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0日 16:31 1 admin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男子阮少平长期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频繁现身于学校、医院等机构。

两江评 | 戳破假院士“画皮”,“求真”之弦不能松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科研成就以及崇高的道德操守。每一位真正的院士,都是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潜心研究,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才获此殊荣。而“阮少平”之流,仅凭一张伪造的名片、几句信口胡诌的谎言,就妄图窃取这一神圣称号,其行为不仅是对院士群体的亵渎,更是对整个学术生态的严重破坏。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阮少平”这样的骗子并不少见。他们为了牟取私利,不惜伪造身份、编造履历,给自己贴上各种光鲜亮丽的标签。有的冒充名校教授,在各类讲座、培训中夸夸其谈,骗取高额报酬;有的自封“医学权威”,兜售所谓的“祖传秘方”“神奇疗法”,坑害患者钱财,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健康。这些虚假身份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更对社会秩序和诚信体系造成了冲击。

“阮少平”们之所以能够长期招摇撞骗,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部分人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一旦听到某人拥有这些光环,便不假思索地选择相信,而不去核实其真实性和专业能力。这种心理使得骗子们有机可乘,他们利用公众的信任,精心编织谎言,营造出高深莫测的形象,从而达到骗取钱财、获取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些活动组织者在邀请嘉宾时,缺乏严谨的审核机制,只看重对方的头衔和名气,而忽视了对其真实身份和专业背景的核实,这无疑为骗子们大开“方便之门”。此外,一些案件在曝光后才启动追责,无形之中给了骗子们可乘之机,进一步助长了他们心存侥幸、试图钻法律和监管空子的不良心理。

要遏制此类毫无底线的自我贴金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术和专项活动组织者应肩负起责任,在邀请专家时保持严谨态度,建立严格的身份核实机制。可以通过查询官方数据库、联系相关机构等方式,仔细核实受邀者的身份及其从事领域与活动的关联度,不被虚名迷惑,确保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社会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破除对头衔等外在“帽子”的盲目崇拜,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贡献。媒体应充分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及时曝光此类欺诈行为,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相关部门则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对伪造身份、招摇撞骗等行为的惩处标准,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骗子们不敢再轻易冒险。

戳破假院士的“画皮”,不仅是为了揭露个别骗子的丑陋行径,更是为了捍卫社会的诚信体系、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每个人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不盲目迷信权威,不轻易被虚假表象所迷惑。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从源头上斩断假身份滋生的链条,才能让那些妄图通过欺诈手段谋取利益的人无处遁形,让社会保持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作者:陈长

编辑:吴宝莉(实习生) 曹叶

审核:杨洋

华龙网两江评投稿邮箱:liangjiangping@cqnews.net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