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松延动力CFO韩深任:机器人量产已跑通,四季度开启出海业务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10日 16:20 1 admin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新 北京报道

松延动力CFO韩深任:机器人量产已跑通,四季度开启出海业务

8月10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松延动力CFO韩深任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介绍松延动力量产、出海等相关进展。

公开资料显示,松延动力成立于2023年9月,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本体、机器人仿生以及具身操作系统等多个方向的研发。公司成立后一个月,其产品N1便从概念设计到加工制造,完成装配和测试,并且实现机器人双足行走稳定性测试。

就在本月初,松延动力宣布已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本轮由金浦资本领投,北汽产投、中金资本、晶科能源、赟汇资本、优山资本、卓源资本、元智未来等机构跟投。这是松延动力自今年上半年以来连续完成的第三轮融资,累计融资次数高达六轮。

回顾机器人行业融资环境变化,韩深任称,最初大家只需要观看Demo,观察原型机,如果厂商可以让原型机运作起来,就能更好地获得融资。但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大家逐渐从偏向Demo转向偏向场景或者实用的形态。以此来看,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的看法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韩深任进一步表示,在2024年里,松延动力持续融资并加码研发,今年则为量产周期,随着今年量产跑通,公司融资变得越来越顺利。此次最新融资轮次的及后续资金,主要集中在研发投入和生产车间相关投入上。

在今年4月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上,松延动力的“小顽童”N2夺得了亚军,迎来高光时刻,受到市场的关注,订单随即蜂拥而来。然而订单爆发,还考验上游的量产能力。

对于量产,韩深任介绍,在推进量产过程中,松延动力最开始没有量产经验,但是幸运的是公司在结构设计上考虑到了模块化方案,因此在量产过程中起量较快。具体量产进度上,松延动力今年5月开始寻找量产场地,6月搬入生产车间,7月实现了批量化出货。

2025年被一些市场人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机器人量产还面临上游卡点,市场普遍共识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暂不成熟,缺少配套厂商,主要依靠主机厂自己研发。在此过程中,需要上游与主机厂协同发力。

韩深任表示,对于产业链上端而言,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爆火,大部分厂商面临爆单问题,上游供应链猝然应对来自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订单爆发,显得措手不及。

韩深任继续称,目前来看,供应链产线切换比较及时,包括很多原本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在核心部件与汽车零部件有相关性,针对机器人部件生产方面,可以针对性调整。

对于人形机器人是否替代人类,实现劳动力替代,韩深任回应称,目前机器人可能只能在特定场景替代劳动力,尚无法满足通用性替代要求。例如在工厂生产的准确化要求方面,机器人仍无法实现。

关于出海,韩深任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将优先完成量产流程,确保客户批量交付顺利落地,第四季度及明年的将开启出海业务。在初期,将以代理商模式切入,前期以客户需求导向,覆盖欧洲、美国、东南亚及沙特等地。

韩深任还称,从需求上来看,目前国内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可能与国外场景趋同,国内机器人渗透较高的教育科研、文旅商演等几个场景中,国外也保持较高的需求。

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松延动力展示了其最新仿生机器人“小诺”。据介绍,小诺仿生机器人配备仿生皮肤和高精度执行器,结合仿生人本体与控制算法,可精准模拟愤怒、微笑、厌恶等多种复杂表情;“小诺”还集成大语言模型,支持表情与语音同步、性格设定及多语言交流。

大语言模型通过互联网上现成的海量文本、图片和视频训练,而物理世界数据相对匮乏,产业界普遍认为具身智能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足够的数据和合适的模型,模型和数据本身的泛化性和通用性不足以支持机器人应用到广泛的商业场景中。

“我们认为目前模型技术尚未完全收敛,大家对于模型的认知,包括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或者其他模型没有达到统一性范式,以及架构不够清晰。在模型的开拓,和数据的积累上,行业还需要不断迭代。” 韩深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的核心问题是模型技术尚未完全收敛,数据采集量不足。我们认为只要持续完成这两方面的工作,最后会出现类似于ChatGPT和Deepseek的沉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