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自然》杂志研究称,至2100年预计510万人因高温住院 | 热浪常态化,健康新挑战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09日 09:08 1 admin
《自然》杂志研究称,至2100年预计510万人因高温住院 | 热浪常态化,健康新挑战

8月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强调高温热浪天气可能引起的多重健康风险。前不久,一项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和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共同牵头的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通过预测模型,研究团队发现,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到2100年,中国因极端高温住院的人数将达到510万人。

《自然》杂志研究称,至2100年预计510万人因高温住院 | 热浪常态化,健康新挑战

高温天气

对健康将造成持续影响

中央气象台8月2日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陕西、四川、重庆等局地有40℃以上高温天气。8月4日,河南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8月4日至5日,河南省将持续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今年入夏以来,我国不少地区受高温炙烤,高温影响下,居民健康状况也在经历考验。

为了研究极端气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2021—2023年,中国301个城市7000多家医院的每日住院数据,分析气温波动与住院人数之间的历史关系,并预测未来的情况。

对现有数据的历史分析显示,在地理分布方面,中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和四川省,是高温相关入院风险值较高的地区。在年龄分层方面,虽然老年人群的绝对住院率更高,但青少年对高温的敏感性更明显,尤其是在北京、武汉、兰州。研究团队分析称,青少年的热敏感性更强,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的体温调节机制相对不够成熟。

预测模型的未来分析结果显示,在高碳排放的情景下,预计到2100年,全国极端高温事件将超过120天,东部、中部、南部地区以及西南部地区更容易出现极端高温。高温住院风险预计将从2030年起一路上涨到2100年,到2100年,预计将有超过510万人因高温住院,东部、南部和西南地区最多。年龄分层方面,受到极端气温影响最大的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

研究团队呼吁,极端天气对健康将造成持续影响,全球都应针对全球变暖采取紧急措施。

《自然》杂志研究称,至2100年预计510万人因高温住院 | 热浪常态化,健康新挑战

高温

升高心脑血管疾病、中暑风险

以往的研究显示,高温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生相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人员进行的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分析显示,长期的气温变化,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气温变化每增加1℃,就会增加6%的心血管病风险。原因可能是气温变化扰乱了人体正常生理体温调节功能,并触发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间接增快心率,升高血压,增加心血管负荷,诱发了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发表在《循环》上的一项对科威特地区的研究也发现,就心血管病而言,当日平均气温达到42.8℃极限水平时,死于心血管疾病者将会增加1~2倍。

一项德国的研究还表明,夜间高温增加脑卒中风险。可能的原因为:一是在高温环境时,机体通过提高心率、血管扩张和出汗等增加热量扩散,由此大脑供血可能会减少,缺血可能会加重;二是高温可能使人体失水和脱水,进而血液浓缩和黏稠度增高,从而导致血栓栓塞,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风险。因此,天气炎热时,注意饮水,室内降温很重要。

此外,高温天气下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就是中暑。医学资料显示,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热量蓄积在体内引发的一系列生理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中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规范了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的分类。指南按照从轻到重的原则,将热相关疾病进行分类。轻度热相关疾病包括热疹、热水肿、热痉挛,中度热相关疾病包括热晕厥和热衰竭,重度热相关疾病是热射病。

尽量减少外出

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处置

如何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考验?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主任樊晶光曾建议,如果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有时也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有可能是中暑先兆。如果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可能是因为钠盐丢失引起的热痉挛。如果出现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等,或伴有眩晕、晕厥等症状,可能是因为体液和钠盐丢失过多而引起的热衰竭。此外,还有可能出现胸闷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不适。

如果出现中暑先兆症状,要尽快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并补充水分。如果出现肌肉痉挛,除了上述处置措施,还要适当补充含盐或电解质的饮料。如果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激动、胸闷、胸痛、言语不清、易怒和(或)昏迷等症状,要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那么,如何防止高温诱发疾病?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周朝霞曾在其文章中建议,一是减少外出。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尽量选择清晨和傍晚,减少逗留时间。如在中午出去,可以不时在银行、商场等室内凉爽场所休息数分钟后继续户外活动。二是遮阳避暑。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遮阳镜、涂抹防晒霜,减少在太阳直射下的户外活动时间。三是及时补水。夏日外出时,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及时补充。四是随身携带解暑药。五是注意饮食健康和卫生。六是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