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改娃师与他们的“造物”艺境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08日 17:35 1 admin

来源:中国妇女报

改娃师与他们的“造物”艺境

正在工作的改娃师。AI制图

改娃师与他们的“造物”艺境

网友们分享的“改娃”作品。社交平台截图

改娃师与他们的“造物”艺境

网友们分享的“改娃”作品。社交平台截图

改娃师与他们的“造物”艺境

网友们分享的“改娃”作品。社交平台截图

改娃师与他们的“造物”艺境

网友们分享的“改娃”作品。社交平台截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瑞琪

深夜,“90后”改娃师陈曦戴着口罩,握着细小的砂纸,对着手中等待“蜕变”的娃娃反复打磨。“这里的唇峰要再锐化一点儿,才能体现角色的倔强感。”经过卸妆、打磨、重塑轮廓、上色封层、换装等工序后,原本表情单一的娃娃焕然一新。工作台旁的展示架上,摆满了陈曦的作品:穿着马面裙的古风少女、科技感十足的赛博朋克战士……神态各异的娃娃仿佛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改娃”,这一曾被视为小众圈层的爱好,近年来快速走进大众视野。当越来越多人对“这些与众不同的娃娃从何而来”感到好奇时,改娃师这个职业也从幕后走上了前台。

因爱入局:匠心让玩偶“重生”

“‘改娃’不是简单的化妆,而是对玩偶身份的重新塑造。”台灯下,有着5年“改娃”经验的林墨,正手法娴熟地打磨一只娃娃的面部轮廓。“你看这处眉骨,原厂模具是圆润的,若想让它有‘精致感’,就得把眉峰抬高,再用补土拉出鼻梁的阴影。”林墨解释道。

在玩偶收藏圈,像林墨这样的改娃师们,正用画笔与颜料,将工厂批量生产的标准化玩偶改造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们通过调整妆容、重塑造型,甚至修改肢体比例,将自己的想法注入娃娃,赋予其全新面貌。“这是一个治愈且美好的过程。”陈曦说。

“改娃”的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林墨介绍,对于一些组装好的娃娃,比如常见的盲盒娃娃,首先需要“热水煮娃”拆解,再用专业的卸漆工具去除玩偶原有的妆容,接着补土造型,干燥后再用砂纸细细打磨表面,确保后续上色能均匀附着。在设计新妆容时,要结合客人的个性化需求——有人想要复刻自己偶像的眉眼,有人希望玩偶带着特定的情绪、造型,还有人在指定风格后,让改娃师自由发挥。最后是精细上色,要用极细的画笔一层层叠加颜料。“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大概需要2~5天,光是画一双眼睛,可能就要耗费两三个小时。”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改娃师们的入行故事往往带着热爱的温度。林墨本是美术专业毕业生,一次偶然听到朋友抱怨抽到盲盒“雷娃”,对造型不满意,便试着用绘画技巧为玩偶改妆。改后的玩偶被朋友晒到网上,没想到引来不少人询问“哪里能改”,她就此踏上“改娃”之路。

如今,像林墨、陈曦这样的改娃师越来越多。“我们圈子里不少人是转行而来的。”林墨说,有人曾是美术老师,也有人从事与“改娃”、美术毫不相干的工作,但他们大多热爱潮玩盲盒,想创作出独特的作品,后来索性把这份热爱变成了兼职甚至主业,根据“改娃”的复杂程度,收费从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他们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改娃”过程和成品,吸引了大量爱好者。

热度发酵:从“改娃”到产业链兴起

改娃师的出现,带动了一条围绕玩偶改造的完整产业链。从最基础的“改娃”材料来看,专用颜料、溶剂、砂纸、画笔、卸妆工具等,都有专门的生产和销售渠道。部分商家还推出了“改娃材料包”,为新手入门提供便利。某电商平台上,“改娃”材料的月销量已突破数十万件。

“玩偶配件”市场也日趋火爆。不同款式的假发、服装、鞋子,乃至微型眼镜、背包等,都能找到专门的设计师和卖家。义乌小商品市场敏锐捕捉到这一商机,专门开辟了“改娃材料专区”,从0.5毫米的微型纽扣到定制化3D打印零件,品类齐全。一家主营Labubu娃衣的义乌商家透露:“销量好到惊人,每天生产两三万套仍无库存,工厂的娃衣设计多达上千款。”

完整的产业链催生出大量优秀作品。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稀缺款或知名改娃师的作品常被高价转卖,部分“改娃”玩偶甚至被炒到原价的数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为了买到独特的定制款,我在二手市场蹲守了好几个月,虽然价格高得离谱,但因为实在喜欢,觉得一切都值得。”

经验丰富的改娃师琳琳开设了线上课程,传授“改娃”技巧;爱好者们则组成社群,分享“改娃”心得、交流收藏,甚至举办线下“娃展”,展示自己的藏品和“改娃”成果。这些社群不仅是交流平台,更成为产业链的“流量入口”,推动更多人加入“改娃圈”。

情感定制:年轻人的个性表达

“改娃”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视野,离不开潮玩市场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盲盒、BJD(球型关节人偶)等玩偶成为年轻人消费新宠。但标准化生产的玩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改娃”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正如专家所言,“年轻人买的不是玩具,是情感寄托”。

年轻人为何热衷“改娃”?国家心理咨询师、茶壶心理创始人尹建民指出,年轻人通过“改娃”展现个性,将自我投射到玩偶之上,以此表达内心诉求;而改娃师的个性化定制创作,恰好满足了这种情感投射。“这种热衷背后的消费心理,核心是对自我认同与群体归属感的追寻。”

在“改娃”相关圈子中,人们因共同的兴趣找到共鸣,形成独特的社群与经济群体,正是这种心理的直接体现。社交媒体上,#改娃#话题下3.4亿的浏览量、超150万条内容,更印证了年轻人通过展示“改娃”作品寻找同好、表达审美,在互动中强化群体联结的状态。

改娃师这一职业的出现,与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孙晓娥表示,新兴文化产业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不仅重塑文化消费格局,更开辟了全新就业赛道。这些产业多由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发展而来,改娃师的兴起便是典型——它由年轻人的兴趣推动、逐步成长,彰显了当代年轻人在精神文化需求上的自发性、自主性与创造力。

而这种职业选择背后,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全新的就业观与价值取向。不只是改娃师,旅游UP主、旅拍定制师、剧本杀编剧、短视频编导等新兴职业的出现,均体现了这一趋势。孙晓娥认为,从兴趣爱好发展而来的职业,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注重自我满足与发展的职业价值取向。“他们更看重情感满足与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择业观上呈现出灵活多元的特点,不少人不再局限于传统职业与产业,而是积极探索将兴趣转化为谋生手段,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

行稳致远:在活力与规范中共筑未来

快速成长的“改娃”市场也面临着隐忧。目前“改娃”行业尚无统一标准,改娃师水平参差不齐,价格体系混乱。“有的新手用劣质颜料‘改娃’,没多久就掉漆开裂,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不少改娃师表示曾接到过“返修单”,客人花几百元找新手“改娃”,结果妆容斑驳,最后只能重新卸妆改妆,“等于花了双倍钱。”

对此,孙晓娥认为,新兴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队伍的建设以及行业健康生态的构建。“通过社会平台,积极推动改娃师人才队伍建设、建构加强行业间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和创造机制,打造集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研发合作、业务对接于一体的服务场景空间,才能推动改娃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积极建设者和创新者。”

知识产权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部分改娃师未经授权便使用知名IP形象进行改创,易引发侵权纠纷。“知识文化产品往往源于多方信息与想法的碰撞,新兴文化产品常是借鉴多方灵感的结果。”孙晓娥指出,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创新存在辩证关系——缺乏保护会损害创新者权益,过度保护则会阻碍行业创造力。对“改娃”行业而言,更需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既向从业者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也要鼓励大胆创新,在发展中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流程,推动行业在活力与规范中持续进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