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我亲眼看见的,还能有假?”眼见不一定为实  老年人要警惕AI陷阱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08日 12:30 1 admin

来源:【西安日报】

“我亲眼看见的,还能有假?”眼见不一定为实  老年人要警惕AI陷阱

狗会系着围裙颠勺做饭,猫能推着小车摆摊卖货……这些听起来就很荒诞的场景,却让一些老人深信不疑。只因他们在手机上刷到了“眼见为实”的视频,却不知这背后藏着AI技术的“障眼法”。

当下,AI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生活带来便利,也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来生成虚假信息,不少老年人被误导,甚至落入精心设计的诈骗圈套,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里容易“迷路”的群体。

轻信的背后是认知鸿沟与情感缺口

有报告显示,老年人由于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和分辨能力,成为AI诈骗的重要对象。AI换脸、换声技术让骗子能够轻松伪装成老人的亲友、公检法人员或者知名专家,以各种紧急、诱惑性的理由骗取信任,诱导转账。

针对以上现象,记者采访了西安多位老年人及其子女,探寻他们与AI虚假信息的交集。

“你看视频里的医生,讲得多清楚啊!说这药能治腿疼的老毛病,医生总不能骗咱吧?”家住雁塔区的张奶奶打开手机里的短视频对记者说。她坦言,自己不太懂什么是AI,只觉得“手机里的医生说得有道理”,尤其是那些讲养生、说政策的内容,“听着实在,不像年轻人说的‘不靠谱’”。

张奶奶说,前些日子她刷到视频说“60岁以上能领额外养老金”,她问儿子,儿子非说没有这政策。开始她还以为儿子怕麻烦故意这么说,后来找了社区工作人员咨询才知道视频里说的内容是假的。“视频里的主播穿着制服,跟电视里的新闻主持人一样,谁能想到是假的呢?”虽然被证实是假的,张奶奶依然很疑惑。

老人们之所以容易相信AI生成的内容,除了对技术的陌生,更源于情感上的需求。68岁的刘阿姨说:“孩子们忙,平时很少跟我细说这些事。手机里的‘小姑娘’天天跟我问好,告诉我怎么养生、哪种菜对身体好,多贴心啊。她对我那么好,总不会害我吧?”于是,和手机里的“小姑娘”聊了一段时间后,刘阿姨就下单了对方推荐的按摩仪。

子女们因此非常苦恼,既担心又无奈。“我妈上个月差点就买了AI‘专家’推荐的‘防癌神药’,拦都拦不住。”在西安高新区工作的周女士提起这事就头疼,“跟她解释那是假的,她还生气,非说专家说的就是真的。”

从事IT行业的张先生更懂AI技术的“厉害”,也更担心父亲:“我爸喜欢看军事新闻,现在网上好多AI生成的虚假视频连我都得仔细分辨,更别说他了。上次他拿着一段假视频跟我讨论,我说这是AI做的,他还说‘我亲眼看见的,还能有假吗’?”让子女们最焦虑的是,即便反复提醒,父母还是会“中招”。张先生叹了口气说:“不是老人傻,是那些骗子太懂怎么抓住他们的心理了,加上AI技术做得太真,防不胜防啊。”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AI虚假信息的语言较为极端,用词用句直白易懂,迎合了老年人的需求和获取信息的习惯。

AI诈骗的三类典型套路

便利的智能工具,被一些不法分子以更隐蔽的方式编织着认知陷阱。记者根据网络视频和受访老人反映,梳理了AI蒙蔽老人的三类典型套路。

·虚假信息制造“认知偏差”

AI生成的短视频里,“新闻主播”播报子虚乌有的政策福利:“70岁以上老人坐火车半价”“国家免费发放养老补贴”,这些内容往往嫁接真实场景,搭配逼真的主播形象,利用老人对科技进步的陌生感混淆视听,让老人难辨真伪。

·虚拟人设骗取“情感信任”

“爷爷,您看这款孔雀手镯多适合奶奶”“叔叔,我每天都在等您的留言”——这些甜腻话术背后,可能是AI生成的“数字人”。它们或扮作孝顺晚辈,或装作知心好友,通过固定话术模板与老人互动。这类“数字人”账号往往批量生成,同一套算法能打造出“专家”“美女”“大学生”等多种人设,最终目的基本都是诱导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珠宝等商品。

·深度伪造实施“精准诈骗”

“妈,我在外地出车祸了,快转20万到这个账户!”骗子通过收集老人亲友的语音、照片,用AI技术合成逼真音视频实施诈骗。

从技术特征到多方协同防范AI陷阱

“我亲眼看见的,还能有假?”这是不少老人对AI视频的看法。AI换脸技术的出现,导致“眼见也不一定为实”。那么,老人们该如何防范呢?

其实AI人工换脸无论做得多逼真,想要识别真假还是有一些方法的。记者发现,无论AI数字人的形象如何变幻,往往具有以下特征:数字人说话时口型与语音错位,直播中神态、背景长期不变,画面边缘有模糊重影。遇到可疑主播,老人也可以提要求,让视频里的人完成指定动作,真人能自然完成连贯动作,而AI数字人因依赖平面图像生成,在转头、手部精细动作时易出现扭曲、穿帮。中国计算机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数字经济与安全工作组成员方宇曾在媒体报道中介绍,可以要求对方在视频对话的时候,在脸部的前面通过挥手的方式,去识别实时伪造的视频。挥手的过程会造成面部的数据干扰,伪造的人脸会产生一定的抖动或者是闪现等异常情况。

子女还需要提醒老人的是,凡是涉及“中奖”“转账”“政策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多渠道核实,比如拨打政府部门官方电话、联系子女确认、查看权威媒体报道等。

当然,治理AI滥用不能只靠老人“防骗”,更要给技术装上“刹车”。“面对AI带来的这些新问题,社会各界必须行动起来,共同为老人筑起一道安全防线。”陕西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侯培琪建议,平台要强制对AI生成内容进行醒目标识,开发专门的“老年模式”过滤可疑信息;制度层面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涉老AI诈骗团伙依法从重处罚,建立受骗老人资金快速冻结机制;社区也要定期组织“AI防骗课”,由民警、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识别技巧;子女则可以每周抽一个小时帮老人检查手机设置,关闭陌生账号推送。

“技术从来不是洪水猛兽,但当它被用来攻击最脆弱的群体时,我们必须筑起防线。”侯培琪说,在这场AI时代的“认知保卫战”中,多一份关注,少一份套路,才能让老人真正享受科技红利,而非沦为技术陷阱的猎物。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马相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