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微课堂】网络“薅羊毛”不可偏离法治轨道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08日 00:54 2 admin

“薅羊毛”一词在网络兴起之初,形象地描绘了消费者利用电商平台或商家促销政策,合法获取优惠的行为。商家推出优惠,相当于发出明确的交易要约;消费者下单购买商品,则是对此要约的承诺。合同一经成立,商家就有义务按照承诺提供优惠商品或服务,这是市场诚信原则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要求。此类正常的“薅羊毛”行为,消费者得实惠,商家拓销路,平台聚人气,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健康市场生态,是受法律保护的正当交易活动。

【微课堂】网络“薅羊毛”不可偏离法治轨道

然而,伴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薅羊毛”行为却悄然变了味。少数不法分子并非遵循规则获取合理优惠,而是利用平台规则设计上的疏漏、技术系统中的缺陷,甚至借助非法获取的黑灰产工具和技术手段,恶意攻击系统,大规模套取本不属于他们的优惠利益。目前,已有不法分子因“薅羊毛”触碰法律“红线”而被追究刑事责任。这类不以真实消费为目的的“羊毛党”,其行为严重背离了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他们侵占的优惠资源,本应惠及广大真实消费者,却导致平台和商家承受巨额经济损失,扰乱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更值得警惕的是,支撑此类“薅羊毛”的上游黑灰产业链,如批量恶意注册账号、“养号”、非法获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等,还可能直接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这种逾越法律边界的“薅羊毛”,尤其是组织化、职业化的“羊毛党”行为,已经成为侵蚀平台经济健康肌体的“毒瘤”。因此,依法严厉治理这类违法行为,是保护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更是有效遏制乱象、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治理网络“薅羊毛”乱象,难点在于其形态复杂且法律定性不易,尤其是相关案件处理常常面临刑事与民事法律问题的交织。目前,不少情节严重的“薅羊毛”案件被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和审判,涉案人员可能触犯的罪名众多,包括诈骗罪、盗窃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其中以诈骗和盗窃两罪的适用最为普遍。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涉案金额较小或情节相对轻微的纠纷,最终通过民事途径解决,例如按照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不当得利、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或消费者权益争议等,法院有时也会审查平台采取的冻结账号、取消订单等反制措施是否合理合法。出现这种“同案不同处理”的现象,根源在于此类案件属于伴随互联网新业态产生的新型违法犯罪,其行为模式新颖,涉及的法律事实常常相互交叉牵连,法律关系复杂;同时,不同案件中“薅羊毛”的具体手段、危害后果和涉案金额差异巨大,司法实践中对行为性质的精准把握和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仍有提升空间。

违法“薅羊毛”行为往往呈现明显的职业化、技术化、隐蔽化和流窜作案等特点,社会危害性显著。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往往将此类行为纳入网络犯罪的整体框架内考量,并依据具体行为方式、侵害的客体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进行区分处理。例如,对于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实施的虚构订单、虚假注册或恶意退款不退货等行为,因其核心在于欺骗平台或商家使其“自愿”交付财产,通常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在此过程中还涉及传授犯罪方法、提供黑客工具或非法交易个人信息,则会数罪并罚。而对于利用平台自身技术漏洞直接获取优惠或财产的行为,实践中存在不同判例,有的认定为诈骗(如欺骗系统),有的认定为盗窃(如秘密窃取),还有的定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这进一步凸显了此类行为法律性质判断的复杂性。当商户与“羊毛党”内外勾结时,双方基于非法占有的共同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欺骗平台骗取补贴,构成共同诈骗犯罪,应以诈骗罪追究各方责任。至于利用自动化脚本、软件等工具恶意攻击平台系统套取资金的行为,其本质更接近于非法窃取,实践中多按盗窃罪定性。

为了更精准有效地惩治犯罪,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针对违法“薅羊毛”的刑事规制体系。首先,充分发挥刑事政策的指引作用,在坚持宽严相济总体原则下,针对不同性质的“薅羊毛”行为和组织化程度不同的行为人,实施差别化策略。这意味着对职业化、团伙化、技术化程度高、危害大的“羊毛党”要依法从严打击,对情节显著轻微或偶发参与者可依法从宽处理,以体现对这类犯罪保持高压态势的总体政策导向。其次,针对违法“薅羊毛”行为,需要进一步优化法律规则以适应数字经济形态。当前,部分严重扰乱平台经营秩序的行为,如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以干扰破坏平台正常经营为目的的批量恶意注册账号、刷单炒信、恶意投诉举报等,已实质性地破坏了生产经营活动。有必要在现有法律体系内,对相关规则的适用进行优化和完善,将上述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实施的、旨在致使平台瘫痪或严重干扰平台正常运营秩序的破坏行为,更有效地纳入刑事规制范畴,使法律更精准地回应数字经济时代保护生产经营秩序的需求。最后,提升司法效能至关重要。健全刑事追诉与民事救济之间的顺畅衔接机制,避免程序空转;强化审判队伍的专业化,集中审理此类技术性强的新型案件;适时发布权威的指导性案例或典型案例,明确裁判规则,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有效解决“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全面提升治理效果。

根治网络“薅羊毛”乱象,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做到依法惩治犯罪与推动行业治理并重,事后打击与事前防范协同推进,共同筑牢坚固防线。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网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加强跨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常态化的督导检查,压实电商平台和入驻商户的主体责任,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普法宣传和风险提示,提升全社会防范意识。平台和商户自身是防线的关键一环,应持续优化运营规则,堵塞规则漏洞;投入资源加强技术防护能力,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安全缺陷;同时,要提升对异常交易和恶意行为的智能识别、实时反制和风险预警水平。广大消费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契约精神,清晰认识到合法享受优惠与非法套利牟利之间的法律界限,自觉抵制参与任何形式的违法“薅羊毛”活动,共同维护公平诚信的网络消费环境。唯有政府监管、平台履责、行业自律与消费者自觉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起全链条阻击、全行业联防、全社会共治的网络“薅羊毛”行为治理新格局,为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初审 | 吕建真

复审 | 刁建伟

终审 | 马文芳

来源 | 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