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虚拟专辑上线啦!“能源地质”2023-2025年文章汇总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06日 08:14 1 admin

编者按:小编整理了2023-2025年《地质力学学报》刊发的能源地质栏目的文章,制作了 “能源地质”虚拟专辑,共17篇,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下载及转发。
0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超浅层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作者:王千军, 周健, 张发强, 于洪洲, 吴倩倩, 鲁红利, 刘庆新, 周瑜, 程明, 闫建钊, 吕延防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5, 31(3): 491-505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075

导读:通过对哈山山前地区油气藏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盐度特征以及定量颗粒荧光、方解石U-Pb定年等分析,开展油气包裹体特征、地层古温度和古油藏流体界面的研究,标定热事件时间,探讨该区超浅层油藏成藏机制、特征及成藏期次和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多样,其荧光颜色和强度变化表明发育多期不同成熟度的烃类流体,且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70~90 ℃和100~130 ℃区间。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显示,油气运移具有明显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从南向北的多次调整和聚集,侏罗系和白垩系分别以持续充注型和晚期充注型颗粒荧光特征为主,反映了不同地层的油气充注特征。

02 安塞油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作者:刘雨航, 强微, 党鑫, 刘波, 文志刚, 田伟超, 樊云鹏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5, 31(3): 506-52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11

导读:以安塞油田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明确不同尺寸孔隙对于储层品质的影响,并从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的角度揭示储层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黏土晶间孔以及少量的微裂缝;其中长石溶孔主要发育微米级孔隙,而黏土晶间孔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进汞饱和度较低,孔喉半径以纳米级为主,孔径在500 μm以下的孔隙多呈开放型的平行板状和狭缝形,同时发育少量的墨水瓶型孔隙。储层孔径主要小于300 μm,且随着物性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的孔隙占比也在逐渐增大。

03 鄂东缘临兴地区深层煤层顶底板与含气性耦合关系研究

作者:霍少伟, 冯兴强, 吴见, 张守仁, 周磊, 钱竹良, 晁巍巍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5, 31(2): 235-247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124

导读: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的深层煤层气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已经成为重点勘探开发区。研究表明煤层顶底板对煤层气的富集保存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未开展深层煤层顶底板对含气性影响的系统研究,二者的耦合关系不清楚。为丰富深层煤层气富集理论,综合应用测井、钻井和录井等资料,针对临兴地区8+9号煤层顶底板特征与含气性的耦合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发育障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8+9号煤层主要发育于潮上带、泥炭坪和泥炭沼泽,顶底板沉积环境为泥坪、潟湖、灰坪和砂坪沉积微相。

04 滇黔桂地区垭紫罗裂陷海槽泥盆系—石炭系页岩气富集成藏主控因素

作者:王玉芳, 翟刚毅, 石万忠, 王劲铸, 张家政, 康海霞, 张云枭, 周惠, 张舒婷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5, 31(2): 248-266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059

导读:基于滇黔桂地区页岩气的基础调查与已有的大量成果,对其泥盆系—石炭系页岩的沉积特征、成岩/生烃热演化特征、储集特征、成藏模式及保存条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泥盆系—石炭系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主要受控于裂陷海槽,富有机质页岩甜点段主要形成于深水相沉积的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区域性海平面上升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中生物繁殖,产生强大的生物生产力,为富有机质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05 沉积微相在致密砂岩可压裂性分析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7段为例

作者:王冠民, 祝新怡, 刘海, 陈帅, 石晓明, 胡津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6): 893-905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004

导读: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7段(长7段)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在通过岩芯、测井等资料识别不同沉积微相类型基础上,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XRD)分析、铸体薄片观察得到致密砂岩样品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参数,并结合岩石力学实验,采用脆性指数和三轴抗压强度的比值来表征岩石的可压裂性。将致密砂岩的沉积微相、成分结构和可压裂性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到以下认识:长7段致密砂岩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2种沉积微相,不同沉积微相之间的矿物成分、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06 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富烃凹陷全油气系统勘探前景

作者:支东明, 谢安, 杨帆, 马强, 何昌松, 苟红光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5): 781-794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029

导读:为了探索准东地区其他富烃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潜力,对二叠系烃源岩开展系统评价、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分析和油气成藏研究。结果表明:准东地区中二叠统发育咸水湖相优质烃源岩,吉南、吉木萨尔、石树沟三个凹陷烃源岩规模大、品质最好,已达到成熟演化阶段;二叠系富烃凹陷周缘的继承性古隆起长期提供物源,凹陷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咸化湖沉积,有序形成砂砾岩、云质砂岩、云质泥岩等,具有全粒序成储特点。

07 致密砂岩裂缝网络复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刘圣鑫, 付汇琪, 冯兴强, 韩晓祥, 王炳乾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4): 563-57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128

导读:裂缝网络分析在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着重要作用,致密砂岩裂缝网络复杂性分析对水力压裂优化、裂缝网络预测、裂缝建模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致密砂岩复杂的裂缝网络动态演化的实验研究,明确了裂缝网络的分形和多重分形谱特征,深入分析了裂缝网络的复杂性及其主控因素。通过岩石力学和X射线CT扫描实验确定了岩石力学和裂缝网络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实验、裂缝网络的分形分析定量化表征了致密砂岩微观组构和裂缝网络的分形特征。

08 四川盆地蓬莱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二段微生物岩储层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形成与演化的启示

作者:王雅萍, 鲍志东, 张连进, 杨东凡, 文雯, 钟原, 唐攀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4): 579-594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062

导读: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取芯资料,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CT扫描等测试手段,对灯影组微生物岩白云岩储层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深入理解成岩作用对孔隙形成及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微生物岩储层以低孔、特低渗,裂缝−孔隙(洞)型微生物石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残余格架溶孔、粒内溶孔及中小型溶洞为主,并发育少量晶间孔及晶间溶孔;灯二段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其准同生溶蚀及早表生溶蚀作用是提高孔隙度的关键因素。

09 东营凹陷张性断层发育的生命演化阶段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作者:籍庆佳, 周维维, 韩润生, 胡阳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4): 595-60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147

导读: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现控盆边界断层−陈南断层胚胎期到老年期的全生命阶段演化过程及各阶段的固有特征;在此基础上,定性、定量判识东营凹陷主要断层的相对年龄以及各年龄阶段的断层活动方式,建立其控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张扭性断层可以划分为胚胎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和消亡期6个阶段;断层的活动方式与断层年龄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稳定、持续、高强度的断层活动方式有利于断层向老年期发展。

10 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储层的野外实例三维数字模型和精细解剖−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安沟油砂露头为例

作者:张小银, 詹容若, 段亮, 罗晓容, 魏荣浩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4): 609-62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028

导读: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安沟露头中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表现明显,是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和表征其与不同构型界面具体关系的有效素材。利用无人机多点位航拍对安沟油砂露头进行了三维数字露头建模,并对其三维数字模型进行了沉积−层序−成岩解剖,结果发现露头中原油充注仅分布于单层砂体内部,而砂体顶、底部并不含油。对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含油致密砂岩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水道,底面对应延长组7(长7)油层组和延长组6(长6)油层组界限的三级层序界面。

11 渤海盆地秦南凹陷新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史

作者:高玉飞, 唐晓音, 杨树春, 赵欣妍, 胡圣标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4): 622-632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168

导读:选取秦南凹陷3条地震剖面,建立25口人工井,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和热史模拟,恢复了秦南凹陷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秦南凹陷新生代以来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沉积时期(65~42 Ma)、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42~38 Ma)以及东营组三段沉积时期(32.8~30.3 Ma)分别经历了3期裂陷拉张,总拉张系数为1.27~2.05;对应这3期拉张作用,秦南凹陷基底热流经历3期升高,在东营组三段沉积末期(30.3 Ma)基底热流达到峰值64.0~89.0 mW/m2,之后逐渐降低至今;秦南凹陷构造−热演化过程与断裂活动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12 柴东地区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及沉积展布特征

作者:陈程, 王利, 赵为永, 唐建超, 魏小洁, 方欣欣, 张浩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3): 408-418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077

导读:利用欧南凹陷二维地震资料,分析其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几何形态特征,在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内共识别出平行席状地震相、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楔状地震相、斜交前积地震相和杂乱状地震相6种,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建立了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的平面组合图;综合区域地质资料、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在地震沉积学和大陆架沉积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欧南凹陷上石炭统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的联系,并预测了其沉积相的展布特征。

13 气顶砂岩油藏型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和库容量定量评价研究

作者:胡彩云, 李聪, 杨智斌, 贾倩, 孙彦春, 李超锋, 孙军昌, 杨跃辉, 孙东生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4, 30(3): 419-426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075

导读:通过在矿场井中原位实测得到的最小主应力,对冀东南堡油田1-29气顶砂岩油藏型储气库的运行上限压力和库容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主应力准则,盖层发生拉张破坏对应的上限压力最低,即根据实测最小主应力确定南堡油田1-29储气库的运行上限压力为27.2 MPa。

14 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富集条件及勘探潜力

作者:李剑, 田继先, 王波, 朱军, 周飞, 李森明, 邵泽宇, 李海鹏, 乔柏翰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5): 618-63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2084

导读:基于地震、地质、地球化学、录井及钻井等多种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深层天然气藏的富集条件, 并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深层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成藏条件, 深层发育柴北缘侏罗系和柴西古近系两套优质气源, 演化程度高, 生气能力强; 柴北缘深层发育基岩和古近系碎屑岩储层, 柴西深层发育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 多种类型储层平面上分布广泛, 纵向上组成多套储盖组合, 发育的原生孔、溶蚀孔及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被认为是深层气藏富集的储存空间。

15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沉积古环境与有机质富集

作者:刘金, 王剑, 谭静强, 崔海骕, 刘淼, 郑雨, 宋雪琪, 元强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5): 631-647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212

导读:在岩心和薄片观察的基础上, 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对J10025井26块烃源岩样品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 并结合GC-MS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与典型沉积构造反映芦草沟组古环境特征。古气候指数C值、Sr/Cu、Sr/Ba、V/Cr、Pr/Ph、P、Co元素等地化指标表明, 芦草沟组整体上为干旱—半干旱的咸化湖泊沉积环境, 沉积时期水体较深, 且为贫氧—缺氧的状态。

16 西巴伦支海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资源评价

作者:李刚, 王宁, 张凯逊, 白国平, 贺昱搏, 胡靖靖, 孟秋含, 邱海华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2): 174-187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2134

导读:基于IHS数据库最新资料,分析了该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揭示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划分了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组合,评估了盆地资源潜力,并优选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表明,区域上西巴伦支海盆地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南部;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侏罗系和三叠系储层,其已发现控制和探明(2P)可采储量分别占盆地总2P可采储量的72.6%和15.5%。

17 北部湾盆地涠洲11A油田流一中亚段沉积储层研究

作者:程岳宏, 李茂, 于兴河

发表卷期和页码:2023, 29(2): 188-201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3011

导读: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三维地震解析、岩石粒度、岩相、测井相、现代沉积类比分析研究认为,流一中亚段沉积流体作用控制着砂体及储层类型,其中辫状溪流底负载沉积(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t、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Sp、沙纹层理砂岩相Sr)、砂质碎屑流沉积(块状层理颗粒支撑砾岩相Gmg、正粒序砂砾岩相Gn)与浊流沉积(正粒序水平层理粉砂岩相Fhn)可形成有利储层,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辫状水道、辫流坝、河口坝和席状砂微相中。

该虚拟专辑已在中国知网发布,可在中国知网搜索“地质力学”查看。

虚拟专辑上线啦!“能源地质”2023-2025年文章汇总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