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今年立秋不一般,60年一遇“闭眼秋、脱衣秋”,立秋后还热不热?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05日 18:01 1 admin

今年立秋遇闰六月,古谚闭眼秋预言可信吗?农民苦抗旱,秋后到底热几天。

最近听说立秋有点特别,本来以为秋天要来了能凉快点,结果查了下日历发现今年农历有闰六月,加上三伏天还没结束,好多老人都说今年是60年一遇的“闭眼秋”,立秋后可能还得热半个月。

今年立秋不一般,60年一遇“闭眼秋、脱衣秋”,立秋后还热不热?

村里张叔家种了十亩玉米,这阵子天天半夜起来抽水浇地。前两天我去看他,水泵声音吵得人睡不着,他说白天太晒不敢浇,水一浇上去立刻就蒸发,只能挑晚上气温低点弄。问他为啥不买新设备,他说现在都是用电,电费贵,只能凑合用老泵。

气象台说因为闰六月,农历六月和闰六月加起来快两个月了,太阳一直晒得狠。往年这时候副热带高压早该撤了,现在反而还卡在南方,所以长江流域那些地方特别热。上周新闻里报浙江都40度多了,杭州连续高温天数破纪录。

今年立秋不一般,60年一遇“闭眼秋、脱衣秋”,立秋后还热不热?

老人们常说“闭眼秋”和“脱衣秋”,意思就是看立秋时辰。今年立秋刚好13点多(准确时间为2025年8月7日13时51分),按老规矩这是“闭眼秋”,也就是立秋之后还会热一阵。我问王奶奶准不准,她说去年也是这样,立秋后又热了十天,直到处暑才凉下来。

现在手机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十天最高温都在35度以上,气象站说这波高温可能要到8月底才缓解。不过有些地方开始下雨,比如河南前天下了暴雨,农田倒是不缺水了,但安徽那边还在喊干。

今年立秋不一般,60年一遇“闭眼秋、脱衣秋”,立秋后还热不热?

城里头空调销量暴涨,商场说立秋后买的人更多了。外卖小哥抱怨车座烫得像火炉,送单时都垫块毛巾。公园里大爷大妈还是穿着短袖,说再热几天就得穿夹克了。

农谚里还有“穿衣秋”和“脱衣秋”的说法,说是看立秋那天几点过节气。上半年的是“穿衣秋”,后面会凉;下半年的是“脱衣秋”,还得热。这次是下午的“脱衣秋”,所以老人提醒大家别急着收夏装。

气象局最近发了预警,说北方可能出现持续高温,尤其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容易引发干旱。云南那边的果园已经在打井,政府给补贴钱买设备。

今年立秋不一般,60年一遇“闭眼秋、脱衣秋”,立秋后还热不热?

立秋当天我去田里转悠,发现稻子叶子卷边了,农民说再不下雨就要减产。有年轻人用无人机喷农药,说是能保墒。但老一辈的还是盯着天上的云,说要是来了场及时雨就好了。

城市里有人调侃说现在开冰箱找冷气,地铁站挤得像个闷罐车。宠物店生意好,卖降温垫和小风扇。写字楼里空调开到18度,进去差点披上外套。

现在网上讨论多,有人说古谚准确,有人觉得现代气象预报更可靠。村里几个大学生回来跟长辈争论,说气候变暖影响太大,不能单靠老经验。但张叔摆摆手:“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总有个道理。”

超市冰柜全空了,西瓜销量比夏天还高。外卖平台上冰饮订单量比平时翻倍。健身房都开了空调房课程,教练说不然没人来。

气象部门说高温持续的话,电力可能会紧张,建议白天少开空调。但很多工厂得运转,建筑工地也要赶工,工人戴着遮阳帽在水泥地上干活,安全员不断送凉茶过去。

立秋后的第一周,医院中暑病例增加了三成。急救中心提醒老人小孩尽量别出门,尤其避开正午。社区给独居老人发了降温包,里面有湿毛巾和藿香正气水。

村里准备开抗旱会议,商量怎么调配水源。有的说去河里打井,有的担心水质不好。镇上新装了几个洒水车,早晚在主路洒水降温,经过时都能闻到泥土干裂的味道。

最近看新闻,农业农村部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抗旱准备,中央拨了专项资金。好多地区启动应急预案,动用消防车给农田送水。无人机公司也推出喷灌服务,价格比人工便宜。

立秋后第三天,北方下了场雨,但南方依然晴朗。气象站说这是典型的副高控制天气,未来十天不会有明显降温。农业局建议农民改种耐旱作物,比如红薯、绿豆,减少损失。

现在连晚霞都不如往年鲜艳,天空灰蒙蒙的。傍晚散步时遇见邻居李婶,她说晚上睡觉盖床薄被子还嫌热,老公非要开空调,俩人闹脾气了。楼底下快递柜都被晒得烫手,放快递的纸箱都脱胶了。

总之今年立秋确实特殊,既有老天爷的考验,也有现代人的应对。天气预报和祖传谚语都提个醒,大家互相照应着熬过这最后的热浪就行。

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织的当下,面对自然的无常,我们既有祖辈流传下来的智慧指引,又有现代科技的精准助力。立秋后的持续高温,不仅是对农民庄稼的考验,也是对城市生活的一场挑战。从田间地头的抽水灌溉,到城市里的空调热销,从老人们坚守的农谚信仰,到年轻人对气候变暖的理性分析,这场“秋热之战”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在这样的天气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是在田间挥洒汗水,还是在城市中寻找一丝清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经历和感悟,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立秋时节,共同编织一幅属于大家的生活画卷。如果这篇文章引起了你们的共鸣,别忘了点赞、收藏或分享,让更多人加入这场关于自然与生活的温暖对话。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