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焊装机器人的焊接方案规划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公开号CN...
2025-08-07 0
图源:Freepik
导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借助“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了人类航天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科技壮举。那一刻,NASA不仅仅是美国太空探索的里程碑,更成为全球航天体系的“灯塔”,引领人类对宇宙的宏大想象与实践。近些年来,NASA通过持续推动载人航天、空间科学、深空探测等多领域任务突破,奠定了其作为全球航天领导者的地位。
但2025年以来,在美国联邦政府财政紧缩的大背景下,NASA的预算大幅收缩,人员结构经历剧烈调整。最近,特朗普在2025年7月4日签署《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以下简称OBB法案)[1],为NASA回血100.8亿美元,覆盖月球探索、国际空间站、火星任务等任务。不过,美国空间科学资金收缩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善,这或将导致NASA实力严重受损,甚至影响全球空间科技大国的生态位。
张志会 | 撰文
一、预算与人事双双收缩
2025年,美国NASA遭遇自冷战后最剧烈的一次预算与人事收缩。
年初,NASA推出“延期辞职激励计划”(Deferred Resignation Program, DRP),名义上主张“人员更新与组织灵活”,但带薪休假、岗位冻结、提前退休诱导的执行方式,实质上是一次温和但大规模的裁员预演。首轮DRP于2025年2月结束,共有约870人报名,多数来自科研、工程和项目管理一线。
更加严峻的是将在2025年10月1日起执行的新一财年预算。2025年5月2日,白宫预算办公室提交了预算概要,并于5月30日发布2026财年预算案完整版本,正式将NASA年度预算从248亿美元砍至188亿美元,削减幅度达24%。
其中,科学任务理事会(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 SMD)的预算被几近腰斩,直接导致多个在研和运行中的旗舰科学任务被要求提前提交“终止计划”(Termination Plan),包括朱诺号、新视野号、“金星DAVINCI+VERITAS双任务”、火星样本返回(Mars Sample Return)等。“毅力号”探测器已完成样本采集,但其后续任务亦有被勒令取消的可能。
第二轮DRP在6–7月间全面展开,涉及人数增至约3000人。两轮下来,被辞职人数共占NASA现有员工的五分之一。对许多科学家而言,NASA预算削减意味着项目终止,项目终止即意味着专业生命的中断。
自1958年成立以来,NASA的命运始终与白宫议程、高层人事任命及国会拨款紧密捆绑。阿波罗计划辉煌之后,美国太空战略几度摇摆不定:从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克林顿时代对商业航天的放权,再到小布什提出“星座计划”却被奥巴马废除转投地球观测;特朗普首次执政强调“瘦身政府”、推动NASA私有化;拜登则试图恢复阿尔忒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政策“摇摆症”与预算“周期病”构成了NASA科研生态的制度性病灶。
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这种结构性问题迅速恶化。他主导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以削减“冗余机构”为名迅速介入NASA预算与人事管理,在“精简化”“去中心化”“商业承包”三大口号下,NASA逐步沦为空间战略中一块的“可替代拼图”。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危机不再是某个项目的失败,也不是一次意外事故的余波,而是NASA从预算到结构、从任务分工到文化认同的“多维退化”。
二、OBB法案能挽救NASA吗?
7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OBB法案》。该法案意图通过注资部分重点项目,稳定阿尔忒弥斯计划、月球门户站建设以及火星远征等战略目标,力图为NASA“留住脸面”。
这份长达600页的法案涵盖基础设施、科技、军事与太空拨款等多个领域。其中的第40005条款尤为引人注目:重新拨款支持部分登月与火星任务。
令人意外的是,这份法案的提出与通过,由得克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特德·克鲁兹(Ted Cruz)主导,他此前曾多次批评NASA“浪费资源、偏离核心任务”。
法案最受瞩目的“新拨款”之一,是对火星通信轨道器(Mars Telecommunications Orbiter)项目的7亿美元投资,要求2026财年完成合同签署,并于2028年底前交付NASA。该轨道器旨在为未来火星样本返回(MSR)及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提供通信基础设施,具备机载数据处理、自主调度与长期轨道稳定能力。
不过,这项拨款既没有恢复MSR的主线研发,也不承诺全额支持深空科学探测计划,只是投资“通信基础设施”这一象征性节点,保留火星战略的“通路”。
2026财年原预算案曾明确提出阿尔忒弥斯3号后续任务将“取消或外包”,这引发太空界与国会内部多方批评,被指为“将登月未来私有化”的激进尝试。
阿尔忒弥斯计划可追溯至美国小布什总统任内提出的“星座计划”,意图实现1972年阿波罗登月计划最后一次载人登月后重返月球。之后,奥巴马政府下马了该计划,不过推动了阿尔忒迷斯计划的早期技术开发,特朗普任内正式命名,拜登政府则在2021至2024年间持续加码。
与预算案不同的是,此次《OBB法案》共拨款41亿美元,用于2026至2029年间支持阿尔忒弥斯 4号与阿尔忒弥斯5号任务,并明确预留2000万美元采购洛克希德·马丁制造的猎户座飞船(Orion)。其中,对“月球门户空间站”(Lunar Gateway)亦有关键拨款安排——26亿美元总预算,分三年执行,用以维持其作为地月系统枢纽与未来深空任务平台的建设节奏。
相比上述科学与载人项目的战术回血,在《OBB法案》中,天基系统成为美国国家战略布局的新轴心:
72亿美元用于增强军用天基传感器系统;56亿美元用于导弹助推段拦截系统;5.28亿美元实施空间态势感知(SSA)计划;4.08亿美元升级印太司令部导弹试验设施;5亿美元加强国家安全级航天发射基础设施。
可以说,这些投资标志着美国太空政策已正式从“探索优先”过渡到“防务优先”。
综上,NASA科学项目大规模缩水,但保留几个关键高光节点,如火星通信、阿尔忒弥斯4号和5号、月球门户(Lunar gateway)空间站,意在维系国际社会对美国“仍是太空灯塔”的象征性认知。哪怕阿尔忒弥斯计划进展受阻,在人类重返月球的日期上落败于中国,或最终无法完成;哪怕火星样本返回的成本上高于中国“天问三号”N倍,他们依然可以宣称:“我们的目标是火星”。
这种“形象政治优先于实质推进”的逻辑,使NASA陷入两难:它一方面需要回应公众对太空领导力的期待,另一方面又要在持续缩减的人力与预算中维持高风险任务的“象征性推进”。
三、NASA危机对全球航天合作体系的结构冲击
《OBB法案》对NASA预算危机有所缓解,却无法平息NASA高层的担忧。
7月9日,特朗普宣布,现任美国交通部长达菲担任NASA代理局长。“外行领导内行”的任命,更是让NASA内部员工的情绪持续发酵。
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右侧中间)2025年7月18日在华盛顿NASA总部大楼与NASA高层进行交流。图片来源:NASA/Bill Ingalls
2025年7月20日是阿波罗11号登月56周年的纪念日。7月21日,草根组织“NASA Needs Help”联动戈达德工程师协会(GESTA),组织千人请愿,还在Stand up for Science 网站上发布一份名为《旅行者宣言》(Voyager Declaration)的公开信,并征集签名。这份公开信系由NASA各部门的员工根据《NASA治理与战略管理手册》[2]来表达的共同异议。
Stand up for Science网站对NASA 《旅行者宣言》征集签名
截至2025年7月30日,已有363名现任及前任NASA科学家与工程师在《旅行者宣言》上联合署名。在这封给NASA代理局长达菲的公开信中,首次将NASA当前政策的风险上升为“国家制度性失范”。他们表示,坚决反对近期一系列损害NASA核心使命的政策举措,包括:出于非安全因素削弱技术权威职能、关闭已获国会拨款的任务、无差别削减科学与航空研究、非战略性裁员、取消国际合作、因非绩效原因终止合同与资助,以及撤销支持NASA人才发展的项目。
“一系列近期政策已经或即将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人员安全的削弱、国家安全的风险上升……这些削减举措是任意的,公然违背了国会拨款法的基本原则。其对NASA机构本身以及整个国家的影响都将是严重的。” [3]该公开信指出。
抗议者希望达菲不要执行这一法案,毕竟他是NASA技术权威体系中的最终决策者。他们深信NASA使命的重要性,并努力维护NASA职工的“科研尊严”和“制度稳定”。
不过,这些人恐怕要失望了,因为《OBB法案》已完成了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成为正式法律。达菲本来就是特朗普总统提名任命的,而且在预算尚未立法的前提下,NASA高层便开始配合压缩科学任务。
随着2025年下半年近4000名NASA科研与项目人员相继离职,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现出来:谁来维持美国太空项目的知识完整性?谁还能在系统协调、风险评估、工程迭代等高复杂度任务中维持经验传承?
NASA长期作为全球太空工程的“集体知识结点”,其内部累积的大型系统管理能力与任务执行文化,曾是全球航天界最宝贵的“知识资本”。如今,这个“世界操作系统”的核心模块正在松动。
最近,欧洲航天局(ESA)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在官方表态中虽仍强调“长期伙伴关系”,但用词明显趋于谨慎。ESA欧空局科学司司长卡萝尔·曼德尔(Carole Mundell)在2025年7月12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如果预算提案按当前内容通过,与美国合作的LISA(激光干涉空间天文台)、EnVision(金星任务)和NewAthena(下一代X射线天文台)将需要采取补救措施。ESA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Josef Aschbacher)说道:“这意味着某些活动可能需要被冻结……我们需要等待美国的最终决定。”曼德尔随后强调,欧空局高度重视与NASA之间的合作关系,但她也补充说,欧洲具备、或可以获得足以替代缺失部分的技术能力。[4]
JAXA局长山川宏(Hiroshi Yamakawa)表示JAXA和日本政府将寻求与美国方面的对话,以继续加强互利共赢的太空合作。他说:“即便不再以‘门户’(Gateway)命名,类似的基础设施仍是月球活动所必需的,我们将继续提供相关支持。”他还补充道,日本可以向美国及其他国际合作伙伴提供补给能力、高精度着陆技术、探测车等。[5]
四、中美航天体制对照与未来博弈
毋庸讳言,美国依然拥有世界最强的科研土壤、最灵活的创新体制和最丰富的私营航天生态。从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到ISS国际空间站与火星探测,美国几乎定义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每一个坐标轴。
但这种“技术奇迹”背后,是一个逐渐失去节奏控制能力的制度环境。NASA虽名义上为独立机构,但在现实中却高度依赖总统行政权与国会拨款权限,其任务选择、预算保障与高层任命始终被捆绑于选举周期与党派议程。结果是:每一个科学计划都必须“赌”下一个政府是否延续承诺。
相较而言,中国的航天体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逻辑:由中央统一规划、长期投资与国家重点工程机制驱动,在工程任务期内较少受年度预算博弈所扰。从“神舟”载人、“嫦娥”登月、“天问”探火,到中国空间站,所有任务都按节奏逐一兑现。
2024年底,中国公布了由中国科学院主导制定的《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聚焦基础性科学研究任务。而过去由NASA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则进入退役倒计时,欧洲航天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等加大对中国空间站及月球探测的关注,全球空间合作正由单极向多极化转变。
——可预测性:制度是否能在10年尺度内保持对重大任务的连续性;
——透明性:合作机制是否对外开放、规则清晰、公信力强;
——容错性:是否允许科学探索中的失败与重构,而非行政惩戒与技术封闭。
从这一角度看,美国面临的是“制度碎片化”与“政治周期裹挟”的困境;中国则面临“稳定中的封闭惯性”与“如何嵌入全球科学治理”的挑战。
五、从NASA危机中,中国应汲取哪些制度教训?
NASA的深层困境在于,其科研事业被短期政治博弈所裹挟,受选举周期主导的政策摇摆导致重大计划频繁搁浅或半途而废,最终造成技术积累的系统性断裂。这一教训警示我们,中国航天发展必须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思维,立足"功成不必在我" 的战略定力。NASA代表的美国航天危机为中国提供了一面镜子,也敲响了警钟。
首先,中国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同时,应主动从NASA的困境中汲取深刻教训,完善构建跨层级、跨领域的科研战略统筹体系,为未来太空治理奠定更坚实的制度根基。具体可从三方面着力: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全局中,设立由顶尖科学家、战略学家与宏观决策者共同组成的 "空间科技战略委员会",承担重大航天战略的顶层设计与跨周期统筹职能,强化空间科学探索与工程实践的协同增效。
——组建以一线科研人员为主体的 "重大科技项目学术评议委员会",以科学价值与创新潜力为核心评判标准,推动科研决策去行政化。
——设立空间探索战略储备基金,作为抵御经济周期波动与政策调整冲击的 "稳定器",重点保障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长周期项目的持续投入。
另外,制度的国际信誉,是赢得合作伙伴信任和话语权的关键软实力。全球航天正从双边博弈向多边合作转型。中国的制度稳定性应转化为国际合作的制度优势,具体措施包括:
——推动多边深空探测联合平台建设,推动开放共享的空间数据生态,邀请全球科研团队参与共建;
——保护数据主权与国家安全基础上,建设透明的中国空间站、国际月球科研站实验管理制度,确保各方权益和科研自由;
——加强国际航天规则制定的参与度,通过制度外交塑造全球航天治理规范。
再次,稳定不应等同于保守,制度创新尤需“容错”和传达“异议”的机制支持探索型科研。例如:
——设立专项“探索基金”,重点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的前沿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
——建立“失败豁免机制”,确保失败不被行政惩戒,而是科学总结与机制完善的契机;
——开放科研机构内部异议表达通道,鼓励多元意见共存,激活制度内在弹性。
如此,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潜力,避免创新活力因制度僵化而消退。
当全球航天格局加速从 "单极引领" 向 "多极协同" 重构,国际社会正呼唤超越单一主导的治理新范式,以及更具开放性、稳定性与共赢性的制度生态。在此进程中,中国航天凭借战略规划的持续性与制度框架的有效性,已然成长为全球多极空间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
在NASA动荡危机的窗口期,中国通过推广全球空间科技共同体理念,以开放对话为桥、合作项目为基,
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或有望提前实现建设空间强国、航天强国的目标,并为全球空间探索提供具有引领性的中国方案。
作者注:本文系学术评论,不代表任何组织。
作者简介:
张志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资料:(上下滑动可浏览)
1.NASA FY2026 Budget Request Overview. NASA Office of the CFO, 2025.
2.NPD 1000.0C,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Handbook( Effective Date: January 29, 2020).https://nodis3.gsfc.nasa.gov/NPD_attachments/N_PD_1000_000C_January2024.pdf
3.The NASA Vovager Declaration. https://www.standupforscience.net/nasa-voyager-declaration (Published on 21 July, 2025)
4.Robert Lea. European Space Agency reveals 3 key space missions threatened by Trump's NASA budget cuts. June 13, 2025.https://www.space.com/space-exploration/european-space-agency-reveals-3-key-european-space-missions-threatened-by-trumps-nasa-budget-cuts
5.Kantaro Komiya.Japan remains committed to moon missions as Trump cuts NASA budget, JAXA chief says. May 15,2025.https://www.reuters.com/science/japan-remains-committed-moon-missions-trump-cuts-nasa-budget-jaxa-chief-says-2025-05-16
相关文章
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焊装机器人的焊接方案规划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公开号CN...
2025-08-07 0
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重庆小康动力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待发送报文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公...
2025-08-07 0
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山东正珩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早强快硬型抗碳化水泥基修补砂浆料的制备方法”的专...
2025-08-07 0
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中山市磁恒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输出自适应电源电路”的专利,公开号CN120434857...
2025-08-07 0
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耳机”的专利,公开号CN120434545A,申请日期为...
2025-08-07 0
最近,根据日经亚洲的消息,台积电3名(前)工程师员工被逮捕,涉嫌泄露台积电2nm工艺的机密技术内容。回顾这个事件,首先要感叹中国台湾对台积电的保护程度...
2025-08-07 0
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经由组合波束和侵害者选择的交叉链路干扰(CLI)管理”的...
2025-08-07 0
金融界2025年8月7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苏州市旺升钣金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高精度钣金件裁切装置及加工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120...
2025-08-0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