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3块钱买3杯奶茶?京东阿里亏100亿,这场撒币何时停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02日 10:54 2 admin

这几天你手机里的外卖APP是不是又在“发神经”?京东外卖满30减25,阿里饿了么“1折抢生鲜”,美团闪购“0.1元买10个鸡蛋”——合着这哪是做买卖,是互联网巨头们集体把钱包捅破了,蹲在地上撒币玩。消费者倒是乐疯了,群里晒单比谁薅得狠:“3块2买了3杯奶茶+2份炸鸡,商家还倒贴配送费,这波血赚!”可里昂的报告像一盆冷水劈头浇下:就这“撒币盛况”,京东阿里光今年第二季就亏了100亿,第三季准备再烧280亿到350亿,合着卖1单亏2单,这哪是做生意,是揣着存折冲进火葬场,比谁烧得更壮烈。

3块钱买3杯奶茶?京东阿里亏100亿,这场撒币何时停

3块钱买3杯奶茶?京东阿里亏100亿,这场撒币何时停


别以为这是企业钱多没处花,这场“百亿级撒币大赛”的本质,是互联网巨头们在流量见顶的死胡同里,拿现金当火把想照亮活路——可惜现在火光照亮的,只有彼此烧穿的钱包和消费者手机里“再来一单”的按钮。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薅羊毛狂欢”的皮,看看这场补贴大战里,到底谁在裸泳,谁在割韭菜,谁又在拿整个行业的未来当赌注。

一、消费者的“薅羊毛经济学”:一边骂“套路”一边下单,比谁更会“占便宜”

先说说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嘴上骂着“资本家没一个好东西”,手指却诚实地戳着APP里的“去结算”。打开外卖群,置顶的永远是“最新薅羊毛攻略”:“京东外卖新用户领3张20元券,叠加店铺满减,1块钱买4个包子+1杯豆浆”“阿里闪购今晚8点抢券,10块钱买1箱牛奶+2斤车厘子,手慢无”。大妈们学会了用子女的手机注册新号,年轻人把“外卖省钱”设为微信状态,连小区保安都知道“每周三美团有大额券,记得提醒我抢”。

但消费者也不是傻子,心里门儿清这是“割韭菜前的施肥”。有网友总结得精辟:“现在的补贴就像渣男追姑娘,刚开始天天送花发红包,等你习惯了他的好,就该提‘AA制’了。不过没关系,等他提AA,我就换个‘渣男’薅——反正巨头多,总有一个在撒币。”这种“薅完就跑”的心态,让补贴的“用户粘性”成了笑话:某平台数据显示,补贴力度一降,70%的订单直接消失,比初恋的微信还难留住。

更有意思的是“薅羊毛鄙视链”:晒“3块钱买10样东西”的瞧不起“5块钱买8样”的,用3个手机号薅的鄙视只用1个号的。有个段子在群里传疯了:“我妈现在买菜不用去超市了,每天蹲点抢平台的‘1分钱秒杀’,家里的卫生纸堆成山,说‘等他们烧不动了,这些纸够用到2030年’。”合着这场补贴大战,最后成全的不是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中国家庭的“卫生纸自由”。

二、巨头的“烧钱生存手册”:不烧是等死,烧了是找死

消费者薅得越欢,企业财报就越难看。里昂的报告像一把解剖刀,把巨头们的“遮羞布”割得稀碎:京东Q2即时零售业务收入估计刚过50亿,亏损却干到了100亿,相当于卖1块钱亏2块,这哪是做生意,是拿钞票当优惠券发;阿里更惨,饿了么+淘鲜达的亏损同比扩大300%,Q2亏了近60亿,合着每单外卖亏15块,比骑手配送费还高;就连“即时零售老大哥”美团都被拖下水,每单利润压缩到1块2,比便利店卖瓶矿泉水赚得还少。

你可能会问:明知道亏成这样,为啥还要打?答案就俩字:焦虑。互联网行业的流量早就见顶了——淘宝天猫的用户不增长了,京东的家电3C卖不动了,连微信都开始“老年化”了。即时零售(外卖、闪购、生鲜配送)是最后一块没被啃干净的蛋糕:消费者现在买瓶酱油都想30分钟送到,谁能抓住这个“即时需求”,谁就能锁住用户的“手机打开时长”。

具体到各家,那更是各有各的“不得不烧”:京东是“缺啥补啥”——自家物流再强,没有本地生活入口就是瘸腿,外卖是弥补短板的“救命稻草”,哪怕烧钱也要把旗子插进去;阿里是“怕啥来啥”——淘宝被拼多多抢了低价用户,天猫被抖音抢了品牌商家,再不靠饿了么+淘鲜达抢回点用户时长,连“电商老大”的位置都要保不住了;美团最憋屈,本来靠外卖和到店酒旅躺着赚钱,结果被京东阿里两面夹击,不跟进补贴就得眼睁睁看着用户被抢走,跟进了又得割自己的肉,活脱脱“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有人拿这场大战和十年前的“千团大战”比,说当年美团、大众点评烧钱最后还能合并,现在烧钱图啥?傻了吧,今时不同往日:十年前监管还允许“老大吞并老二”,现在反垄断的大棒举着呢,烧钱烧到最后可能不是“一统江湖”,是给对手“送人头”。就像有个投资人吐槽的:“以前烧钱是‘烧钱修路’,路通了能收费;现在烧钱是‘烧钱填海’,填到最后自己也沉进去了。”

三、商家的“夹心饼干日常”:被平台逼着降价,利润比纸薄

别光看消费者和巨头折腾,最惨的其实是夹在中间的商家。前几天刷到个外卖店老板的朋友圈,看得人鼻子发酸:“平台说参加‘满20减15’活动就给流量,不参加就搜不到。一杯奶茶成本5块(原料3块+包装1块+人工1块),活动价卖3块,还得自己承担3块配送费,等于卖1单倒贴5块。一天卖200单,倒贴1000块,就为了平台给的‘优质商家’标签——这哪是做生意,是给平台当‘赔本赚吆喝’的工具人。”

小商家惨,连锁品牌也没好到哪去。有个连锁奶茶品牌的区域经理私下吐槽:“为了抢市场份额,总部要求我们‘必须跟进补贴’,一线城市单杯售价压到8块,比成本低2块。全国500家店,每月光补贴就亏2000万,老板说‘先扛着,等对手倒下就涨价’——可问题是,对手还没倒下,我们的现金流快扛不住了。”

更讽刺的是“补贴依赖症”:商家一旦参加活动就下不来了。有个开面馆的老板说:“不搞活动时一天卖50单,搞活动卖200单,看着热闹,一算账反而亏得更多。想停活动?平台直接把你从‘首页推荐’踢出去,第二天订单就跌到20单,比不搞活动时还惨。合着这平台补贴,就是给商家下的‘降头’,沾上就别想脱身。”

四、补贴的“甜蜜陷阱”:习惯养好了,价格涨起来

现在的补贴有多疯狂,未来的涨价就有多狠。这不是猜测,是互联网行业的“祖传套路”。十年前网约车大战,滴滴快的“1块钱打车”,等把对手熬死了,现在打车比出租车贵30%;共享单车大战,“1块钱骑30天”,现在月卡涨到30块,还天天弹窗让你买“全年套餐”。消费者以为自己薅到了羊毛,其实是给未来的“割韭菜”交了“预付款”。

即时零售更狠,因为它培养的是“即时性依赖”。你现在买瓶可乐都懒得下楼,等补贴停了,30分钟送到的可乐从3块涨到8块,你买不买?不买就得自己下楼,可你已经习惯了“手机一点,东西上门”,最后大概率还是得掏钱。就像有网友说的:“我妈现在连菜都不会挑了,每天在APP上‘一键下单’,说‘超市的菜不新鲜’——等平台涨价了,她要么花高价买,要么就得重新学买菜,你说这到底是方便了生活,还是被惯坏了?”

更关键的是,补贴培养的不是“品牌忠诚”,是“价格敏感”。你现在用京东外卖是因为“满30减25”,等补贴降到“满30减5”,你立马就会打开美团;美团要是也降补贴,你转头就用饿了么。消费者像一群候鸟,哪有补贴往哪飞,根本没有“非你不可”的忠诚。企业烧了几百亿,最后只买到一群“谁便宜跟谁走”的用户,这账算下来,比做慈善还亏。

五、这场大战的终局:谁会先“烧不动”?

现在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停”,是“谁先停”。京东阿里美团的现金流虽然厚实,但也经不住这么烧:京东Q2净利润才80亿,光即时零售就亏了100亿,等于把全年利润的三分之一填了进去;阿里更别提,核心电商增长乏力,还得拿钱补贴本地生活,股东已经在催“降本增效”了;美团稍微好点,但每单利润压缩到1块2,再烧下去,外卖业务就要从“现金奶牛”变成“赔钱货”。

最可能的结局是:中小玩家先出局。那些跟着平台补贴的小商家,扛不住亏损会陆续关门,最后市场上只剩连锁品牌和平台自己投资的“生态商家”,消费者的选择会越来越少;然后是京东这种“后来者”,如果Q3再亏130亿,可能会收缩战线,把外卖业务从“全国扩张”变成“重点城市试点”;最后剩下阿里和美团对峙,但双方都没力气再补贴,只能慢慢涨价,把亏损转嫁到消费者和商家头上。

到那时,你手机里的外卖APP可能就剩俩,满减券从“满30减25”变成“满100减10”,配送费从“0元”涨到“8元”,楼下的小餐馆换成了连锁品牌的加盟店,菜单上的价格比现在贵50%。你可能会怀念“3块钱买3杯奶茶”的日子,但打开APP一看,只有“确认下单”和“取消”两个按钮——毕竟,巨头们烧了几百亿,不是为了给你发福利,是为了让你最后没得选。

尾声

现在你打开外卖APP,看到“满30减25”的优惠券,还会觉得是“天降福利”吗?那100亿亏损里,有你薅的3块钱奶茶,也有小商家倒贴的5块配送费;那30分钟送达的便利里,藏着未来涨价的伏笔,也藏着小餐馆老板的叹息。这场百亿级的补贴大战,从来不是企业的“慈善秀”,是互联网巨头们在流量见顶的死胡同里,拿整个行业的未来当赌注的“豪赌”。

等赌局结束,火把熄灭,照亮的可能不是巨头们的“康庄大道”,而是满地烧穿的钱包和消费者手机里“已过期”的优惠券。到那时你可能会发现:当初薅的那些羊毛,其实是用未来的选择权换的——而选择权这东西,一旦丢了,就再也捡不回来了。

所以,下次再薅羊毛时,不妨想想:这杯3块钱的奶茶,喝下去的到底是甜蜜,还是未来的“账单”?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