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智能体架构设计(4):智能体和工作流区别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01日 20:16 2 admin

聊到AI Agent,有人兴奋得不行:"终于可以把那些工作流扔了!"

也有一些人直摇头:"Agent太不靠谱,还是工作流稳当。"

两帮人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工作流和智能体压根就不是竞争对手

本喵身边很多技术朋友对这两个概念理解得也挺模糊的。今天就尝试用大白话跟大家解释清楚:

工作流是什么?

就是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拆成若干个步骤,然后让机器按顺序执行。

想象一下麦当劳的后厨:

接单 → 烤肉饼 → 夹汉堡 → 装袋 → 出餐。

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不能乱。

代码里的工作流也一样:

用户下单 → 检查库存 → 扣减库存 → 生成订单 → 发送确认邮件

每一步该干什么、什么条件下执行、出问题了怎么办,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是工作流。

智能体是什么?

给它一个目标,它自己想办法达成。你不用告诉它具体步骤。

就像跟实习生说:"帮我把这个客户搞定。"

一个靠谱的实习生会:

先了解客户的背景和需求

查看之前的沟通记录

分析客户的痛点

制定针对性的方案

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这是智能体的工作模式,从没教他这些步骤,而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本质区别在哪?

工作流是"按我说的做",智能体是"帮我搞定这件事"。

一个是执行机器,一个是问题解决者。

智能体架构设计(4):智能体和工作流区别

底层逻辑

为什么不一样?

想真正理解两者的关系,得从技术原理说起。

工作流的核心:状态机

学过计算机的都知道状态机是什么。就是定义一堆状态,然后规定在什么条件下从一个状态跳转到另一个状态。

比如订单的状态:

待付款 → 已付款 → 已发货 → 已签收

每个箭头都代表一个明确的条件。收到付款通知,状态就从"待付款"变成"已付款"。

这种模式有个特点:确定性。

同样的输入,永远得到同样的输出。今天处理这个订单是这样,明年处理也是这样。

智能体的核心:概率推理

现代AI智能体基于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在做概率计算。

智能体架构设计(4):智能体和工作流区别

给它一个问题,它会基于训练数据算出最可能的答案。

是"最可能",不是"唯一正确"。

同一个问题问几遍,每一次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样。

有非技术的朋友认为这可能是bug,不是哦,这是大模型的底层决定的:概率推理。

现实世界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客户抱怨"你们服务不行",具体指什么?

响应慢?态度差?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而智能体会根据上下文、历史对话、客户画像来推测,然后给出最合适的回应。

两种逻辑的互补

确定性逻辑保证稳定,概率推理提供灵活性。

一个像瑞士手表,精准但僵硬。一个像人类大脑,聪明但偶尔犯糊涂。

但是他们之前的性能差异还是挺大的。

我们看一波数据:

维度

工作流

智能体

处理速度

毫秒-秒级

1-15秒

并发能力

高(每秒上万)

低(每秒几十)

成本

月成本几十-几百元

每调用几分钱-几毛钱

稳定性

高(99.9%)

中等(85%-95%)

1、处理速度

工作流:根据业务复杂度,几毫秒到几秒不等。

简单的数据处理,5毫秒搞定。复杂的审批流程,可能需要几秒钟。

智能体:1-15秒,取决于推理复杂度。

最简单的对话也得"思考"一下,复杂推理需要更多时间。

2、并发能力

工作流:每秒处理几千到几万个请求。

逻辑简单,计算开销小,扩展容易。

智能体:每秒几个到几十个调用。

每次调用都要跑神经网络,计算密集。

3、成本差异

工作流:一个月几十块到几百块。

主要是服务器成本,非常便宜。

智能体:每次调用几分钱到几毛钱。

大模型推理很烧钱,用多了预算扛不住。

4、稳定性

工作流:99.9%以上,除非系统挂了。

逻辑确定,不会有"理解错误"。

智能体:85%-95%,看任务难度。

再牛的模型也会有理解偏差。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

适合的场景完全不同。

什么时候用什么

根据这两年公司内的经验以及本喵个人的一些实践总结:

建议用工作流的场景:

  • 规则明确,不能有歧义(比如财务系统)
  • 高频处理,对速度敏感(比如支付系统)
  • 成本敏感,预算有限(比如创业公司)
  • 法规要求,必须可追溯(比如审计流程)

举个例子:银行转账。

步骤是死的:

验证账户 → 检查余额 → 扣款 → 记账 → 通知用户

不能有任何"智能发挥",出错了是要背大锅的。

建议用智能体的场景:

需要理解自然语言(比如客服对话)

输入格式不固定(比如邮件处理)

需要创造性思维(比如内容生成)

个性化要求高(比如推荐系统)

举个例子:智能客服。

客户说:"我的东西还没到,很着急用。"

智能体要理解:

客户在查询物流状态

情绪比较焦虑

可能需要加急处理

要给出安抚性回复

这些判断,工作流根本做不了。

建议组合使用的场景

复杂业务流程(既有标准动作,又有特殊处理)

规模化处理(既要保证效率,又要保证质量)

举个例子:电商售后。

90%的退货申请走标准工作流程就行

但10%的复杂情况需要智能判断,客户说:"商品有问题,但我已经用了一个月。"

智能体需要判断:

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问题?

是否在保修期内?

客户的历史信用如何?

应该走哪个处理分支?

最后说几句

技术选型的时候,先别着急问"哪个更先进",要问"哪个更合适"。

工作流擅长确定性执行,智能体擅长不确定性推理。

一个保证不出错,一个保证能变通。

理解了这个本质,你就不会在选择的时候纠结了。

我们终将走向一个 流程自动化 + 智能决策 深度融合的时代:标准部分由工作流保障稳定,复杂场景由智能体提供弹性处理能力。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少踩几个坑。

如果喜欢这样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下期见。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