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拆分3D打印业务后或退出该领域,产品停售配件难寻】7月27日消息,今年3月,充电设备巨头安克将3D打印业务拆分为“独立子品牌”eufyMake,...
2025-07-28 0
原创 夜雨 杏林新视野
“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结合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曾这样直言。未来5到10年内,无数传统行业将被AI所取代,那么,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也浮出水面:AI可以替医生看病了吗?
编辑:夜雨
其实,自互联网医疗时期,“智能医生”的概念就一直存在,从最初的在线问诊机器人,到如今能辅助诊断的AI系统,科技正在重塑医疗的边界。而在传统医学领域,尤其是在中医这个传承千年的赛道,AI究竟能扮演怎样的角色?AI能否助力中医行业突破瓶颈迎来新局面?
AI在中医场景中如何应用?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数字革命。技术的赋能不仅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极大地拓展了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空间。近年来,AI在中医的各个环节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挖掘与诊断辅助
望闻问切的数字化:利用图像识别技术,AI可以对面色、舌苔、脉象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客观性和效率。例如,通过高清拍摄和图像识别,分析舌象的色泽、苔薄厚;结合声谱分析,辅助判断脉象。
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中医医院已开始试点采用AI辅助诊断系统,上海市中医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AI辅助诊断系统的中医师,其诊断准确率较传统手段提高了约15%。
病例数据分析:AI还能处理庞大的病例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量患者信息,发现中医辨证与治疗的潜在规律,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病历文书书写:在文书处理层面,AI还能自动生成、整理病例资料,大幅度提高效率,让医生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与患者的沟通与诊疗。比如,一些中医院采用智能病例书写系统,能快速提取患者的主要信息,生成详细的病历记录,既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又节省了宝贵时间。
方剂优化: AI可以分析大量的方剂数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助医生优化处方,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研发与质量控制
药物筛选和药效检测:通过分析大量的中药成分和药效数据,AI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特定疗效的中药成分,同时,AI还可以预测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新药发现: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发展,AI可以从海量的中药数据中发现潜在的药物组合和配方规律,还可以模拟中药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加快新药推出的步伐。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利用AI技术进行中药成分分析和药效预测,已经在多种疑难杂症的药物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智能问诊与健康管理
智能问诊系统:例如,线上问诊平台“智医通”能够模拟中医问诊流程,理解患者表达的诉求,结合数据库中的中医知识,为患者提供初步诊断建议。在三甲医院中,像广安门医院推出的“广医·岐智”中医大模型,能实现快速响应、多轮互动的问诊过程。未来,随着智能问诊工具的普及,中医诊疗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尤其在偏远地区,利用AI实现“名医在线”服务,将极大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健康管理:AI还能个性化制定养生方案,监测健康状态。例如,通过穿戴设备收集的生理数据,结合AI算法分析,早期识别潜在健康问题,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和中医调理方案,实现“未病先防”。一些企业已推出基于AI的中医养生App,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膳食、运动、中药调养建议,使中医养生走向智能化和普及化。
教育与科研支持
中医知识传承: 中医作为一门强调经验传承的学科,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极为宝贵。AI可以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数字化、结构化,建立中医知识图谱,使学习者可以快速掌握基础理论和临床要领。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利用AI整理多位国医大师的医案,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供学生研究和学习。这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便利。
文献检索:AI还可以高效检索庞杂的中医文献,挖掘潜在的证型规律、药方匹配规律,推动中医基础科研与临床创新。
目前,AI在中医场景中的应用已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态势。在诊断辅助方面,AI可以提升诊断的客观性和效率,减轻医者的负担;在中药研发、质量控制方面,AI可以大幅提升效率,加速创新;在基础科学验证方面,AI能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推动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AI有哪些局限性?
虽然目前AI正在以多种方式融入中医实践,但要实现“取代”还面临许多难题。
首先,AI的表现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中医涉及大量个体化、复杂未能完全量化的知识,比如中医的理论体系涉及到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多维度,理论上AI可以对患者疾病、体质、所处环境等进行建模,结合流派输出诊疗方案。但由于业内缺乏完整病案和“标准答案”,使得中医AI模型的能力难以用有限数据完整表达,这使得AI模型难以学习到中医诊疗的精髓。
虽然一些平台,例如小鹿中医,通过回访收集疗效数据,试图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标准化程度,从而提升AI模型的可靠性,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要构建一个足够庞大的、高质量的中医数据库,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在AI模型的训练初期,需要使用来自三甲医院或名老中医的经过人工精标的高质量数据进行大规模训练和迭代,之后再逐步加入基层数据,才能逐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AI擅长识别模式、进行统计分析,但缺乏真正的“理解力”和“直觉。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直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深中医师往往能够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而这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是AI难以模仿的。
虽然一些智能硬件,如舌诊仪、脉诊仪和智能对话机器人,被尝试用于信息采集,但它们目前还难以完全替代人类医生的人工问诊过程,无法捕捉到医生与患者互动中那些细微但重要的信息。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强调“因人而异”。每个患者的体质、疾病发展阶段、环境因素都影响诊疗方案。比如大家都用同一个方药,有经验的中医,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组方和剂量的加减。在临床实践中,这种“灵活应变”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而AI目前还难以完全掌握个体差异的复杂性。
此外,中医丰富的外治手法,如推拿、艾灸、扎针、正骨等,很多细微的手法变换、力度调整,需要医者凭借经验“现场感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正是AI无法触达的知识盲区。
同时,医患关系中的同理心、沟通能力是AI难以替代的。中医诊疗过程不仅是医学技术,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AI虽然可以模拟问诊,提供建议,但始终缺乏“温度”。
此外,AI在中医领域的应用还面临着安全性和责任归属的问题。如何确保AI辅助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界定AI和医生的责任,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AI幻觉”。“AI幻觉”指模型在没有实际依据的情况下,生成虚假、错误的信息。目前,尚无法依赖单一的大模型完成中医诊疗的全流程任务,通常需要采用混合专家架构,并结合外部知识库(例如国家发布的52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指南)来降低AI幻觉的发生概率。 但目前AI幻觉仍然只能降低,但难以消除。
总体来说,中医的核心在于个体化、经验积累和人文关怀,这些,单靠数据和算法难以完全实现。
写在最后
自互联网医疗兴起至今,“智能医生”概念一直存在,但是当前,大多数AI+中医产品主要面向B端,服务于中医医生,最终间接服务于患者。研发AI并非是为了取代医生,而是为了解决中医行业现存的痛点问题,如医患资源错配、对中医生能力缺乏真实权威的评估、医生培养周期长、中药品质难把控等。
中医作为一门深厚的传统医学,依靠其文化底蕴和经验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AI的引入,为中医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科技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相关文章
【安克拆分3D打印业务后或退出该领域,产品停售配件难寻】7月27日消息,今年3月,充电设备巨头安克将3D打印业务拆分为“独立子品牌”eufyMake,...
2025-07-28 0
莫名其妙订了新业务、套餐资费眼花缭乱、收到境外骚扰电话……这些都是电信用户常见的消费痛点近日三大运营商纷纷承诺将在透明消费、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
2025-07-28 0
钓鱼岛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中日之间的一块心病。那些小岛屿在东海上孤零零地待着,没人住,但牵扯到领土主权、资源开发和战略位置,闹得两国关系时好时坏。从上世...
2025-07-28 0
2025年7月,特朗普阵营突然掀起针对前总统奥巴马的“叛国罪”指控,这一重磅消息瞬间引爆美国政坛。就在调查启动当天,特朗普在白宫接待菲律宾总统时,当着...
2025-07-28 0
近日,全球首个可以自主换电的机器人发布。这款机器人,双臂可以凭借亚毫米定位的精度和柔顺控制算法,将电池和仓体精准对准。当电池总电量降到20%以下,无需...
2025-07-28 0
2024年,辽宁一重的厂房里开出个"大家伙"——3037吨重,70多米长,光"腰围"就有6米多。这堆钢铁被装上特制运输车时,288个轮胎同时转动才勉强...
2025-07-28 0
这是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大皇宫拍摄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高 静 摄日前,由国际电信联盟主办的2025年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全球峰会在瑞士日内...
2025-07-28 0
半导体加工的难度之大是出了名的。它是现代工程中最复杂的成就之一,因为即便是制造一枚芯片,也需要极高的精度,涉及蚀刻、分层等数百个步骤。GaN HEMT...
2025-07-2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