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国产AI芯片大突围:算力碾压英伟达,能耗成本腰斩的背后真相

热门资讯 2025年07月27日 22:39 1 admin

一台由384颗国产芯片组成的超级计算机,算力是英伟达顶级系统的两倍,成本却只有一半。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上海展出的真实机器。

7月21日,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AI产业界:华为将在月底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真机。这台算力怪兽通过384颗昇腾910B芯片与192颗鲲鹏CPU的全对等互联,构建出惊人的300PFlops密集算力,这一指标达到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的2倍。

国产AI芯片大突围:算力碾压英伟达,能耗成本腰斩的背后真相

更令人振奋的是,昇腾方案的成本仅为英伟达的51%,交付周期缩短70%,同等算力需求下,功耗成本降低一半,能效比英伟达提升100%。


01 算力对决:国产芯片的硬实力突破

当英伟达CEO黄仁勋穿着唐装宣布美国政府批准H20芯片恢复对华出口时,业内人士都明白,这款“阉割版”芯片的到来恰恰印证了国产芯片的崛起。性能对比数据揭示了残酷的现实:H20的FP16算力仅148 TFLOPS,不足H100的15%,且单卡功耗高达400W。

反观华为昇腾910B,实算力达320 TFLOPS,功耗控制在310W,能效比达到H20的3.2倍。更关键的是,昇腾910B已适配160+大模型,而H20仅能支持百亿级推理,无法训练万亿参数的超大规模模型。

价格战场的对比更加鲜明。H20单颗售价1.2万-1.5万美元(约8.5万-10.7万元人民币),8卡服务器总价高达140万元。而昇腾910B不仅性能更强,价格还低20%,在同等算力下成本优势明显。

寒武纪的思元590系列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在图像识别等细分领域性能反超H20 5%,推动公司季度营收暴增42.3倍,首次实现盈利

以下是昇腾910B与英伟达H20关键指标对比:

性能指标

昇腾910B

英伟达H20

优势对比

FP16算力

320 TFLOPS

148 TFLOPS

提升116%

单卡功耗

310W

400W

降低22.5%

能效比

领先

基准

3.2倍优势

大模型适配

160+

仅支持百亿级推理

全面领先

8卡服务器成本

约112万元

140万元

降低20%

02 政务云革命:南京的绿色算力样板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与“双碳”目标交织的背景下,常州移动联合中移物联网、华为云共同构建的昇腾智算中心,成为国产算力替代的标杆案例。

该项目以常州移动液冷机房为底座,打造455P算力规模的昇腾智算中心,首创“供电、互联、液冷”三总线架构,实现硬件全盲插极简交付。

项目突破性采用液冷散热技术,相较传统风冷系统,年节电达600万度,减碳4700吨,获评“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通过软硬协同优化,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0%,模型训练性能较开源方案提升30%,形成“高密度算力输出”与“低能耗运行”的双向突破。

移动昇腾云平台已为政务客户节省超700万元/年算力外采成本,其“云边端协同AI能力体系”已在水域智能监测、电瓶车梯控预警等场景落地,推动公共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智能”转型。

03 市场信号:字节跳动与寒武纪的“罗生门”

2025年3月,一则市场传闻引发行业震动:字节跳动向寒武纪下单4万颗单价2.5万元的580芯片,总价值达10亿元。消息传出后,寒武纪股价午后迅速拉升。

国产AI芯片大突围:算力碾压英伟达,能耗成本腰斩的背后真相

字节跳动迅速否认了这一传闻,但资本市场对国产AI芯片的热情已被点燃。寒武纪在2024年录得惊人表现,年内涨幅达400%,成为A股市场中的一匹黑马。12月20日,寒武纪股价收于675.95元/股,成为A股第二贵的股票,仅次于贵州茅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业绩变化。寒武纪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9.8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81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尽管全年仍亏损4.43亿元,但较上年同期亏损已收窄47.76%。

市场对寒武纪的追捧,反映了投资者对国产AI芯片替代前景的乐观预期。字节跳动在2025年的资本开支预算接近160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AI算力采购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大手笔投资展示了其在AI领域的长远布局。

04 生态战争:CUDA高墙与国产突围路径

英伟达真正的护城河并非硬件,而是其耕耘近二十年的CUDA软件生态。这一生态拥有近500万名开发者,累计投入高达120亿美元,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国产芯片厂商面临严峻挑战:研发人员不足(英伟达CUDA生态开发人员是国内所有智能芯片公司人员总和的20倍)、开发工具不足(CUDA有550个SDK,是国内的上百倍)、资金投入不足(英伟达每年投入50亿美元,是国内相关公司的几十倍)。

国产AI芯片大突围:算力碾压英伟达,能耗成本腰斩的背后真相

面对生态困境,国产阵营正探索三条突围路径:

A体系(高铁模式):加入CUDA阵营,如壁仞、阿里平头哥等。优势是能快速获得客户,但长远受制于人,存在被“版本升级”淘汰的风险。

B体系(北斗模式):构建专用封闭生态,如华为昇腾、寒武纪。华为昇腾生态中唯一同时具备硬件适配、软件优化、运维服务能力的恒为科技,已成为昇腾算力中心标配解决方案。

C体系(5G模式):全球共建开源开放生态,基于RISC-V架构。北京大学谢涛教授指出:“利用开源的RISC-V生态团结大家,本着开源开放原则共建生态更有机会。”

RISC-V架构在AI领域展现独特优势:其开放性与灵活性适合快速变化的AI工作负载,高度可扩展性允许添加自定义指令集,功耗效率优势明显。2023年全球RISC-V出货量约200亿颗,生态系统加速壮大。

05 未来三年:国产替代的临界点与变局

随着技术突破与生态建设双轨并进,国产AI芯片产业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未来三年竞争格局将呈现三大趋势:

趋势一:政务市场全面国产化

昇腾已在政务云市场斩获35%的份额,随着“算力即国力”成为国家战略,国产算力将在政府、公共事业领域率先实现全面替代。

趋势二:互联网巨头双轨并行

头部互联网企业将采取“英伟达保底+国产增量”策略。腾讯、百度等已在禁令期间转向国产芯片,其自研大模型正深度绑定昇腾、寒武纪硬件生态。但CUDA生态的迁移成本(超3000万元)使完全替代仍需时日。

趋势三:RISC-V+AI重构生态格局

开源开放的RISC-V架构将成为打破CUDA垄断的关键力量。谢涛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从边缘侧(智能终端、AIPC等)切入,逐步向云端扩展,有望在3-5年内形成生态规模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指出:中国应发展“用得起、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算力、算法的全面基础设施化。这一进程可比肩二十世纪初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对互联网产业的历史作用。


生态战争的胜负将决定最终市场格局。英伟达CUDA生态拥有近500万开发者和累计120亿美元的投入筑起的高墙,而中国正通过RISC-V开源生态构建“根技术开源”与“叶技术竞争”的新体系。

随着深圳设立50亿元私募基金全链条扶持产业,以及华为、寒武纪等企业在边缘场景的突破,国产算力正在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替代路径

未来三年,当昇腾集群在更多政务云中心满负荷运转,当寒武纪芯片装入互联网巨头服务器,当国产3nm芯片完成工程验证,中国科技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将不再遥远。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