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AI圈炸锅!阶跃星辰融5亿美金,今年要赚10亿?

游戏天地 2025年07月27日 00:08 1 admin

AI圈这两天跟过年似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是因为谁家大模型又突破了,而是有人揣着钱袋子杀进来了。阶跃星辰,这家之前不算顶流的AI公司,突然官宣新一轮融资要超5亿美元,上海国投生态体系还下场参投,顺便放话今年收入要冲刺10亿人民币。

AI圈炸锅!阶跃星辰融5亿美金,今年要赚10亿?


好家伙,5亿美金是什么概念?换算成人民币快36亿了,这要是堆成现金,能把公司前台淹没三次。更狠的是10亿收入目标——要知道去年整个AI大模型行业,能把收入做到10亿级的公司,一只手数得过来。现在阶跃星辰左手搂5亿美金融资,右手喊10亿收入口号,这哪是融资,这简直是拿着高音喇叭在AI圈喊:“都让让,我要开始秀肌肉了!”

但先别急着鼓掌,咱得掰开揉碎了看:这5亿美金从哪来?为什么偏偏是上海国投这种“国家队”下场?10亿收入目标是真有底气,还是画饼充饥?AI大模型这摊子事儿,到底是真火还是虚热?今天咱就用大白话唠透,保证你看完比吃了瓜还解渴。

一、国资下场不是“做慈善”,5亿美金押的是“硬骨头”

先说这钱的来路:上海国投生态体系参投。“国投”俩字一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风投瞎撒币了。你想啊,国资的钱从来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一分都得对“战略价值”负责。之前AI圈融资,要么是互联网巨头(比如腾讯阿里)下场,要么是红杉高瓴这种市场化基金,国资很少亲自下场,就算投,也多是跟投,当个“气氛组”。

但这次不一样,上海国投直接“参与投资”,而且融资额奔着5亿美金去,妥妥的“领投级”分量。这背后藏着两个信号:

第一,AI大模型已经从“实验室玩具”变成“国家战略必需品”了。之前咱老说“AI要自主可控”,但光喊口号没用,得真金白银砸进去。阶跃星辰要是没点真东西,国资能看得上?肯定是技术上有两把刷子,比如大模型的训练效率高、能耗低,或者在某个垂直领域(比如工业、医疗)已经做出了落地案例,能帮着国家补AI产业链的短板。

第二,AI行业的“泡沫期”可能快过去了。前两年AI融资热的时候,随便一个团队搞个“小模型”,PPT上写几句“对标GPT-4”,就能融到几千万。但现在不行了,国资下场意味着“筛子”收紧了——想拿钱?先亮真本事:模型参数有多大?训练成本降了多少?客户付了多少钱?合同签了多少?那些只会“讲故事”的公司,以后可能连国资的门都摸不着。

举个例子,去年有家AI公司融了2亿美金,结果一年烧了1.5亿,收入才1000万,今年再融资,基金们躲得比兔子还快。但阶跃星辰能让国资掏大钱,说明它至少在“赚钱能力”上给了投资方信心——不然国资凭啥相信你能把5亿美金变成“活钱”,而不是填进算力的无底洞?

二、5亿美金够烧多久?AI大模型的“碎钞机”模式了解下

可能有人觉得:5亿美金!好多钱啊!够公司花到天荒地老了吧?打住,你要是这么想,说明对AI大模型的“烧钱能力”一无所知。

AI大模型是出了名的“碎钞机”,碎钱速度比你双十一剁手还快。就拿训练一个大模型来说,算力成本是大头。现在主流的大模型,训练一次的成本至少几千万美金,要是想达到GPT-4的水平,没几个亿美金根本下不来。而且这还只是“一次性投入”,后续模型要迭代、要维护、要对接客户,哪个不要钱?

去年某头部AI公司公开数据:团队300人,一年人力成本3亿,算力成本5亿,加上服务器采购、办公场地,一年烧掉10亿美金跟玩似的。结果呢?收入才刚过5亿,纯纯的“入不敷出”。

那阶跃星辰拿5亿美金,能烧多久?要是按这个“烧钱速度”,也就撑半年。但人家今年还喊了10亿人民币收入目标(约1.4亿美金),也就是说,它想靠自己的收入覆盖一部分成本,而不是全靠融资活着。这就有意思了——它的收入从哪来?

别指望C端用户。现在C端AI产品(比如聊天机器人、AI绘画)基本不赚钱,要么免费,要么付费率低得可怜。你见过几个人愿意为“AI聊天”充会员?所以收入大概率来自B端或G端:比如给工厂做“AI质检系统”,给医院做“医学影像分析”,给政府做“智慧城市大脑”。这些领域客户付费能力强,只要能解决真问题,签个几千万的合同不难。

比如之前某AI公司给某汽车厂做了个“AI缺陷检测系统”,一年服务费2000万,还能续签三年。这种“To B”的模式,虽然不如C端“爆火”,但胜在稳定,能实打实带来收入。阶跃星辰要是手里攥着几个这样的大客户,10亿收入目标还真不是天方夜谭。

三、10亿收入目标是“吹牛”还是“稳了”?看这三个硬指标

现在问题来了:阶跃星辰喊10亿收入,到底靠不靠谱?咱普通人咋判断?记住三个指标,比看PPT靠谱100倍:

第一个指标:已签合同金额。 收入不是“目标”,是“合同”堆出来的。比如你今年想做10亿收入,那至少得有8亿的“已签合同”打底,不然都是空谈。之前有媒体报道,阶跃星辰在工业质检、金融风控这两个领域已经有落地项目,要是每个领域签三五个大客户,单个合同2000万,加起来就小一个亿了。再加上政府项目(比如上海的智慧城市),金额可能更大,10亿目标还真有可能够得着。

第二个指标:人效。 AI公司最值钱的是“工程师”,但人多了也未必是好事。比如一个100人的团队,一年做1亿收入,人效就是100万/人;要是300人的团队做1亿,人效才33万/人,那肯定是赔钱的。阶跃星辰要是想做10亿收入,按行业平均人效(100万/人)算,团队规模大概在1000人左右。如果它现在团队已经有800人,那问题不大;要是只有300人,那除非每个人都是“超级赛亚人”,不然肯定完不成。

第三个指标:客户复购率。 To B生意,老客户复购比新客户开拓重要10倍。比如某客户今年买了你2000万的系统,明年觉得好用,再买3000万的升级包,这才叫“健康”。要是客户买了一次就跑了,说明你的产品不行,收入就是“一锤子买卖”,撑不起10亿的盘子。阶跃星辰要是能拿出“老客户复购率80%以上”的数据,那10亿目标才算有底气。

四、AI大模型的“冰火两重天”:一边融资热,一边盈利难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问:既然AI大模型这么烧钱,盈利这么难,为啥还有人抢着投?阶跃星辰这5亿美金,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其实AI行业现在就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头部公司融资不断(比如阶跃星辰),一边是中小公司裁员倒闭。去年一年,国内注销的AI公司超过500家,很多都是融了一两轮,钱烧完了,产品没落地,直接“卷铺盖走人”。

但为啥头部公司还能融到钱?因为AI大模型的“马太效应”太明显了——赢家通吃。就像当年互联网行业,最后活下来的只有腾讯阿里,AI大模型可能也一样,最后能站稳脚跟的,可能就3-5家公司。现在投5亿美金,要是押中了“未来的腾讯”,那回报就是几百上千倍;要是押错了,大不了钱打水漂,反正国资的钱也不是“个人钱包”。

但对阶跃星辰来说,这5亿美金既是“弹药”,也是“紧箍咒”。融到钱了,就得加快跑:招人、买算力、签客户,不然10亿收入完不成,下一轮融资谁还敢投?之前有家AI公司,上一轮融了3亿美金,结果一年过去收入才5000万,投资人直接“冻结资金”,团队当场散了一半。

所以这次融资,与其说是“风光”,不如说是“背水一战”——阶跃星辰必须在未来12个月里证明:AI大模型不是“烧钱黑洞”,而是能赚钱的“印钞机”。

五、总结:这轮融资不是终点,是AI行业的“成人礼”

说到这儿,你可能大概明白了:阶跃星辰这5亿美金融资,10亿收入目标,表面上是“公司融资”,实际上是整个AI行业的“风向标”。

它告诉我们三件事:

第一,AI大模型的“故事期”结束了,“实干期”开始了。以前靠PPT融资,现在得靠合同融资;以前比“模型参数谁更大”,现在比“客户钱包谁更鼓”。

第二,国资开始成为AI行业的“压舱石”。以前AI是“民间资本狂欢”,现在“国家队”下场,说明AI已经从“商业行为”上升到“国家战略”,未来会有更多资源向头部公司倾斜。

第三,AI大模型的“赚钱密码”可能藏在“垂直领域”。别老想着做“通用大模型”对标GPT-4,那是微软谷歌玩的游戏。咱国内公司,不如沉下心来,在工业、医疗、金融这些垂直领域做“小而美”的解决方案,反而更容易赚钱。

最后说句实在话:不管阶跃星辰能不能完成10亿收入目标,这5亿美金都值得掌声——至少它敢喊出“赚钱”的目标,而不是躲在实验室里画大饼。AI行业不需要“永远烧钱的理想主义者”,需要“能把技术变成钱”的实干家。

至于最后能不能成?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反正要是明年这时候,阶跃星辰真把10亿收入揣进了兜里,那AI圈可能真要变天了;要是没完成,那也别怪别人说:“5亿美金?听着响,花着快,最后啥也没留下。”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